閱讀文獻節奏:一周讀幾篇最有效?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ciplatform】

做任何事情都有節奏,讀文獻也一樣,太慢或太快都可能達不到想要的效率。

入門篇:陌上花開緩緩歸

以周為單位,每月一總結。這個階段比較慢,但要耐住性子,好好欣賞路上的風景。

【目的】首要熟悉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包括現有知識和待解決的問題、常用的模型、研究思路和實驗方案等;其次熟悉本領域的專業辭彙,便於以後加速閱讀。

【時間規劃】

周一周二:大量瀏覽標題和摘要,篩選一篇。

篩選一方面是看期刊的IF和文章的引用量,另一方面,摘要能把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概括清楚的就是適合入門的好文章。

如果是要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還是老老實實從中文開始,讀國內的綜述和博士論文,熟悉好本領域的基本概念,要是直接從英文去想當然地瞎翻譯就容易誤入歧途。如果有點基礎,就直接上外文,也是先綜述再原始研究。

周三至周五:詳讀,理解全文。

初始建議先按順序讀,熟悉行文結構和敘述邏輯,將來有一定基礎了可以按信息的重要程度跳讀。

那麼查字典呢?是先通讀一遍再查,還是第一遍就斷續查完再讀第二遍?注重個體差異的麥子相信,自己舒服就好。先通讀一遍,可以根據邏輯連接詞抓住主線,形成總體框架;但如果因為辭彙匱乏而感到不適,實在抓不住的話,那就查吧。

這個階段總歸是要讀好幾遍的,因為一開始你通常讀懂了這句就忘了上句,所以乾脆不要著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自己的愚鈍。本階段要確保每句話都懂,讀懂每句話之後能理順這一段的意思,進而能總結出整篇文章的脈絡。

周末:總結,寫略長的閱讀筆記。

沒有消化成自己的知識的文獻都是白讀的,就像吃飯之後要內啥似的,有輸入有輸出才是健康的消化道,沒輸出就是腸梗阻。輸出的方式主要就是做筆記,有閑的話還可試著給小夥伴們講解。只有努力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來,才會迫使大腦去消化它。

【筆記的層次】

>>一句話總結,50字內概括本文的研究目的+驗證手段+主要結論,綜述文章就記下最新進展和作者提出的待解決問題或前景。這樣的宏觀歸納可留給以後寫綜述用,或申請基金的立項依據。

>>實驗方案設計,將來自己的課題可以參考。但多讀幾篇之後你會發現,同一領域的研究方案大體相似,慢慢就可以不記了,遇到設計巧妙的再記。注意跟自己手頭上的資源相比對,評估將來你想要借鑒的方案是否能有效執行。

>>自己的特殊關注點(如果有的話),比如某種特定的實驗材料、設備、操作細節、儀器參數等等任何讓你心中一亮的東西。正因為你目前最需要,才會有"一亮"的感覺,當然不能忽略。

>>經典句子:英文不太順暢的小夥伴需要注意總結,多讀多熟悉,最好內化成自己的語感,將來寫作能靈活運用。

>>某些你只讀了摘要就篩掉的文章。因為初篩讀摘要的時候你對誰都是只有大體印象,但現在詳讀過一篇之後,說不定會依稀記得,之前篩掉的某篇和這篇有什麼聯繫,可以簡單做個標記,便於建立知識脈絡,甚至說不定將來某個特定場合它會派上用場呢。

>>將那50字總結擴展成一篇概述。脫離原文,用自己的話寫下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假設和理論依據;驗證方法,再評價作者所用的方法是否能有效驗證假設,你自己還有沒有補充;各證據之間的邏輯關係,作者是如何論證、得出結論;創新點,包括立意、方法等方面的創新;最後給文章畫個總思路圖。

月底做個小結,可能一兩個月就可以進階了。如果你不是白天要去醫院或實驗室、只能晚上閱讀的話,那會更快。

進階篇: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以日為單位,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大結。加快速度,乾脆果斷,手起刀落斬獲大量信息。

