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冷冽、至情、不媚俗——日本漫壇的才女漫畫家吉田秋生

文:yamamaya

談及日本的少女漫畫譜系,第二代二十四年組金字招牌在前,讓後輩漫畫家難以望其項背。在二十四年組的身後,第三代少女漫畫家中,以小學館的《flowers》為舞台活動的吉田秋生和田村由美最為知名。二位才女一位冷若冰霜,對世事洞若觀火;一位熱情似火,充滿了生命的熱量,冰火兩重天,各自成就了一番充滿魅力的天地。這次就來談一談前者,不斷突破漫畫文學性類型化桎梏的吉田秋生。她精確的分鏡,硬冷的線條,硬核的劇情,獨到的構思,使得這位著書不多的漫畫家成為了日本漫壇一位難以忽略的女性作者。

(吉田秋生《吉祥天女》)

吉田秋生,這個男性化的筆名,據說來自於她前男友,這個獅子座的女人出生於戰後,屬於團塊世代。在日本經受美國文化大力衝擊的時代洪流中成長,那時的日本,在戰後美日文化雜交的背景下成長,西方的語境全然嫁接在東瀛的土壤之上,綻放出東西方融合的獨特文化世代。這代人最為知名的人物之一便是村上春樹,他們對塞林格菲斯傑拉德海明威耳熟能詳,對愛與和平伍德斯托克如數家珍。他們見證並參與全球性的事件熱潮,冷戰在這一代醞釀成熟,不同力場碰撞出巨大的能量,成為他們這代日本作者獨特的、且後無來者的用日語表達的西方性。

關於這一特色,在吉田最負盛名的著作《顫慄殺機》(Banana Fish)文庫版後記中,坂本龍一就讚美過吉田對西方的敏銳感知力與表現力,創造這部以紐約為舞台展開的愛恨情仇交織的黑幫故事時,吉田本人從未踏上過美國的國土,而此作的寫實感讓曾經的紐約客們也身臨其境。早期的《加州物語》中,公路片加垮掉的一代的描寫把當時的讀者完全帶入了大洋彼岸的另一片國土。這種洞察力的背後,是吉田這一代人對美國文化的深厚浸淫。在多年後與妖男Gackt的對談中,吉田表示在其這代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受到了濫葯文化(drug culture)的影響。他們憧憬著植草甚一《在加德滿都服一劑LSD》(カトマンズでLSDを一服)中的世界,因為是受到濫葯文化衝擊的一代人,對藥物類的東西非常熟悉。而《顫慄殺機(Banana Fish)》中越戰冷戰的歷史背景和政治權謀的植入,如今置於冷戰末期的背景下來審視的話,可以作為一種獨特的視角來進一步理解當時的世界。這種對世界認知的深度與廣度,相對於日後那些成長於後美國時代日本的年輕漫畫家而言是難以企及的,因為後者的世界更收縮,更傾向於自身的審視。這一點可以通過吉田訪談中的回答可見一斑:

「讀了各種各樣的這類書後,才知道CIA之流通過藥物進行精神控制是確有其事呢。雖然現在是一想之下就會噗哧一聲笑出來的事,當時可是似乎有超認真地計划過哦。而且,蘇聯當時也進行著同樣的計劃,這難道不是挺有趣的么?說起來這就是契機呢。世界上有好幾個戰略性物資,核、糧食和石油。這就是所謂的三種戰略武器。麻藥被稱為第四種戰略物資,這是經濟學上的說法。現在想來,作品就是從這些方面構想出來的。 」

(《顫慄殺機》)

吉田作品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去類型化,在以男性為主角的作品中,早期的公路漫畫《加州物語》《顫慄殺機》,描寫日本美軍基地邊少年成長的《比長河更舒緩》,到中期的涉及生化未來主題的《夜叉》,充斥著大量男性荷爾蒙特色的劇情,如濫葯、槍戰、黑幫、牢獄、陰謀,同時也有這濁世凡塵背後淡然世事,瞭然無痕的豁達與關於宿命的隱隱哀愁。這種表象與內在情緒充滿張力性的對比與反差,體現出一種別樣的浪漫主義,讓人心折。其中尤以《顫慄殺機》最為扣人心弦,這部吉田個人創作史上最為漫長的作品橫跨九年,歷經冷戰終結。在冷戰亂世黑幫白道的廝殺混亂中,吉田秋生創作了以已故River Phoenix為原型的角色——亞修,在現實的泥沼對映之下,亞修對英二飛蛾撲火般的柏拉圖式的情感無盡升華,終成一曲輾轉流傳的絕唱,情之所至,由生向死,成人漫畫的背景與少女漫畫的純愛毫無違和地融合,塑造出吉田獨特的美學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顫慄殺機》在美國連載時,依其情節直接被歸於成人雜誌,可見美日二國對漫畫分類的不同理解。

