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漢岳】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下)—沒有新認知哪來新創意?
認知
"彥祖,理論到底有什麼用?"小梅問
"為什麼這麼問?"老岳說
"我前些天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一個做家裝的老前輩,但他說,理論沒有用....."小梅說
"嗯,相對於他的認知水平而言,理論就是對他沒有用,他沒有說錯......"老岳說
"..............嗯?"小梅問
"嗯!"老岳說
"這就完了?不像你的風格啊,老中醫!你沒有想說的嗎?"小梅說
"不想說,長久以來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就是既然上帝已經把SB懲罰為SB了,就不要試圖改變SB!挑戰它們的心智。"老岳說
"老岳,你這話說的好難聽....."小梅說
"好吧,我用不難聽的話再說一遍:理智的人從不辯論。"老岳說
"老岳,理論到底有什麼用?"小梅問
"理論可以提高你的認知水平,而高認知水平可以讓你迅速的抓住事物的本質。"老岳說
"可是老岳我還不是特別明白,本質認知到底和設計有什麼關係,你能再說的詳細一點嗎?"小梅說
乾脆面君的故事
"好吧,講個故事!
很久以前,一隻浣熊開了一家樂器店,賣小提琴。
有一天一頭驢子到店裡找到了他說:我想學小提琴,你能幫我找個合適練慣用的小提琴嗎?
浣熊找了把練習琴交給了驢子,驢子走後,浣熊就在想,驢子回去之後一定經常練習,他很快就會被音樂的旋律陶醉,他很快就會到我們這兒來買一把更好的小提琴。
但事實上驢子把這把琴買回家之後,學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進步的很慢,學好小提琴好難,很快它就放棄了學琴的想法了。
這個時候浣熊也非常的困惑,因為驢子沒有回來再買它的琴。
浣熊抱怨說:為什麼我的店裡總是沒有回頭客呢?為什麼我的樂器行老是做不起來呢?
於是浣熊要找一群專家來幫忙出出主意。這個時候平面識別的專家大象告訴他說:看看你店面的logo,做的實在太難看了,我幫你設計一個新的logo吧,讓它好看一點,新潮一點,醒目一點。
然後營銷專家鱷魚告訴他說:你要學習「病毒渠道營銷法」,在微博上做推廣。
室內設計專家馬先生說:你店面的裝飾也要重新的改造一下,要新潮一點,高大上一些。
運營專家熊貓說:你應該推出內容產品把線下和實體結合好!
燈光專家說:.................
陳設專家說:.................
大家越說越多,越說越亂,可憐的浣熊聽到這些已經快暈掉了。
這時一直坐在角落裡的狗先生告訴浣熊說:請大家都先想一想,樂器店的客戶到底想要什麼?
樂器店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和客戶到底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剛才大家從logo,室內裝飾,以及營銷和運營的角度對小提琴店提出了改進意見,我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幫助浣熊先生達到一個理想的銷售目標,但是我們的客戶想要的真是這些嗎?
我們的產品難道就真的是這個樂器嗎?而客戶真的是來買這把琴的嗎?
我想我們的客戶來到這裡是為了購買音樂的樂趣,而非那把琴本身........
浣熊聽了之後似懂非懂的問狗先生,你能詳細的告訴我嗎?
狗先生說:也許要把你的店面裝飾的更溫暖一些,讓它像一個溫暖的家,或者說讓它能像一個家一樣給客人帶來愉悅,然後給你的客戶提供一些咖啡、飲品,讓他們多花點時間呆在這裡。也許你要定期的舉行一些初學者的沙龍,要先教給顧客該怎麼享受音樂,傾聽音樂,尋找音樂的樂趣,讓他們愛上音樂,續而愛上演奏。
你還要請一些樂師來這兒講座,定期的組織一些交流活動,我們要有溫暖的光線,要有韻律感的陳設,整體更像是一所學校,我們要有簡潔的識別,我們也許要有一個好的網站,把我們的信息及時的告訴他們,同時再做一個APP的軟體來實現顧客的分享和互動。
總之!我們本質上賣的不是樂器而是音樂的樂趣!
