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從商業模式的演變預見未來將是共享經濟的時代
關於商業模式,大家的普遍認識是認為商業模式的核心是對定價權的控制能力。
在互聯網出現之後,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主要是因為在數字化世界中 1)馬太效應的增強;2)邊際成本降低;3)低成本的信息交互。
要預知未來,那麼首先就必須了解過去。
商業模式的原型:製造並銷售它
從工業時代的角度出發,商業模式的原型非常簡單:製造並銷售它。這時,有兩個成本的發生:1)商品的製造成本,2)商品的流轉成本。
因此,在工業時代,規模效應對成本的影響是巨大的。它的核心主張是:規模增大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即生產要達到或超過盈虧平衡點,即規模效益。經濟學中的規模效應是根據邊際成本遞減推導出來的,就是說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則可以分解為這兩種成本,在生產規模擴大後,變動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單位產品成本就會下降,企業的銷售利潤率就會上升。
圖:傳統商業模式的經濟學基礎是規模效應和經驗曲線
商業模式的演進:改善供給端能力、重新定義需求、優化流轉效率、商品的虛擬化
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與市場自身進化,傳統的商業模式不斷變化,出現了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徵:
1、改善供給端能力
一些商品的製造和提供者不再僅僅是企業,而是可以包括所有的參與者甚至消費者,從而降低成本,比如互聯網UGC模式(用戶製造內容),內容的消費者變成了生產者,諸多互聯網平台並沒有因此而增加成本,但內容低成本地產生了,而且在「屌絲」經濟中,由用戶創造的內容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人氣與關注。
2、重新定義需求
在傳統模式下,需求也可以重新被定義。例如,用戶定製化的產品(也是在16年比較火熱的電商商業模式),比如電腦,手機,這種模式稱之為C2B(用戶到商家)。C2B通過重新定義需求,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要求,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便是小米。
3、改善流轉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大部分成本發生於流轉環節,電子商務恰恰在這個方面表現得非常突出:降低成本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商品到消費者的流轉效率(信息獲取、品牌認同、物流等)。
電商平台離不開物流,而物流設計核心是為減少物品流動,從工廠里生產出來到配置庫房這是第一次搬運,第二次搬運就是從庫房搬到消費者家裡去,每次搬運都是有成本的,每次搬運都是有損耗的,而且都是需要時間的, 因此,電子商務降低存貨比例,提升庫存周轉率,扁平化中間環節,這些都是對流轉效能的優化體現。
4、虛擬化商品,流轉成本為零
進入了網路時代,部分商品充分地數字化之後,流轉成本已經近似為零。例如,電子書、點卡、歌曲、雜誌、網路遊戲…流轉成本為零或者接近為零。這是由於在電子世界裡,傳送的速度無限快,成本指數級降低。
因此,在製造產品並銷售出去這個商業環節里,我們可以看到改變供給方式與能力、C2B、優化流轉效率以及商品的數字化/虛擬化幾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演進方式,比較革命的是虛擬化,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它的存在已經脫離了三維空間,從有形化到無形化。
商業模式的變化:「服務+產品」組合拳形式
互聯網引發了對於新舊模式的熱烈討論,諸多從前銷售產品的公司開始轉向服務,以諮詢解決案的方式,將產品銷售出去!看著諸如此類的案例,可以得到的啟發是:產品和服務有怎樣的區別?
