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真假「斜體」
本次我們要討論的是另外一種影響字體風格的東西——斜體。在討論之前,先祝大家新春快樂,雞年大吉 owo~ 畢業黨們收到好 offer,單身狗們早日脫單→_→
說到斜體,估計大部分讀者的腦子裡首先浮現的便是 MS Word 字體格式菜單中 B I U 中的 I 了。但是,如果你懸停在「斜體」選項上時,它給出的全稱卻是「Italic」而非「gradient」、「Oblique」之類表示傾斜的辭彙。其下面的說明直譯成中文則為「使你的文字義大利化」。所以,義大利和斜體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為什麼人們會用義大利化來指代中文語境下的斜體呢?
要正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回顧一下西方文字的發展史。
在「襯線」一章中,我提到了羅馬字體為「襯線字體」的起源:在宏偉的圖拉真柱上,姿態優美、比例和諧的大寫襯線字母被一一雕刻。然而其實羅馬字體只是從字母文字的祖先閃米特文字進化到拉丁文字的一支。另外一支通過阿拉馬字母逐漸演化生成了印度文字、阿拉伯文字。讓我們回到拉丁文字這一支。閃米特文字經由腓尼基文字和古希臘文字,在羅馬進行了大量的改變:字母形體進行簡化和規整化,斷線改成了直線或者是弧線,彎曲不超過兩次,筆畫一般少於三劃。除了少數字母不存在以外,已經和現在的字母形態一模一樣,除了一樣東西——小寫字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圖拉真柱的圖樣,上面的字母全部是大寫,並且字母和字母之間用一個奇怪的楔形符號分隔。這並非是古代匠人偷懶,而是在當時,僅有的記錄文字的方式便是碑刻,雕刻師需要一鑿一鑿去雕刻文字,而且一旦錯誤的雕刻了一下,整塊石碑都宣告作廢。比較起規整的大寫字母,小寫字母有著十分豐富的細節,而且圓形、類圓形元素特別豐富,這便導致了在當時的年代背景下根本不可能發展出來小寫字母。
然而在公元六世紀,主要的載體已經從石頭變成了紙莎草和羊皮紙,儘管這兩個東西價格依然高昂無比,但是相比起石頭,已經十分利於書寫並傳播了。公元六世紀也是宗教開始盛行傳播的時期,為了方便傳教,必須要有大量的書籍。然而當時可沒有印刷機之類的機器,所有的書籍都靠人去謄抄。羅馬的帝國大寫體(imperial script)雖然瑰麗華貴,但是豐富的細節和一些機械的部件使得其書寫極其困難。這時,少部分人通過改造字體形成了所謂的「俗大寫體」(rustic script)。在俗大寫體中部分的筆畫開始交織形成特有的連筆和圈狀結構。在其後的進一步發展中,小寫字母的標誌性字體安色爾體(uncial script)開始出現。下面這幅是這種字體發展到了較為後期的作品可以看到其依然是「全大寫」,但是已經有著「全小寫」的趨勢了。
熟悉英文書法的人肯定知道安色爾體是一種用平尖筆寫出來的字體,很巧,襯線字體的襯線也是由於平尖筆而產生的。所以,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來自文字核心的一脈相承。然而隨著人們的進步與發展,書籍從所謂最高端人才能享用的「尊享品」演化成了少數人能夠使用的「奢侈品」。書寫工具也從「逼格」很低的平尖筆變成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羽毛筆」。相對於平尖筆,羽毛筆可以以很快的速度來進行書寫。為了書寫的需要,字母不得不進行進一步的革新:單詞和單詞之間出現了空隙,一些特定組合的字母之間出現了合字組合(比如oe,ae,ct,ss等等),最為關鍵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小寫字母出現了。這便是所謂的義大利體(italic script)。
在之後,義大利體經過中世紀北歐的黑體字(blackletter),文化復興那瑰麗的銅版印刷體(copperplate),巴洛克與洛可可的席捲最後逐漸成為了一種成熟的字體風格。然而這個時候的義大利體只是一種獨立的風格,與所謂的「斜體」根本搭不上邊。
歷史到這裡先暫時告一段落。但是,我們最核心的問題,「義大利體」和「斜體」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還遠遠未被解決。為什麼這兩個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屬性會在後來被連接在一起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義大利體的屬性。這次我們使用的字體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 Times New Roman 和 Times New Roman Italic。註:其實在看一個字體家族的時候我們會經常發現 Roman 和 Italic 會攪在一起,這是由於 Roman 除了表示字體風格是襯線字體(即 sans)以外也代表這個字體的字重是正常的(normal,regular),所以會出現 Roman Italic 這種組合。
在上圖所示的基本示例中,我們可以發現 Roman 字體在處理字體中筆畫的斜度時會選擇很小的角度(大約 30° 左右),然而 Italic 則在處理字體筆畫斜度的時候選擇了很大的角度(大約 45° 左右)。不僅如此,Italic 自己便存在著一定的斜度。(這其實是由於我們在長時間寫豎的時候由於大部分人是右利手,會使得筆畫右偏,這便是斜度的最初來源。)這便是我們對於 Italic 字體最初的印象:傾斜。這也是為什麼義大利體在中文直譯成斜體的原因。