很快,浣熊按照狗先生的方法,把店面裝修一新,放了很多的休閑沙發,一側有咖啡、飲料、雜誌等,並定期的舉行活動,很多愛好者來到這裡,分享音樂的快樂,浣熊的小店也越來越有名了。
這時浣熊找到了狗先生說:先生,你看起來不像平面設計師,也不像策劃師,也不像干營銷的,你也不是做市場的,也不太像室內設計師,那你是誰?
狗先生回答說:我?人稱吳彥祖界的老中醫,設計界的老司機,中華田園版設計師........ "老岳哈哈笑到
(這個故事摘選於2012年岳蒙發表的博客《什麼是空間策劃》)
"哈哈,明白了,既然設計是解決問題,那麼必須要探求問題的本質,是吧?"小梅說
"是的,探尋本質!認知水平高的人永遠都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本質的人,面對本質時根本不需要抖機靈,去做那些噱頭型的創意。
同時,日常的工作里,你有沒有發現以下的幾個問題呢?
1,你有時候有沒有覺得聽專家說話或者看NB的文章書籍,裡面嘮的嗑你感覺似曾相識,自己隱約好像也知道,但自己又說不出來,就差了那麼一層窗戶紙?
2,當你習以為常的事被牛人絲絲入扣的解讀,得出來一個非常有見地的卻和你的常識不一樣的答案時,你是不是非常羨慕別人的智力能力?
3,同樣條件下,有的人進步非常快,有的人進步很慢,而有的人在到達一個時間點後進步的速度非常快,大器晚成,這究竟是為什麼?
"嗯,有發現,但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小梅說
"答案很簡單:還是因為認知水平太低!而認知水平低就是因為缺少理論體系。"老岳說
「什麼是理論體系?」小梅說。
理論就是一種知識結構,理論把凌亂的、無序的知識點、經驗點,按照有序的結構和次序歸納整理出來。"老岳說
遊戲
"還記得中學就學過的鑽石和石墨嗎?它們都是碳原子構成的,只是二者之間的結構不同,造成了二者的屬性之間的差異。
同樣一本書,一個知識結構化形成理論體系的人,和一個沒有理論體系的人,閱讀過後的結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是像是我們玩遊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怪,你打死它,增加500的經驗值。同樣是那個一模一樣的怪,被一個高手打死,高手卻增加的50000點的經驗值,你會非常的納悶,覺得遊戲很不公平,於是你質問遊戲公司,遊戲開發者對你說:你在遊戲里的等級越高,你打怪時獲取的經驗值也就越高,你一個1級的玩家,打死一個怪,就有500的經驗值,而那個增加50000經驗值的人,他在遊戲里修鍊到了30級,所以你們的取值範圍不一樣。另外遊戲開發者還告訴你,在遊戲里,還有320級的1000級的10000級的遊戲玩家.....於是你會覺得這個遊戲太操蛋,級別越高的人,升級反而越快!" 老岳說
"老岳,這麼不公平的遊戲怎麼會有人玩?"小梅說
"科科,我很遺憾的告訴你,這個遊戲你天天玩,而且除非game over,否則你不能退出、不能存檔後悔,這個遊戲有個讓人百感交集的名字叫《生活》!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叫他更多;沒有的,連他僅有的也要奪去)這種事情了吧?經濟上的貧富差距可以看得到,人和人之間的智識級別的差距卻是肉眼無法分辨的。
在我的文章《想get√設計公司的管理能力嗎?快乾了這碗蒙漢岳!》里曾經提到過物理學家分級的朗道效應,人和人之間的認知能力的等級差距何止萬倍!那是百萬級的!即使從生物數據來看,大家的智商最多差距幾十個點。"老岳說
"老岳,怎麼才能提高認知水平?怎麼才能理論化自己的知識,讓我爆怪的時候也能有幾萬的經驗值?" 小梅說
城市
"唯一的辦法就是結構化你的知識。
舉個例子:結構化就是在你的大腦里建立起一座高度發達的知識城市,這個知識城市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盤根錯節,你所有的知識都居住在這個城市裡,他們在城市裡相互聯繫,建立關係。
於是你每學習(移民)一門新學科就像在腦子裡建造一個城市區域,而每一個這個學科的知識模塊都是這個區域里的一棟建築,建築內部不但四通八達,而且要和其他建築也建立最高效的鏈接。
簡單說就是每一個新的知識點都要和已經熟悉的知識點相關聯,新建築和舊建築迅速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城市區域。
新移民(學習)來的知識,也能迅速的在城市裡找到工作,留在這個城市裡生活,為這個城市服務,同時這些知識還在這座城市裡繁衍,每天都出生非常多的小知識。
很快這個城市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對外的介面越來越多,每天這個城市裡出生的小知識越來越多,外來的移民知識也越來越多,這個城市越來越繁榮,規模越來越大,原來只有一個叫設計的城區,很快這個設計的城區周圍開始有了叫經濟學,叫心理學的衛星城,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三個城區全部連在了,還一起修建了碼頭、地鐵、高速公路、機場、物流中心,很快周圍一些諸如:營銷啊廣告學啊的小鎮也逐漸加入了這個知識城市的大都市圈.......
