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難、打車貴,這事能怨得著滴滴?

每年的春運都是熱門話題,有意思的是,今年滴滴成了「背鍋俠」。

在眾多吐槽和憤懟滴滴的文章中,有兩種言論最具代表性。

一個是某企業管理平台的《致滴滴》文,吐槽滴滴擾亂市場秩序,導致叫車昂貴和困難,順便懷念了一把滴滴出現之前的上海計程車有多美好——不但優雅文明便利,而且還環保到可以防霧霾。

另一個則是前Uber中國員工站在運營的角度分析滴滴和Uber的產品邏輯,認為這兩個APP體現了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甚至把喜歡滴滴還是Uber同相信中醫還是西醫對等,上升到了三觀的高度。

不久之前還是國內共享經濟領軍人物的滴滴,為何在一夜之間「墮落」成「擾亂市場經濟」、「惡性改造出租業服務者的思維模式和服務意識」以及「三觀不正」的傢伙呢?春運不好打車這個鍋,真的要滴滴來背嗎?

先來說說那篇咪蒙風格的文章

文章作者十分懷念沒有打車軟體時的上海,她列舉了幾個溫馨而感人的故事。

如果你有酒,這種故事我也有許多,而且都是親身經歷的。

在合川,沒有滴滴之前,坐計程車要強行被組合,看見乘客人多就拒載,而且組合之後價各算各的,並不會平分或者降低。

在桂林,沒有滴滴之前,春節打車起步價從7元漲到20元,不給就被趕下車,想打電話投訴,車主電台一呼叫,呼啦一下來了十幾輛的士,就問你怕不怕。

在重慶,沒有滴滴之前,兩地分居的妻子帶著幼子下飛機,被搶客的計程車司機推搡嚇哭,深夜打電話來哭訴。

在上海,沒有滴滴之前,計程車司機不按我手機地圖上的路線走,繞出好大一圈,我小心翼翼地提出意見,還被鄙視外地人啥也不懂……當然,或許我去的是另外一個上海。

至少滴滴出現之後,我不用再擔心陷入這種窘迫乃至危險的境地。

不過這些都是個案,和《致滴滴》文中所列故事一樣說明不了任何問題。在我看來,任何憑故事判斷趨勢的論斷,都是在耍流氓。

至於「想回到過去」的念頭,更是讓人嗤之以鼻。我記得鐵道部推出12306網路車票預訂軟體的時候,也有好事者跳出來說這樣不行,對不會使用網路訂票的群體來說是極大地不公平,可惜的是,時代並不會為了照顧絕對的公平而故步自封。

回到春運上來。

我們知道,春運之所以叫春運,就是因為現有的交通網路運力,難以滿足春節期間這場「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現象」的運輸需求。那麼,滴滴在春運中是起到了正面還是負面作用呢?

我認為,無論是專車、快車還是順風車,增加運力肯定有助於緩解春運壓力,據滴滴官方1月11日披露的數據,今年春運僅滴滴「順風車」就預計運送840萬人次,比去年的190萬人次增加數倍,對於買不到票的遊子來說,顯然是一個重大利好。

為什麼春節期間打車變貴了,變難了,我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經濟槓桿原理決定的。在車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無論是加價或者溢價,都是價格調整市場的方式,讓急需的用戶獲得訂單,不那麼急的則可以等待或者選擇其他出行方式。而且,據我向司機了解到的,計程車的調度費平台分文不取,專車快車動態調價的費用主要也是給司機的,平台只會收取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今天,有的時候為了讓乘客打到車,平台還會在後台給司機補貼。

第二,是滴滴司機和車輛匱乏造成的。春節期間,不少司機自己也選擇了回家,可2017年春節已經是有滴滴以來的第四個春節了,為什麼前些年沒有出現因打車難而遭吐槽的盛況呢?我想,這是因為各地嚴苛的網約車新政相繼出台,不少看不見未來的司機謀求轉行而導致的。

以上海為例,新政對網約車司機的戶籍、汽車排氣量和軸距做出了嚴格要求,據滴滴之前披露的數據,上海市註冊的41萬多司機中,只有不到一萬人擁有本地戶籍。而且上海新政是立即執行,沒有像北京深圳那樣給出幾個月的緩衝期,這意味著40餘萬司機面臨選擇。

據新聞報道,今年1月,上海開啟了多輪網約車專項整治,並同步對整治結果進行通報。通報指出,非滬網約車是市交通執法總隊的重點打擊對象,僅1月10日一天,市交通執法總隊執法人員就在4大樞紐查處非法客運「網約車」23輛,其中14輛為非滬籍號牌。不僅如此,市交通執法總隊還表示會繼續在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保持每周2次以上對非法「網約車」的聯合專項整治。

這樣一來,司機和車輛必然銳減,以1月20日的上海為例,用戶需求就最高是運力的5.8倍,滴滴高級產品總監羅文在知乎上給出了一個草圖,可見更清晰地看到在線司機數銳減和呼叫訂單暴增的對比。

一方面是出行需求的暴增,另一方面是司機和車輛的銳減,打車不難才是怪事了。

再來說說產品邏輯的問題

這位「前Uber中國早期員工」認為,Uber的規則設置得非常簡單,乘客不能選司機也不能加價,司機也不不知道單子的細節,幾乎沒有可以留給個人操作的空間。而滴滴以及其他國內打車APP的規則就給了用戶很多操作的空間。

由此,她得出結論認為,滴滴和Uber這兩個APP的差異,彷彿就是中美兩個社會的縮影,一個是中國式過馬路,一個是美國式過馬路;一個是中醫,一個是西醫。

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可事實呢?

在專車快車方面,滴滴和Uber 在功能設計上都是採用系統派單,唯一不同的是計程車,滴滴是允許計程車司機高峰時增加調度費的。

為什麼這樣設計?

我們知道,由於受到牌照的管控,計程車運力本就是嚴重地供不應求,採用搶單模式只是為了吸引計程車司機提供網約服務而已。即便如此,多數計程車師傅的主要訂單來源還是來自揚招,滴滴只不過是一個補充罷了。

司機生態和商業模式的本質不同,才是差異的核心,而不是什麼中美產品經理文化不同。

按照「首席發言者」的話來說,你從Uber加州找個產品經理來中國做計程車,他也沒法用強勢派單+系統定價搞定這一切。脫離實際談邏輯,並且上升到中美兩國過馬路方式不同和中西醫之爭,這不是不接地氣,而是不懂裝懂了。

當然,對滴滴的質疑也不全是壞事,某種程度上講,這說明人們對滴滴的認可,以及對它在解決出行效率上的期望。

在解釋清楚的同時,滴滴要想法設法提升用戶體驗,畢竟,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作為想打造全球最大出行平台的滴滴,在用科技解決最出行問題上的探索,也不能有絲毫懈怠。


推薦閱讀:

10億美金?抵不過蘋果對無人駕駛的「路徑依賴」
從Uber和快的、滴滴、易到App對比看人性
滴滴收購Uber中國可能構成壟斷?並不會!

TAG:滴滴出行 | 春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