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衛所種類簡介(中)
三、屯田?守御?護衛?軍民?群牧?守御軍民?屯田守御?
nn明朝的衛所很多,如果細究一下就會發現,衛所的名目有很多,僅我所見的就有屯田、守御、護衛、屯衛、軍民、群牧、土衛、守御軍民、屯田守御等諸多名號,如果把全稱列出來的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區別,我把從明朝史料中提到的衛所全稱列舉如下:
1、普通的衛所
普通的衛、所,也就是XX(方位)衛指揮使司、XX(方位)千戶所,這類衛所最為常見。一般而言,這種是明朝最基本的軍事單位,擔負著鎮戍、城守、出征、巡警等軍事任務。這類衛所里,衛大多與府州縣同治,邊地和沿海則往往另擇地建城,而後者的衛在清朝一般會成為縣,甚至州府,比如天津衛。
明朝設衛的時間是在元朝至正二十四年,衛指揮使司的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翼元帥府,成化《中都志》卷九記載說「袁洪……甲辰……改浙東中翼右副元帥,丁未,轉翼為衛,改錢塘衛指揮同知」,可知地方的衛所在明朝正式建國之前就已經開始設立。
2、屯田衛所
屯衛、屯田所相對而言偏向於名字里的那個「屯」字,也就是說,設立屯衛最初的意願並不是讓他們承擔軍事作戰任務,而是軍屯任務,這也是為什麼在邊地尤其是北邊的重城會出現大量的屯衛,而且是數個名稱相近的屯衛在一起,比如洪武二十五年開設開平前後左右中五個屯衛,二十八年五月開設大同前後左右中五個屯衛;同理,屯田千戶所也是屯田性質大於守御或者鎮戍性質。
3、護衛
護衛是朱元璋先生給自己的諸王兒子準備的,一個親王設左中右三個護衛,按照明朝一個滿編衛五千六百人來算,這就是一萬六千八百人,而這個護衛和洪武后期的藩王守邊制度緊密結合,簡單來說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后期仿效元朝的宗王出鎮制度而實行藩王守邊制度,從甘肅到遼東一口氣排開肅王(甘州)、慶王(韋州)、秦王(西安)、晉王(太原)、代王(大同)、谷王(宣府)、燕王(北平)、寧王(大寧)、遼王(廣寧),(另有沈王封地瀋陽、韓王封地開原,因年幼,未就藩)而內地也廣設鎮守藩王,比如山東的齊王(青州)、湖廣的楚王(武昌)、四川的蜀王(成都)、雲南的岷王(雲南府)。若是按朱元璋的安排,則在長城一線的十位塞王(沈王已設護衛)就掌握有十七萬人的機動部隊,而且相距不遠,加上之間的各地衛所,如果相互之間配合默契且忠心為國的話,北邊基本無虞,比長城好用的多。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人走茶涼,篡位起家的朱棣對兄弟們手裡的三衛兵馬著實不放心,於是能改就改,能撤就撤,所以到永樂、宣德時期,諸王的護衛基本改成了屯衛,比如慶王的寧夏右護衛改成寧夏右屯衛,有的則被削去,比如《國朝獻征錄》卷一提到說宣德二年晉王朱濟熿「辭王爵及護衛」。所以萬曆《山西通志》卷十一在敘述山西的王府護衛時說「唯護衛獨沈府有之,余皆以事削去」,沈王朱模在洪武二十四年封沈王,開府於瀋陽,二十五年五月置瀋陽中護衛,永樂六年沈王改封于山西潞州,瀋陽中護衛隨往。瀋陽中護衛作為明朝不多的存留下的護衛,一直到明朝結束。
4、親軍衛
親軍衛設置的時間比較早,元至正二十四年(龍鳳十年)三月戊辰,朱元璋「定各衛親軍指揮使司指揮使正三品,同知指揮從三品,副使正四品」,庚午「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這是明朝親軍衛的設置開始,也是明朝衛所設置的開始。
親軍衛從朱元璋開始設立,到宣德時期定型,而這些親軍衛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作用不同,任務也不同,比如錦衣衛和旗手衛側重於儀仗,府軍衛側重於皇宮守衛,孝陵衛衛陵寢,騰驤四衛牧國馬,武功三衛、永清左右衛、彭城衛服匠役。