在新學習(移民)來的知識里,有兩種知識,一種叫拓展性知識,一種叫重構型知識(這兩個類型知識的詳細介紹在我的文章《從設計屌絲到設計大師的學習方法》里有講)。拓展性知識來到你的心智城市之後,會自動的前往自己所屬的建築物歸隊,於是這個建築越蓋越高,你對某一個知識類別也越來越有精度,越來越專業。而重構性的知識,通過學習來到你的心智世界後,會幫助你開疆擴土,擴大城市面積,開拓出新的可用地塊,同時對已有的城區重新排序提高交通效率,幫你實現高樓林立的一片繁榮。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當我們的心智還是個小村子,我們又在學習拓展性知識和重構性知識時,這兩種知識的學習和增長的曲線也不一樣,很多小夥伴錯估了自己的收益和進步速度,當學習結果和自己的預期不一致的時候,就會變得失去耐心。
我們學習相當於單個心智建築部分的拓展性知識的時候,這種知識的增長是:對數增長模式。
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進步特別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增長就會變得越來越難。比如,你學會操作畫個效果圖3個月就足夠了,想畫好可能要2年,而想要把設計做到爐火純青,可能要做20年。這種對數式學習剛開始效果特別明顯,可是越是到後面越變得格外困難。不光是學習設計,包括語言能力、讀寫能力和音樂技巧也是如此,初學時進步飛快,但在掌握之後,想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比登天還難。我們要注意的是,後期成果越來越不明顯的時候越要堅持。
而我們學習屬於心智城區部分的重構性知識的時候,我們面對的是指數增長。
和前面說到的對數增長截然相反,指數增長一開始的時候進展緩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收益會呈現加速增長,比如投資、社交等等等等。
比如我們平時的閱讀和學習探索,剛開始的時候,即使看了好多本書,好像也沒有什麼用,但是只要你堅持,那麼很長一段時間後,你自然而然的腹有詩書氣自華,逐漸你積累的越多,進步越快,閱讀學習的效率越高,速度越來越快,就像是文章開頭講到的遊戲升級一樣。
讀書這個事對我而言有明顯受益的時間是5年,前5年幾乎感覺不到什麼效果,但是越往後越有開掛的感覺。那麼,在這種增長模式下,我們遇到的主要麻煩,就是如何在成果不明顯的前期,保持自己的勤奮,迎來收益爆發期。
隨著拓展性知識和重構性知識的積累,很快這個知識城市也由室內設計作為支柱產業,慢慢向創意產業升級,這個城市不但是室內設計之城,還可以對所有廣義設計產業輸出能力。於是產業升級了、資源重組了,在外界看起來你是一個可以隨意跨界都可以取得成功的牛人了。
你看,當年一個幾十人的小村子,發展成了幾千萬人的都市圈,規模擴大了幾百萬倍。這就是人和人之間智識的等級差別。 "老岳說
元知識
"矽谷的投資家彼得 ·蒂爾在面試時都會問應聘者一個問題 :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其實這是一個超級難的問題,我花了一周時間才勉強的找到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這個問題這麼難?
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對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看法,更談不上自己獨有的看法,想要對世界有獨有的看法,你需要重新回過頭來,用好奇心和元知識重新的認識這個世界。
在我的文章《用學習來終結抄襲(中)—怎樣才能開創自己的設計風格》里,我們提到了有一個概念叫不自覺的自動完成,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也是不自覺的自動完成認知,失去好奇!
