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費越貴,出勤越多?——來自實驗的證據

明智的人不該在意沉沒成本。不過,生活中似乎總有反面例子。為他/她付出了許多,細思量發現難割捨;健身房年卡,越貴,越心疼,下定決心該去還得去;到了景區,烏煙瘴氣,心想「來都來了」,還是玩一玩吧。Ketel,Linde,Oosterbeek和van der Klaauw 2015年利用課程隨機減免學費的方式研究了這一現象,發現整體來看沉沒成本沒有影響,繳納學費幾乎不會影響出勤率。但具體到個人,如果他/她在問卷中表現出更在意沉沒成本的傾向,他/她出勤率受學費影響十分顯著,這說明個體間在這一點存在差異。

實驗由經濟學家與教輔公司合作在荷蘭某大學進行。許多學生會在課堂外報補習班。在報名結束後,經濟學家當著學生面拿出四個信封,讓學生抽籤。信封分別代表學費全免、只交10美元、只免10美元和沒有折扣。因價格變化可能有收入效應,影響學生對課程需求,作者收集了學費來源數據作控制,具體包括是家長支付還是自己支付,平均每月生活費數量,個人月收入,等等。作者同時還收集了學生專業、平均每周學習時間、是否補考、預期期末通過考試概率等數據。提兩個很有意思的數據:家長支付佔49%;報班人群女生佔61%。

補習班結束後期末考試前,經濟學家再對全部學生做了一次調查。其中有如下問題:如果你已用x歐元買了一杯橙汁,嘗了一口發現不好喝,你會繼續喝完嗎?學生回答會與不會。x的值在1-5間變動,各問題回答即可勾勒他/她對沉沒成本的態度傾向,這是經濟學的通常做法(Ashraf,Berry和Shapiro,2010)。其它問題包括對課程滿意程度、每周在學習上花費時間等,同時再次詢問預期通過考試概率。這些都是控制變數。

作者嘗試通過估計以上五個式子來完整衡量優惠對出勤率影響。上圖中Free指是否免費,LD指是否只需要交10美元,SD指是否獲得10美元優惠,Discount是優惠幅度的具體值。其它變數,Y是出勤率,X是前文提到兩次調查所得的一堆控制變數,剩下是固定效應。之所以搞五個不同的設定,是因為作者不願遺漏一絲可能。免費是否有影響?免費加大優惠呢?再加小優惠呢?不用是不是,改用優惠錢數呢?不過,除第三個式子外,大部分係數都不顯著,不同類別學生出勤無顯著差別。明顯區別僅出現在免費和只交10美元群體間。

作者最後用分組回歸法考察不同因素對沉沒成本效應影響。出勤對學費越敏感,則沉沒成本效應越強。首先,他們發現若學生在問卷中不捨得丟掉難喝橙汁,沉迷成本效應顯著更強。這說明在意過去可能是種個體傾向。其次,如果學費是家長支付,沉沒成本效應更弱,近乎沒有。從個人體驗出發,這可能是「花別人的錢不心疼」。這一研究獨特在於實驗金額比較大——數十歐元,涉及對象對學生比較重要——上課和考試,實驗時間比較長——一個學期。總而言之,沒有證據說明沉沒成本效應廣泛存在,但個體是否在意沉沒成本這一點有差別。

參考文獻:

Ashraf, Nava, James Berry, and Jesse M. Shapiro. "Can higher prices stimulate product use?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Zamb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5 (2010): 2383-2413.

Ketel, Nadine, et al. "Tuition fees and sunk‐cost effects."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6).


推薦閱讀:

手機數據里的經濟學(PPT)下
為什麼網上買的電影票比現場買便宜很多?
經濟金融學科如何訓練自己挖掘有意義的論文選題的能力?
儒家文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谷歌為什麼會為我們提供免費的服務?

TAG: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