傳統意義的討論包括:
1)服務營銷以提供無形服務為目標。
2)服務的不可分離性決定了服務產品的消費與服務產品的提供是同時進行的,也就是服務的消費者要直接參与服務的生產過程,並與服務提供者密切配合。
3)服務的差異性導致同一服務者提供的同種服務會因其精力和心情狀態等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同時消費者對服務本身的要求也參差不齊,這就使得服務營銷工作穩定性差。
4)大多數服務的無形性以及生產與消費的同時進行,解決了產品供需在時空上分布不平衡的問題,調節供需矛盾,實現供需平衡。
5)服務的所有權缺位特徵決定了在服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不涉及任何實體的所有權轉移。
服務的本質是什麼?它與產品的核心區別是,它是一個事件。即服務要素在時間上的消耗,它與產品的最大區別就是多了時間t 變數。或者說,從商品到服務,本質的變化是銷售的是某種服務要素的時間過程。
商業模式的未來:數字世界中的服務模型
在數字世界裡,服務要素可以低成本地複製,比如大規模在線教育平台,在線醫療,金融平台,數據服務業等等,這些行業的特點是:數字化程度較高的服務業。
金融、互聯網、通信,以及正在變革的各行各業的諸多環節,都具有這樣的特質。
這是今天,我們能夠預想的商業模式的極致——人們可以通過極低的成本來獲取/複製更多的服務要素,以增加服務事件的數量和範圍。
圖:數字化程度高之後,服務低成本複製與擴散
展望未來,數字化和大數據是商業模式繼續變革和深化的重點,因為在數字化世界裡,產品的交互是如此簡單,服務要素的複製如此容易,以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匹配變得越發強大,免費、一舉多得的變現方式將變得越來越普遍:基礎服務免費,增值服務收費,或者基礎產品免費,服務收費,基於數據分析的組合模式,以及基於用戶數據的多種增值商業模式將會大行其道。
既然商業模式的進化發展是在互聯網出現之後,促使了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那麼,我們就不可忽視這其中,網路三大定律對商業模式演變的深遠影響。
1.摩爾定律:運算能力大幅飛躍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摩爾定律」歸納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在摩爾定律應用的40多年裡,計算機從神秘不可近的龐然大物變成多數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術由實驗室進入無數個普通家庭,網際網路將全世界聯繫起來,多媒體視聽設備豐富著每個人的生活。
「摩爾定律」對整個世界意義深遠。在回顧40多年來半導體晶元業的進展並展望其未來時,信息技術專家們認為,在以後「摩爾定律」可能還會適用。但隨著晶體管電路逐漸接近性能極限,這一定律終將走到盡頭。40多年中,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化趨勢一如摩爾的預測,推動了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進而給千家萬戶的生活帶來變化。
2吉爾德定律:價格最低的資源將被儘可能地消耗
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又稱為勝利者浪費定律。由喬治〃吉爾德(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提出,他指出:最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是價格最低的資源將會被儘可能的消耗,以此來保存最昂貴的資源。
而縱觀全球幾十年來的工業原材料、農產品、大宗商品的價格,沒有任何一種可以和網路業的價格下降相提並論。在1980 年,每TB 的存儲成本約為1400 萬美元, 2010 年僅為70 美元。十幾年前帶寬成本為1200 美元每Mb,今天降低至5美元每Mb。
3、梅特卡夫定律:網路使得馬太效應不斷增強
原來的商業建立在點對點的連接方式,互聯網將這些點扁平化地接入並交互,一個巨大的星形網路形成後,交互速度大大提高。
圖:網路三大定律對商業模式的影響
網路三大定律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商業模式的影響是深遠的。摩爾定律揭示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是人類目前找到的最快速的增長動力;吉爾德定律是迄今我們能夠發現的最低廉的成本保障;梅特卡夫定律為上兩個定律提供了最廣發的參與基礎。因此,網路三大定律最大限度的促進了數字化,最大限度的降低製造與複製成本,最大限度的拓展了市場規模。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迎接一個共享經濟大時代,那麼,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共享經濟的火熱?
圖:共享經濟的成因
1、移動互聯網做到了人與人的連接效率之高效,「世界變平了」。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訴求被低成本地反饋到平台上。
2、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出現提升了信息的運算與匹配能力。數據存儲、運算成本變
得越發低廉,平台的撮合與匹配能力,精準度在不斷提高。
3、「勞動者——企業——消費者」的傳統商業模式逐漸被「勞動者——共享平台— —消費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比如傳統的計程車公司,在鏈條中的成本/收益比逐漸下降,存在感遭受挑戰;部分業態個體經濟體效率高過傳統經濟,如O2O, 電商平台。
4、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城市擁擠等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資源利用效能最大化是目前時代所需要的,比如變賣為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圖:共享經濟的經濟學價值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傳統企業的運營模式是,企業組織服務要素,比如規模採購汽車,這樣構成了較高的固定成本,延長了盈虧平衡時間; 在共享經濟的運營方式中,由於部分或者絕大多數成本是由共享者提供的,因此企業的運營成本較此前大幅降低,從而大大縮短了盈虧平衡的時間。企業成本的差值的部分或者全部,將回饋給共享者作為報酬。
從產業鏈的角度分析,共享經濟包含如下核心組成部分。供給方、平台方和需求方是最主要的三個部分。供給方將閑臵資源匯總,並交予平台方,平台方按照一定的收益給予返還。平台方組織這些服務要素,在搜集需求方的基礎上達成服務,滿足需求。
圖:共享經濟的產業鏈
共享經濟並不是一種簡單的投機,而是代表商業模式的成功,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共享經濟模式實現了尋找資源閑置的行業並使其數字化智慧化平台化發展;設置激勵機制,讓共享者有經濟、精神上的回報;供給、需求的數字化,有助於讓平台對接供給的富餘資源,最後供給/需求可被切割或者復用,這樣更優化的實現了資源匹配。
科技的進步,推動者商業模式的不斷演變和升級,未來的經濟是數字化的,共享形態的經濟!
本文觀點出自:《國信證券-互聯網行業深度研究:效能的未來,新商業模式的展望》研究報告,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整理:會點網 袁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