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子力學到量子衛星:如何在量子科學領域談笑風生|袁嵐峰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我們可以把量子力學的框架總結為「三大神秘」和「一個必需」。「三大神秘」包括:疊加,測量,糾纏。「一個必需」則是:對量子態的變換。從這四個元素,可以引出「量子比特」,以及多種多樣的量子演算法和量子通信方案。
————————————————————————————————
【本文在「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前夕應邀寫作,分兩篇連載於《中國國家天文》2016年第7期和第8期。感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傳部褚建勛副部長、范瓊老師出色的組織工作,以及雲南大學陳清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彭新華教授在科學內容方面的寶貴意見。】
《中國國家天文》雜誌為國家天文台主辦,特邀顧問李政道。本刊著力於天文人文結合,涉及天文學、空間科學及航天、地理、歷史、哲學等。為美國著名天文雜誌《Sky & Telescope》中國獨家版權合作者,內容權威,圖片精美,歡迎訂閱。
《中國國家天文》2016年第7期封面
中國即將發射全球第一顆「量子衛星」,這是科學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產業界的一件大事。量子衛星的科學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量子衛星的全稱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是用來做量子信息實驗的。我們將在這裡介紹量子信息學的基本框架,並回答若干常見的問題,給出一幅大圖景。希望讀者今後看到層出不窮的相關消息時,理解它們在說什麼,不再感嘆「不明覺厲」。
基於浮空平台的量子密鑰分發
量子、台階、離散
一個首當其衝的問題是,什麼是量子?這個詞雖然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實際的意思卻很簡單,可以解釋為「離散變化的最小單元」。比如我們登台階時,只能上一個台階、兩個台階等,而不可能上半個台階、1/3個台階等,這就是一種離散的概念,一個台階就相當於一個量子。
在微觀世界裡,很多物理量都是離散變化的,這是微觀世界的一種本質特徵。例如,氫原子中電子的能量只能取一個基本值(-13.6電子伏特)或者它的1/4、1/9、1/16、1/25等等,但不能取其2倍或1/2、1/3。準確地描述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理論就是量子力學。
宏觀物體是由微觀粒子組成的,所以要準確描述宏觀世界,原則上也必須用量子力學。牛頓力學只是量子力學在宏觀條件下的一個近似理論,又被稱為經典力學。在後文中,我們將會看到在某些問題中經典結果和量子結果的對比。讀者只要記住「如果兩個結果不一致,量子總是對的,經典總是錯的」,就差不多了。
新舊量子論
量子力學的起源是在1900年,普朗克(Max Planck)在研究「黑體輻射」問題時,第一次發現必須把某個物理量當作離散變化的,在黑體輻射中這個物理量是輻射攜帶的能量。在此基礎上,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等人後來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大大擴展了量子力學的應用範圍。
有趣的是,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因為他在解釋光電效應時提出了光量子理論,而不是因為相對論。上述這些科學家的工作被後人稱為「舊量子論」,因為,雖然屢經擴展,這些理論卻仍然是一堆智慧的碎片,缺乏統一的數學框架,對稍微複雜一點的體系就無法定量處理了。
1925年,這種狀況被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的工作所改變,他使用矩陣的數學語言,第一次給出了一套能夠精確描述任何微觀現象的理論。過了沒多久,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dinger)用微分方程的數學語言給出了另一套理論,很快又證明了兩種理論是等價的。從那以後,人類更深一步地了解了微觀世界的奧秘,進而創造了不計其數的奇蹟。
