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的造詣問題
供應鏈管理的造詣問題
程曉華
2016-1-12
我曾經在14年寫過一篇《供應鏈管理的知識、知道和經驗》的文章,裡面提到過「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知識」;去年12月份在蘇州西交利物浦大學聽席酉民校長給我們這些校外導師及學生演講,他在講到一個人的「專業造詣」的時候提到,「寬度」、「深度」、「高度」幾個維度,我當時很有感觸;正好近期又有人不斷地問我「物流本科畢業後,還要去讀什麼書」之類的問題,我有感而發,決定通過這篇文章談一下我對「供應鏈管理的造詣」是怎麼理解的。
無論是過去打工的時候管手下員工,還是現在講課、做諮詢項目的時候,我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供應鏈管理沒有什麼高科技的東西」,至少「沒有發射導彈上天那麼難」。
難的是,你需要把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節點,從接單到出貨,中間的生產控制與供應商管理,有機地串起來,真正地形成一個鏈條,一個隨需而動的鏈條。
能做到這一點,就說明你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有一定的「造詣」。
按照席校長的造詣模型,結合我個人的經驗,我的體會是:
1. 你要有寬度 - 我認為這是供應鏈從業人員必備的「書本知識」,供應鏈管理的基本概念還是要有的,這是起碼要求。
但很可惜的是,很多供應鏈管理人員由於大多是半路出家(我自己也算是),也可能是受到「經驗主義」的蠱惑,過分地強調所謂經驗而忽視了自己的理論學習,結果就導致了一個「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問題」(見我2013年發表的文章),所謂「雞同鴨講」,這一點在我12年剛開始做獨立顧問的時候感觸特別深。
2. 深度問題 - 大家知道,供應鏈管理本身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光有書本知識是搞不定的,還需要有「自己的知識」。
通過積極的實踐,不斷地摸索經驗,書本知識就可能變成「自己的知識」- 至少你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你的書本知識在實踐中是不是好使,如果是,你對所學的知識就會堅定不移地相信,並推而廣之,時間長了,你自己就有知識了。
記得我01年開始讀北大的業餘MBA的時候,我IBM深圳的老闆就問我,你為什麼要讀這個MBA?
我說,閑著沒事,鍍鍍金吧!
他就很嚴肅地跟我說,錯!剛開始你可能覺得它沒啥用,即使讀完了,你可能也不會覺得自己的水平馬上就提高了一大截,但是,時間長了, they could come together(它們可能會結合在一起)。
他說的,就是知識與經驗的結合。
否則,知識永遠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時間長了,也就蒸發了,因為沒有深度。
3. 高度問題 - 原則上來講,有了書本知識,也積極實踐了,高度應該不是問題了吧?
其實不是這樣的。
經常有客戶、讀者、粉絲讓我幫著推薦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書,也經常看到很多從事供應鏈管理的人在讀書,甚至是有人列了很宏偉的讀書計劃,一個月甚至是一個周要讀完厚厚的幾本書,等等。
讀書很重要,但是,獨立思考更重要,否則,還是湯(經驗)是湯,水(書)是水,高度還是達不到。
我在F公司做供應鏈總監的時候,有個老計劃員,年齡只比我小一歲,當時還在讀好像是中山大學的在職MBA,我就問他,你花這麼多錢,讀這個東西有啥用?
他說我要多學點東西爭取進步,您看咱倆年齡差不多,但您的級別比我高多了。
我當時沒好意思跟他講,但心裡想,這都熬成老湯了,再往裡灌水,這湯還能喝嗎?
儘管,老外有句話,Never is too late(永遠沒有太晚的時候),但是 ......
4. 最後才是個造詣問題 - 我有時候認為,造詣跟造化是聯繫在一起的。
有了書本知識的寬度,也有了自己知識的深度,通過獨立思考,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你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一定的造詣呢?
我看是不一定的,所謂造化弄人,最後有沒有造詣,要看你的造化了。
你幹了10年乃至20多年的供應鏈管理,因為種種原因,你去干別的去了,譬如說你經不住誘惑,去當官或者去當「風口上的豬」去了,那麼,你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造詣也就到此為止了。
供應鏈管理的寬度、深度、高度似乎都不是很難達到,但要具備一定的造詣 - 這是一個不斷修鍊的過程。
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 )先生,《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第1、2、3、4版、《決戰庫存 - 製造業供應鏈管理小說》著作者;《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全面庫存管理(TIM))諮詢獨立顧問。全面庫存管理互動平台:http://www.timvalue.net 郵箱 johnchengbj@126.com 微信 cmocheng
推薦閱讀:
※安全庫存怎麼計算?安全係數怎麼算?
※採購還是物控?後面路途的發展,懇請指點。
※產品的複雜度控制:不是所有的格子都得填
※怡亞通是怎樣做供應鏈管理的?
※供應鏈管理經理的主要工作是什麼?他們的一天工作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