每當我看到一些在朋友圈裡刷屏的所謂國外設計師的好創意的時候,大家彷彿認為我們和國外的好創意差的是技巧,其實我們真正差的是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正是因為視角不同,我們眼裡的世界不同,所以差異化解決方案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看似創意的差距,本質上還是我們世界觀的差異造成的!
那麼怎麼才能審視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本質
"世界觀是由元知識塑造而成的, 元知識是對世界基本的解釋,是一切知識的底層基礎,是解釋這個世界本質的最原始的知識,是解鎖世界的第一把鑰匙,是提取知識的第一層知識,一般而言我們也會把這個叫做第一原理。
人類的進步都是元知識的進步,由此帶來的認知模型的變革,會引發了第二輪第三輪的知識海嘯,於是解釋和延展元知識的新知識出現,於是解釋的解釋出現,註解的註解湧現,第一原理一旦刷新,會延展出一個文明的新樣貌,但究其本質依然是元知識作為基座支撐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人說"書不讀秦漢以下"。
因為,秦漢以來中國人形成的認知世界解釋世界的模型幾乎沒有什麼進化,秦漢奠定的元知識,在秦漢以下,不斷的被語意重複,不斷的解釋、註解,出現了解釋的解釋,註解的註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隋唐後佛教整體改造中國文化完成之後才有所改變。
再比如,大物理學家費曼說,假如一天人類所有的科學知識都消失了,只有一句話要給後代口口相傳,那麼這句話應該是:"所有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 你細緻想一下,這句話里蘊含的哲學,幾乎可以導出整個現代科學。你看這句話就是元知識,接近了世界的本質,是打開這麼龐大的科學知識系統的鑰匙之一。
那麼經濟學的那句話是什麼?是社會分工創造財富還是國家不是家庭?
那麼設計的那句話又該是什麼?我自己的答案是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
再比如,要探索世界的本質,就要探索世界的兩個屬性:時間和空間。絕大多數的人是從來不會想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的!我曾經問過我周圍的人,他們的回答都是:
I:什麼是時間?
A:時間就是時間啊,逝者如斯夫!.....
I:空間呢?
A:空間就是空間啊,一個空的地方.......
你看,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始終是用空間來解釋空間,用時間來解釋時間,這就是典型的語意重複。
怎麼看待世界的本質,怎麼解釋時間空間是元知識的基石。
牛頓以來,建立了絕對的時空論,在絕對時空論這個解釋世界的模型之下,人類迎來了工業革命的200年,也使人類突破了馬爾薩斯陷阱。
而1905年物理奇蹟年,26歲的愛因斯坦顛覆了牛頓,他提出了相對時空論,於是人類進入了電子時代。整個電氣革命,互聯網革命的世界觀基礎也源於這次元知識的進步革新。
世界觀的重要部分就是你認為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我們人類從神話故事、到宗教故事,再到現代科學,都要解釋這個問題。
同樣的,作為一名設計師,你想有非凡的創意,你必須思考你要解決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就像我開頭講的乾脆面君的故事一樣,當一名室內設計師面對一個醫院的項目時,該怎麼思考:
什麼是醫院的本質?
什麼是醫療的本質?
什麼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本質?
現在的醫院的問題在哪?
體驗上有什麼可以改善的?
那麼一家商場呢?一家餐廳呢?
那麼商業的本質又是什麼?
沒有針對本質的思考、反思,怎麼會有巨大的創新?認知的突破?"老岳說
尺度
"天有不測風雲,科學時代之前的人類,即使能夠通過詳細的天文紀錄找到天氣變化的規律,但是依然不能解釋為什麼會有風雲雨雪的變化,於是各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解釋天氣變化的神話,大致都和我們的雷公電母差不多。
如果古代人也能有一個視角,可以像我們現代人這樣在太空看到大氣、雲層、氣團、赤道等等,恐怕古代人也不再會用雷公電母來解釋風雲變化了。
你看這是什麼原因?
