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嬰國,優秀、孝道和過日子以及完結
1
《巨嬰國》完結
之前我們說到了巨嬰國,從中國式家庭中來,到中國式社會中去...
今天繼續說說剩餘的部分,也算是讀《巨嬰國》的完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句出現了一個觀點:不優秀,不配活。
為了尋找其根源,作者進行了幾次尋找,一開始他以為是應試教育,並以為,應試教育體系的壓力,來自官員想升職的動力;官員考核的憑證,就是升學率。官員的壓力給了校長,校長給了老師,老師給了家長和孩子,家長又給孩子製造壓力...
再後來,作者發現很多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聲音:必須追求出色。
他認識的一個集美貌、學習和富有於一身的女孩說:無才華,都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更多的信息綜合在一起,作者發現其實是我們的集體之心,共同製造了一種期待,存活於應試教育體系之下,並且從學校延續到社會,這就是全能自戀,因為我就是最好的,我就是全世界,不夠好,那就去死吧...
好吧,不優秀,不配活,但是只有優秀,那會如何?
作者例舉了幾個極端案例,吳謝宇弒母,董吉君殺父,你看,不優秀,就真的去死了,只是死的,卻是他們的至親。
中國人對卓越、優秀乃至完美的追求,以及全民雞湯,源自於全能自戀,這是一個孤獨的遊戲。
2
中國式孝道
除了路怒症,作者同時發現,孝道原來也是巨嬰國集體意識的設計,否則你想想,大批的巨嬰們一言不合就要你死我活,這種鬥爭多麼可怕,所以趕緊設計一個制度,孩子孝父母,臣子順君上,讓弱者服從強者成為一種道德約束,以此來減輕內耗,由此明顯不公的孝道,也就成為了全能自戀型的巨嬰國的合理選擇。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孝道的根本,就是成年的巨嬰屬性,需要找人共生,還有強烈的全能自戀。
當我們把孩子孝順父母視為必須的道德之後,也就意味著我們將關係的不平等視為了自然,家庭內部的不平等,自然也就可以延續到職場、社會,以及各個角落。
現實中,中國的父母們,很少有關於如何做父母的教誨,而關於如何孝敬父母的話語則數不勝數,也就造成了無限的循環。
3
中國式過日子
關於中國家庭的核心規律,有一個大家熟悉的說法:過日子,也就是家庭政治了。
什麼叫過日子呢,概括來說,就是遵守過去幾千年積累下來的一套規範,在這套規範下過的最像樣的,就是典範了,做成了典範的人就是會過日子的人。
比如:大家都結婚,所以你也要結婚,大家都大辦喪禮,你也要大辦,大家都蓋了大房子,你也要這樣做,還要蓋的最氣派...
在過日子的隱喻下,你為我活著,我為你活著,你擔心我怎麼看你,我焦慮你怎麼看我,而至於你怎麼看你,我怎麼看我,這種自我認識的東西,就被徹底的忽視了。
而所有複雜的家庭政治就回歸到了一句話上:你們要聽我的。
如果我有權利,就直接命令你,如果沒有,就攢道德資本,通過讓你內疚來聽我的,如果還不行,我就死給你們看,用自殺的方式讓你們來聽我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而中國式家庭下的另一個影射,就是留守兒童了,關於留守兒童,有這樣一個習慣性說法:貧窮,所以大人必須出去打工;出去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兒童的現象;政府不能解決貧窮,所以政府負主要責任。
而作者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人養育孩子的方式,我們一代代人早就習慣了這種養育方式,或者給父母養,或者請保姆帶。我們看到的底層思維是:去掙錢,比帶孩子重要多了。
我們總說,東方文化重視家庭,但是這種重視主要體現在裙帶關係上,家庭是用來構建權力關係以便自己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的方式,至於愛,不重要。
作者最後寫道,人性自身即是答案,生命自身即是答案。
這也是作者目前能找到的答案,而我們的答案,還需要自己繼續去尋找...
推薦閱讀:
※親人離開自己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愛與被愛?那個會更幸福一點?
※有時候覺得人生無趣想死怎麼辦?
※從大叔重返小鮮肉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