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夏商之禮|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9
原文: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釋義:先生說:「夏禮我能講,杞國不足以證明。殷禮我能講,宋國不足以證明。因典籍和賢者不足之故。如果那些足夠的話,則我就能證明它們了。」
孔子善禮,不僅對周禮了如指掌,對夏商之禮也知其大略。其雖能講出夏商之禮,但苦於沒有歷史典籍和熟悉古禮的人做證明,因此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了。
杞國是夏王朝之後人,宋國是殷王朝之後人,周天子將杞、宋之地分封給其後人建國定居以續其血脈,同時也保存了些許先朝的人文歷史。然而夏朝至孔子時代約經過了一千年,殷商至孔子時代約經過了五百年,經歷了這麼久遠的年代之後,杞與宋雖還有些古風遺存,但文獻幾乎都散失殆盡了。古代的文與獻是兩個意思,文指典籍,獻指賢者——特指熟悉歷史掌故的人。物證和人證都不足,當然沒法證明孔子所講的夏商之禮了。
現在所知的先秦古禮,基本上都是源於周公在借鑒夏商之禮的基礎上所總結創立的周禮。民間有「夏朝敬天,商朝敬鬼,周朝敬神」之說,各朝之禮也是經歷了一些損益變化而逐步完備的。對於年代久遠的夏商之禮,現在我們只能通過考古挖掘獲得一點點線索了。
比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能找到一些當時生活風貌的蛛絲馬跡,也讓世人了解了一個偉大的女人——商朝第二十三位君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其中與她相關的祭祀、占卜、政治、軍事等文字記載有幾百處。我們由此得知,商朝把祭祀和軍事視為國家最重要的兩件大事(更多考古細節讀者可自己百度)。
同樣由於文獻不足故,這些遠古文明的影像只能停留於我們的想像之中。幾千年過去了,失落的夏商之禮更沒有人能說得清了。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進化的時代|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14
※規矩的守與破|儒學辨義 論語 八佾篇第三 2
※儒家講的是真心,其他派講的都是假心、晶元心
※何為中正?
※《禮記.檀弓》中「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這句話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