然而義大利體和羅馬字體這種傳奇的組合是怎麼搭配到一起的呢?第一部將兩者結合在一起的著作已經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其實就是懶得找了= =】但是在近代,拉丁文和各種語言都混雜在一起,為了區分有些比較「文藝」的拉丁文,書籍會用和拉丁語基本同時成熟的義大利體來表達拉丁文,用當時較為端正的羅馬體來表達其他文字。在同等設計和間距的情況下,義大利體單字母的傾斜特徵使得其看起來比較纖細——較大的起筆斜度使得筆畫的實際寬度小於同等情況下的羅馬體。義大利體正是通過字重的變化在羅馬體字母的世界中「脫穎而出」的。所以從根本來說,義大利體能夠達到強調的目的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在閱讀過程中的字重變化使得讀者意識到這個字體是特殊的、獨特的,就像一個樂章,音樂的輕重緩急主引著人們的情緒。這種習俗自鉛字印刷時期慢慢傳下來,導致現在西文多用義大利體來表達強調、引用的內容。比如:
同樣,在科研寫作中,我們也會用義大利體來表示常數、物理量。這是因為有些字母兼做為物理量和單位使用,為了能夠沒有障礙地快速區分兩者,做了以上區分。而且義大利體本身便是一種用於印刷的字體,即使大規模使用也不會對閱讀者產生不適感。
目前來說,義大利體在數碼照拍時代最大的問題在於單詞之間的間距。在大部分的排版軟體里,斜體的「碰撞空間」被設計成了平行四邊形所佔有的完全的長方形。所以相對來說,羅馬字的單詞間距(一般為 thin space)相對於義大利體單詞之間來說會比較大。在精細的排版時,可能需要手動縮小間距。
然而斜體就是義大利體嗎?不完全是,斜體除了傳統的義大利體以外還有一種單純傾斜字母的變體,即單斜體(oblique)。在包豪斯運動時期,英國文字設計師 Stanley Morison 在 1926 年發表了論文「Towards an ideal italic」,在此之中他指出:「The perfect italic is therefore a slanted roman.」如果我們將所謂的「The perfect italic」和義大利體排列在一起。
可以看到單斜體在文中其實並沒有如同義大利體一樣起到強調的作用。這是由於字重的變化其實是由筆畫的斜度而非字母的傾斜導致的:由粗淺的幾何知識,如果我們將一個豎直的筆畫以一定的角度進行傾斜,在 x-height、升降部高一定時,我們會發現筆畫所佔的面積沒有變化太大。而且字母占的面積沒有任何變化。所以從字母層面,單純傾斜羅馬字,其字重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這也是所謂單斜體又被稱之為偽斜體的原因。偽斜體多見於無襯線字體,無襯線字體弱化了字體的手寫特徵,並且將字體的起筆和終筆剪去。使得無襯線字體的斜體無法設計成像義大利體一樣具有手寫特徵,所以有一些要求不高的字體便把斜體設計成了單斜體的樣子。然而,單斜體在例如字母 b、p、o 上會感覺很難看——由於視覺偏差,圓形的部分在設計的時候一般是豎軸比橫軸略為偏長一些,這會導致在傾斜以後字母出現一定的變形。在設計對應的 Italic 時便需要把這些視覺誤差進行修正。這便是大部分非襯線字體的設計思路。所以大部分非襯線字體斜體便是簡單的「斜體」。所幸,英文字體在書寫的時候都有一定的斜度,至少看起來,單斜體不是那麼突兀。
而對應到中文,單斜體就看起來十分的災難了。與英文書寫習慣不同,中文的書寫習慣是從上到下,所以中文的 baseline 其實是豎直線,這也使得中文如果斜過來觀察,會給人一種根基不穩的感覺。同樣這也是中文多見隸書等扁型文字,而英文多見長型文字的原因。另外中文是一種方塊字,而且字與字之間沒有空格,所以在傾斜部分字以後,傾斜部分和正文部分會重疊在一起,這真是一種災難啊……所以按理來說,中文沒有斜體。
不過,如果我們想在中文中去做類似於英文斜體的功能怎麼辦呢?在古代,中國沒有任何的標點符號,靠中國人的高超的「腦補能力」,在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居然一點問題沒有【真是……格外的神奇啊……然而在近代,我們從西方引進了一系列的標點符號,並且對於大部分的標點符號進行本土化和擴大化解釋。所以大部分情況都能通過標點符號來解決。
然而,如果非用不可呢?那麼參照西文字體。我們可以使用其他的一些書法字體來履行義大利體的職責。比如正文宋體可以使用仿宋或者楷體來作為「斜體」,正文黑體可以使用隸書來作為「斜體」。這樣才是確切的「斜體」的表達。在參照西文字體設計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移植功能(比如斜體,下劃線),而應該針對中文自身的特點進行改造。註:下劃線在英文中還算好用,這是由於西文字母的單體差距比較大,而且有穿過 baseline 的降部。而中文的字體是一種方塊字,所以在排版的時候使用下劃線會實現不了強調的目的。而且在 HTML 普及的今天,下劃線被廣泛的應用在超鏈接中,這也會使得像我這樣的強迫症會情不自禁地點擊點擊。
真假「斜體」是字體發展中的一個特別的階段。在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辯證地去看待,並且深掘本源,以達到尋到正確答案的目的。至此,字·排的第一個階段字母的性格便告一段落。從下一節開始,我們將會把字母組成單詞,並探究其中獨特的現象:合字。然後連詞成段,探究標點符號的用法和空格的大小以及行距的意義。我們下期再見 owo~
推薦閱讀:
※為什麼書中有的辭彙印刷字體和其他不同?
※設計時如何選擇合適的字型大小?
※Android meets Variable Font
※【字裡行間 Chapter 1】從無襯線字體的故事說起
※CSS 對標點擠壓的支持目前處於什麼狀態,有哪些技術難點,有何替代方案?
TAG:字体排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