【目的】抓資訊,追前沿,針對自己的研究進行具體調查學習。

【時間規劃】

早餐或上班的公交時間:通過標題和摘要進行篩選。(在公交上怎麼讀?用手機唄→_→)

這回篩選當然更注重跟自己研究方向的契合度,選擇研究目的、假設和實驗結果最符合自己迫切需要的。有時候光看摘要不一定能判斷,還要翻到正文的Results部分。

午休時間:早上存的那篇如果不是OA,不便於隨地獲取的話,那麼午間就利用單位的電腦和網路把它下載回來,然後睡覺保效率。如果非要讀,就重複早上的步驟吧,反正這個時候你是困的,而且時間也不多。

下班公交時間:讀圖表。早上存起的那篇,先把圖表、注釋讀一遍,文章的主要內容就了解了。

晚上:讀全文,學習證據的解讀過程。摘要和圖表已經讀過了,粗略複習一下。然後讀Results,看作者怎麼描述這個結果,並設想自己是作者,拿到這個結果會怎麼解讀。接著重點讀Discussion,看看自己剛才所想的跟作者的差別在哪裡,如果契合度比較高,說明你對本領域的了解和作者相當,自己說不定也可以發一篇同等水平的文章了;如果你想得還比他多,哇塞那趕緊整出個法子來驗證,課題就有了;最後再讀Methods。

讀完寫一句話總結。這時不需要像上面那樣做太豐富的筆記,一來方法細節都大同小異沒啥可記的,二來時間不夠,只要記住這篇文章講了什麼故事就行了,同樣是研究目的+驗證手段+主要結論,要是真有什麼特殊亮點再補充。或者自己有什麼想法,也簡單寫幾句。同時仍然注意建立本文與其他文章的關聯。

這裡提醒一句,把一篇文章分散在不同時間段來閱讀的做法,需要有一定的外語功底,能凌駕於語言差異之上直接讀取信息,否則晚上忘了早上讀了啥,花在複習摘要上的時間也需很久的話,那早上那點時間還不如刷朋友圈。所以才要你經過第一階段的積累嘛。

月底:抽個周末寫總結。

【總結的規模】

可以試著寫個小綜述規模的閱讀筆記。經過一個月的積累,即使不是每天都堅持,也該有十來二十篇了,把它們歸類,建立縱向橫向發展框架應該是可以的。如果有仔細做過文獻關聯標記,那麼這個框架應該很好建立。也應當有一定的思考和討論。

再說,將來真正寫文章的時候很可能會直接Ctrl+C這份筆記,或者略作修改、補充,所以它的精粗深淺程度、中英文的選擇你就自己把握吧,怎樣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到節約時間並提高筆記的利用率。

最好三四個月後再挑個周末,把每個月的小綜述複習一遍,其中談到的重要文獻也回顧一遍,此時你對這個領域已經比較熟悉了,不新不老青壯年司機一枚,最好再做個升級版的筆記,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升華一下。如果這三四個月所讀的文章比較系統,那說不定都掐出一篇成型的綜述了;或者將來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時,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也可以直接吸取這份筆記。

高階篇:吹盡狂沙始到金

經過上兩個階段的洗禮,你已完成了"原始財富"的積累,以後就遊刃有餘了,基本看完摘要就能大概辨認出它在本領域中的地位,不太重要的直接從摘要歸納一下就ok,要詳讀的話大概花個半小時就能搞定它。

如果真遇到重要的文獻,又會回到一周一篇的節奏,但會針對這一篇進行更為豐富的檢索和思考,腦洞大開,這就是前輩牛人們的境界了。


推薦閱讀:

sci-hub.ac 已無法使用,如何獲取新的網址?
Zotero,一款愛不釋手的文獻管理軟體
科學研究有哪些原則?
如何將PDF中高亮的文字轉換為思維導圖?

TAG:文献 | 学术论文 | 科研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