另外要注意,並不是只有南京和北京才有親軍衛,《明太祖實錄載》洪武四年三月置懷遠衛親軍指揮使司於臨濠,而《滎陽外史集》卷六十二記曾出現長淮衛親軍指揮使司字樣,這種現象其實很簡單,因為臨濠也就是後來的鳳陽,是作為明朝的中都存在的,朱元璋甚至一度有遷都中都的打算,所有有幾個親軍衛不足為奇。
5、軍民衛所
XX衛軍民指揮使司、XX軍民千戶所,這種格式的衛所,關鍵在於那個「民」字。其特點就是位於邊疆或者少數民族聚集區,甚至是二者兼有,如陝西的岷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四川的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湖廣的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雲南的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貴州的普定衛軍民指揮使司等。比如岷州衛的《二郎山銅鐘銘文》下開列的衙門官吏,除了衛、鎮撫司、千戶所、百戶所、驛丞、遞運所之外,還有一個十八族軍民千戶所,其官員名字叫包木明肖、包輦占肖、包阿速、包答蠻、郎扎即、包紮秀、賞占密,而洮州軍民千戶所的百戶趙谷奴元宜、趙速南朵只,都管付契奴辦、馬黨只藏卜,恐怕也不是漢人。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岷州衛統管今天的甘肅宕昌、舟曲、岷縣等大片土地,但不設州縣,所以岷州衛的長官實則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譚其驤先生解釋說「西南少數民族聚居,是軍隊的主要控制對象,與北方相比更需強調軍民共管,故加『軍民』二字」,這很形象的說明了「軍民衛」的特點。
6、守御所
XX守御千戶所,一般都是獨佔一城,或沿海,或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關鍵就在於那個「守御」二字上。北京周邊就有古北口、渤海、鎮邊城、常峪城、白陽等多處千戶所。一般而言不帶守御二字的所是屬衛的所,大城設衛,小城設所,而小城設的這個所,如果是肩負著鎮戍、警戒任務比較大,往往就會加守御。不過也不盡然,明朝還真有獨守一成而不加守御的所,也有屬衛而加守御的所,比如今天寧夏平羅縣在明朝就是平虜千戶所,雖是單獨設城,但是並不加守御。
7、守御軍民所
明朝的守御軍民所,有陝西鞏昌府的文縣守御軍民千戶所、岷州衛的西固城守御軍民千戶所,四川的疊溪守御軍民千戶所、黎州守御軍民千戶所,共四處。黎州守御軍民千戶所是萬曆二十四年由黎州安撫司降為的千戶所,黎州本身位於四川和藏區的邊緣,地處要衝,所以由土司性質的安撫司降為千戶所後既擔負獨守一城,又代管漢土官民,加守御軍民四字是理所應當。故此,守御軍民所便可以由字面意思而解釋:即統軍民(尤指少數民族),又獨佔一城。
8、屯田守御所
明朝屯田守御我只查到有鳳陽府鳳陽縣所轄一處:東北有洪塘湖屯田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一年置。而前人也沒有相關論述,甚至沒有別處同等地名作為參照,更要命的是明朝的《中都志》、光緒《鳳陽府志》也對這個建制只列一個名字,沒有絲毫解釋,故此我也不敢置喙太多。不過看到你們這麼熱情啊,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依我愚見,屯田守御所其實就是屯田所+守御所,僅此而已。
9、群牧所
群牧所,有寧夏群牧所、甘州群牧所、安東群牧所等,《嘉靖平涼府志》說群牧所「掌藩衛芻牧之事」,也就是說,群牧所主要作用是替王府養馬,至少前期的作用如此。《嘉靖寧夏新志》卷三,所屬各地之韋州條載:……以其宜於畜牧,故留群牧千戶所管軍,專以牧養為事……有群牧千戶所,小字註:印一顆:寧夏群牧千戶所之印。官:正千戶一員,百戶五員……軍伍:原額甲軍一千一百二十名,小字註:今實在四百九名。供慶王府牧養之用。
甘州群牧所,在《嘉靖固原州志》卷一·文武衙門裡記載為:甘州群牧千戶所,在州西二十里,肅府牧馬地……嘉靖五年巡撫陝西都御史王藎奏設操守官一員,管領本所軍馬,聽調殺賊。官軍九百二十八員名:馬隊四百九十四員名,步隊四百三十四名。《萬曆固原州志》則有一個大灣川堡則疑為甘州群牧千戶所:大灣川堡,肅藩牧地土城。
