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順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的兒童國學教育理念

簡論「順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的兒童國學教育理念

  在少兒國學的教育中,我們聽到最多的是學者專家們所提出的「誦讀」之類的號召,說兒童的記憶力好,很多東西背到長大都不會忘,要趁早多背,有不少家長受此影響,恨不得囫圇吞棗的將經典全盤灌輸到孩子的腦袋裡去,結果卻適得其反,導致不少孩子出現厭學心理。

對此,我們認為過猶不及,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一陰一陽之道的核心思想已經告訴我們萬事都要有個度,都要平衡把握好這個度,不過度。我們從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中提煉出10個字,作為我們兒童國學教育的理念,這就是「順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如何理解呢?老子講「道法自然」,教育之道也是如此,必須考慮孩子的天性,順其自然而為之。不任其自然,就是要輔以適當的規矩,孟子說:「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講的就是規矩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順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這也是一個度的問題,此中分寸需家長和老師自己拿捏。我們的一些建議是,孩子幼年時,右腦想像力思維佔主導,且是喜玩的,這個時期,應以興趣教學為主,同時在教材內容上應選擇開啟孩子智慧的經典教材,比如可以先讀《老子》、《易經》、《大學》、《笠翁對韻》、《唐詩宋詞》等富有韻律感、哲學思維的文化經典。等孩子稍大些,進入應試教育體系,左腦邏輯思維開始啟動了,這時候要適當輔以禮儀規矩的學習,可以有針對性、選擇性的教孩子《弟子規》中的一些為人處世規矩和禮儀。

  另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認為「順其自然」並不僅僅是只針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家長自身學習成長的要求。作為家長,應努力做到如老子所言的「不言之教」的標準,也即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順其自然的自我學習成長 。而不是不切實際的把自己都做不到、抑或是原本自己未曾實現、甚至永遠實現不了的理想,以愛之名強加到孩子頭上。

  最後, 關於「度」的問題,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有一段話叫「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很多家長將「不求甚解」一句等同為「囫圇吞棗」了,其實這段話中的「甚」字是強調一個過度、極端的意思,並不是不經過大腦的照搬照抄、囫圇吞棗,甚至全盤消化吸收,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這個判斷和見解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思想升華抑或是想像創造的過程,不然怎麼可能達到「會意而欣然忘食」的境界呢?少兒國學讀經教育也當如此!(譚清風)

推薦閱讀:

教育局在學校推廣披著國學外衣的邪門歪道,不知道要怎麼辦?!?(已修改、增加內容)?
弟子規到底是文化精華還是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是步入現代化的障礙嗎?
內地引進的台灣國學教材是什麼樣的,為何內地的國學教育難與台灣接軌?

TAG:国学教育 | 儿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