(吉田秋生《YASHA夜叉》 )

而吉田秋生另一類的以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如充滿豪門陰謀驚悚元素的《吉祥天女》,同時描繪三十多歲女性至十幾歲少女的心路歷程的《海街日記》,也是融合了多樣化的文學與影像表達。《吉祥天女》的女主小葉子,將佛教圖騰與日式怪談融為一體,整體劇情懸念的設置,以及驚悚性的層層鋪陳又有希區柯克式懸疑片的凝練簡潔,結尾處刻意模糊的真相讓作品「餘音三日,繞樑不絕」的韻味悠長。《海街日記》則是向小津鏡頭下鎌倉的一次致敬,生活場景的步移景換,各種運鏡角度的精妙轉換,群戲鏡頭表達的精妙流暢,處處可見一斑。《海街日記》的女主角們不再是甜美的原節子,她們變成了內心堅韌不向生活屈服的現代女性,而這種高潔女性觀的表達,一直是吉田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的吉田,深諳攝影運鏡之道,筆者在個人漫畫閱覽經驗中,深感懂得並擅長使用最大化分鏡切割留白之魅力的,一位是安達充,另一位則毫無疑問是吉田秋生了。

(《海街日記》)

吉田的第三個特色就是充盈的文學性。不同於二十四年組對於古典浪漫主義的鐘情,吉田將她文學性採擷的視線放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顫慄殺機》的原作名《Banana Fish》,就來自於塞林格九故事中的《逮香蕉魚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for Banana Fish),而海明威《乞力馬扎羅的雪》中豹的意象,也與男主角亞修的形象重合,而賽靈格《麥田裡的守望者》,則成為白老師的象徵。在這裡,美國文學與漫畫角色的雙重意象組合也給了作品更深的意蘊,在讀者感受人物魅力時形成一種加成效應。描寫百合情愫的《櫻之園》,則用戲中戲的形式,通過一組女校學生排演契訶夫《櫻桃園》中對女性自身身心的理解與探索,淺吟低唱垂髫之年姊妹情深,篇目用詞也是極盡淡雅之能(如花冷,描寫櫻花開時的初春微涼)。在創造此作的同時,吉田還在連載充斥著男高中生粗鄙口語的《比長河更舒緩》,讓人不得不讚歎吉田對文字與語言的絕妙掌握力。

女性漫畫讀者,往往最關注的就是「情」字的體現,縱觀吉田的創作,早期的情感表達比較激越,比如《顫慄殺機》中亞修通過對英二的愛擺脫社會體系對他心性與自由的捆綁,而這種延續到亞修生命最後一刻的為自由與愛的掙扎與犧牲,充滿了十足的張力,番外《光之庭》英二苦痛難耐避而不談亞修多年,最終淚滿襟地回顧兩人舊照的場景令人斷腸,這段情被許多讀者譽為日漫中的柏拉圖式愛情最高峰。近年的《海街日記》雖然表面看來多了份歲月靜好的安然之感,但是本質還是堅持自我的情感表述,可惜是枝裕和對吉田這份橡木心缺乏體悟,電影淪為純小津致敬向的作品。

(《海街日記》電影 )

吉田就是這樣一位才女,她表面冷徹清冽,骨子裡蕩氣迴腸至情至性大情大愛,叫人如何不鍾情?初讀吉田秋生至今已逾十載,縱世事變遷,她的作品品性一以貫之,不媚俗,不流俗,自坦蕩蕩走天下,真是一位百讀不厭的名家。

文:yamamaya

微信公眾號:黑白漫文化(hbmanga)


推薦閱讀:

海街日記里有一段大姐和男友分別後 回家路上突然回頭看 然後微笑 是什麼寓意
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尤其是海街日記的男生是什麼樣的心態?
如何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 《海街 Diary》?

TAG:日本漫画家 | 海街日记电影 | 才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