根據《嘉靖固原州志》的記載,我懷疑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甘州群牧所不僅僅是給肅王府養馬,或者說是不再擔負給肅王府養馬的責任,而是肩負著接受固原鎮調遣征戰之事。不知其他兩個群牧所是否也有同樣情況。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另外《嘉靖固原州志》記載有個海剌都營,記載為:海剌都營……楚府牧馬地。洪武二十三年調撥武昌護衛前所六百戶,官軍一千五百員名,屯牧於此……成化四年,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始奏選本府官軍七百員名,冬操夏種……官軍九百四十八員名:馬隊四百五十七員名,步隊四百九十一員名。《萬曆固原州志》上卷同樣記載有海剌都營:海剌都堡,楚藩牧地土城。這個海剌都營(堡)很像是群牧所的規格,但是兩本方誌都沒有提到,具體是不是,此處存疑。
(圖:《嘉靖固原州志》插圖。可見甘州群牧所及楚藩牧馬地海剌都營與固原州城的大致位置。)
10、土衛
《明史地理志》里記載了兩個土衛——涼州土衛、建昌土衛,我感覺這兩個土衛位於邊地和蠻地,當是為少數民族軍民準備的,並不存在實際土地。郭紅主編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解釋說:洪武七年十月置涼州衛指揮使司,以故元知院脫林為涼州衛指揮,《明史》卷42《地理志三》將其定為涼州土衛,即以蒙元降人為指揮,說明此時的涼州衛由蒙古降人構成。《太祖實錄》又載洪武九年十月置涼州衛,遣指揮僉事趙祥等守之,此時才由朝廷派軍立衛,所以嘉靖《陝西通志》、《秦邊紀略》均把次年作為立衛時間。在洪武七年底至九年十月間,涼州土衛應因某種原因被廢除。
而建昌土衛,郭紅主編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明代卷》解釋說:《明史》卷43《地理志四》言「又東有建昌土衛,洪武十五年置,萬曆後廢」,對於該土衛記載很少,疑為少數民族土司。
由二者可見,土衛的設立,要麼是蒙古降人,要麼是少數民族,所以土衛可以看做和遊離余土司(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之外的土府、土州、土縣類似的一種機構。
11、陵衛
陵衛就是護衛陵寢的衛所。明朝陵衛一共十五個,分別是十五個帝陵相對,也就是除了十三陵里的思陵之外,另加南京明孝陵,中都明皇陵,承天明顯陵。孝陵衛很多時候都被標註為親軍衛,可見此衛地位非常。不過其他的就沒這麼好了,比如長陵衛本來是南京親軍羽林右衛,結果調駐昌平之後連親軍都算不上了。
陵衛不屬於五軍都督府,也不是親軍衛,而是皇帝直接管理的普通衛所。《明史·兵二·衛所班軍》載:文皇入立……而升燕山三護衛為親軍,並建文時所立孝陵衛,皆不隸五府,後諸陵設衛皆如之。
皇陵衛、孝陵衛都是專門設立,而從永樂的長陵開始,其陵衛都是由其他衛改編而來,比如:長陵衛初為南京親軍羽林右衛,獻陵衛初為武成左衛,景陵衛初為武成右衛,裕陵衛初為武成前衛,茂陵衛初為武成後衛,泰陵衛初為忠義左衛,康陵衛初為義勇中衛,永陵衛初為義勇左衛,昭陵衛初為神武后衛,定、慶、德三陵衛情況不詳細,當同前例。顯陵衛則是嘉靖為他爸爸設的,嘉靖二十一年改荊州左衛為顯陵衛。
註:
nnnnnnnnnnnn另依據上期觀眾留言,這次在文章中把史料出處列舉了一些,因為行文問題,沒有將所有文字全部標註出處,僅在疑點難點處標註。
推薦閱讀:
※學校食堂里負責衛生的阿姨有權讓學生送餐盤嗎?
※范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中有何與史實不符之處?
※制度經濟學:好制度讓鬼變成人,壞制度讓人變成鬼
※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或者限制生育的其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