其實就是視角尺度的改變,從一個更宏觀、更全然的角度,會得到更接近本質的結果。
同樣,在達爾文之前,生物學無比的繁雜,達爾文之後,生物學終於找到了一個更簡單、更有效的模型來解釋生物和生命,也就是說進化論可以從一個更高、更大的尺度觀察生命的規律。
再舉個例子,我比較喜歡看歷史。初期的時候,關注歷史的故事,喜歡傳奇和功業人物,後來慢慢喜歡看歷史人物里的人性的表演,所謂的權謀機智,再後來喜歡看成住壞空的興亡總結。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黃仁宇先生談到的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以及馬爾薩斯陷阱的概念,徹底顛覆了我從三國演義里學到的那種王朝興衰和道德有關的儒家歷史觀。其實黃先生的歷史觀就是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上觀察中國的內憂(馬爾薩斯陷阱)外患(15英寸等雨線),觀察歷史的總脈絡,而得出的認知。
同樣的道理,如果是你,你該如何看待設計呢?設計的總脈絡是什麼?
設計!現代意義的設計是工業革命的伴生物,工業革命是因,現代設計是果。無論是工業設計還是建築設計,要理解其最基礎的理論,如果脫離了工業革命技術進步這個歷史背景,你永遠不可能真正的理解建築學為何物!也不可能理解這些建築大師到底解決了哪些方面的問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以及他們的解決問題的路徑對今天是否有啟發意義。
再比如,如果設計就是為了解決問題,那麼人類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他們解決了什麼問題?
輪子算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嗎?你有可能重新發明輪子嗎?
如果大自然是最偉大的設計師,那麼雞蛋殼算是最偉大的包裝設計嗎?為什麼?
如果人類的一些問題本身是由於感官規定性造成的,那麼進化心理學有用嗎?如果有用,那麼人類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可被預測和控制?其實我在文章《啥也不聊就給你講個設計故事》里提到的廣義設計和狹義設計之間的區別不恰好就是認知世界的視野尺度的差別嗎?
設計行業是更大的社會分工的一個部分,我們處在這個價值鏈條的一環,能看到上下游的趨勢和改變嗎?我們接觸一個項目的時候,能夠看到項目所處的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價值嗎?
舉個例子:
如果你做一個餐廳的設計,你的尺度從房子里考量,你看到的是立面,頂面,地面,你所想的是造型。
假如你從一家餐飲空間的尺度考慮,那麼房子之外看不到的部分也被你納入到了思考範圍,比如:廚房、倉庫、後勤區、系統運作的流程等等。
假如,你的觀察尺度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產品,那麼你考慮的是系統運行的成本,是不是能快速的複製多開店,你考慮的是怎麼通過性價比提高餐廳的流量,增加營業績效。
假如,你的尺度繼續放大,你看到的是需求,那麼你可能就會推翻你之前所做的所有的設計,你可能會認為你解決的不是建設一個地方提供一頓美味,你要解決的是讓一頓美味來的無比簡單。那麼你可能會從建立中央廚房、建立產品研發、建立配送投放渠道、建立融資渠道開始。是的,這個時候你已經是一個創業的企業家的視角和尺度了。
前些日子,微信上轉載了好多未來設計職業會橫掃天下的文章,我表示認同,但是我認為,如果看待世界的尺度問題沒有解決,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都是老樣子,鬼才信設計師們會有大作為。" 老岳說
瓶子
"嗯,明白了,老岳,人的能力不可能大於自己的認知水平!也就是說認知水平是能力的上限。" 小梅說
"很好,你總結的非常棒,之前我們聊的學習問題,主要針對能力的學習提升,而今天所聊的認識和智識問題,就是你裝能力的瓶子,你有多大的瓶子就裝多少能力。當然,你有個大瓶子,不代表你的瓶子里裝滿了能力,也有可能能力很少,這就是傳說中的眼高手低。
一個人的時間和心智資源都是固定的,要合理的分配,你多花時間在要造大瓶子上,自然學習能力的時間就少了,於是一瓶不滿半瓶晃蕩。假如你不花時間提高認知,只學技能,那麼很可惜,你智識不足無法整合存儲利用這些技能!"老岳說
岳蒙
2016.09.18
文章首發於我的微信公眾號「蒙漢岳(id:shejishiyuemeng)」,關注即可第一時間閱讀我的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TAG:室内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