量子力學創始人群像量子力學對陣相對論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的兩大革命性科學理論,對人類的世界觀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但科學界之外的人往往不知道,其實這兩者在實際應用和研究的活躍程度上相差甚遠。
未來的量子通信(示意圖)
量子力學能用來幹什麼呢?更該問的是它不能幹什麼!宏觀物質的性質是由其微觀結構決定的,所以量子力學解釋了導電性、導熱性、硬度、超導、超流、相變等日常可以見到的多種物理現象。可以說,現代社會碩果累累的技術成就,幾乎都與量子力學有關。
另一方面,相對論在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和強引力場條件下有基礎作用。可是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多少機會遇到這些情況呢?所以目前相對論的應用,局限在宇宙學、原子鐘、全球定位系統等領域。攏起來能講出不少,跟量子力學的應用相比卻是九牛一毛。
量子態疊加(想像圖)
因此,現在所有的物理專業學生和許多相關專業(尤其是化學)的學生,都要學量子力學,而學廣義相對論的只有少數理論物理專業的學生。在科技新聞中你會發現,量子力學領域日新月異,相對論領域卻是在驗證愛因斯坦100年前預測的引力波。
多重量子態(想像圖)
量子力學的「三大神秘」和「一個必需」
從信息科學的角度看,量子力學是一種可資利用的數學框架。能不能利用量子框架做到在經典框架下做不到的事?這就是量子信息研究的問題。
向非專業的讀者解釋量子力學,從來就是一個難題。從幫助人們通俗地理解量子信息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把量子力學的框架總結為「三大神秘」和「一個必需」。「三大神秘」包括:疊加,測量,糾纏。「一個必需」則是:對量子態的變換。
從這四個元素,可以引出「量子比特」,以及多種多樣的量子演算法和量子通信方案。下面分別來介紹這些元素。
每當你感到「這怎麼可能」、「這不是胡說八道嗎」的時候,請記住,這些原理不是某個科學家的心血來潮無端虛構,而是已經經過近百年來的無數實驗反覆證明的,其應用範圍幾乎涉及我們身邊所有事物。
第一大神秘:疊加
比特是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一個有且僅有兩個可能的狀態「0」和「1」的體系,這類似於硬幣的正、反兩個面。但在量子力學中,情況出現了本質的不同。量子力學有一條基本原理叫做疊加原理:如果兩個狀態是一個體系允許出現的狀態,那麼它們的任意線性疊加也是這個體系允許出現的狀態。
那麼,什麼叫做「狀態的線性疊加」呢?為了說清楚這一點,最方便的辦法是用一種數學符號表示量子力學中的狀態,就是在一頭豎直一頭尖的括弧「|>」中填一些表徵狀態特徵的字元。在量子信息中,經常把兩個基本狀態寫成|0>和|1>。而|0>和|1>的線性疊加,就是a|0> + b|1>,其中a和b是兩個常數。這種符號是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發明的,稱為狄拉克符號。疊加原理說的是,如果一個體系能夠處於|0>和處於|1>,那麼它也能處於任何一個a|0> + b|1>。後面在討論第二大神秘「測量」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對a和b唯一的限制就是它們的絕對值的平方和等於1,即|a|^2 + |b|^2= 1。
疊加原理乍看起來完全和常識相反。假如用|0>代表你正在北京喝茶,|1>當作你正在巴黎喝茶,那麼(|0> + |1>)/√2就意味著你同時處於北京與巴黎喝茶!這種狀態怎麼可能存在呢?但量子力學的一切實驗結果都表明,疊加原理是正確的,是一條必不可少的基本原理。至少在微觀世界的應用中,科學家對疊加原理充滿信心。一個電子確實可以同時位於兩個地方。至於宏觀世界裡為什麼沒見過一個人同時位於兩處,那是另一個深奧的問題,相當於著名的問題「薛定諤的貓」,我們在本文中不做更多的討論。
量子疊加
在疊加原理的框架下,經典的比特變成了量子比特,也就是說它不是只能取0或取1了,而是可以處於任意的a|0> + b|1>狀態,包括a = 1、b = 0的|0>和a = 0、b = 1的|1>。這是個巨大的擴展,可以想像,一個量子比特潛在地包含比一個經典比特大得多的信息量。之所以說「潛在地」,是因為這只是一個可能性,要發揮出來還需要十分聰明的實驗設計。
量子糾纏(想像圖)
為了更方便地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可以把一個量子力學的狀態理解成一個矢量,實際上狄拉克符號|>正是為了讓人聯想到矢量而設計的。在一個由這些態矢量組成的平面上,|0>和|1>定義了兩個方向,相當於兩個坐標軸上的單位矢量。在|a|^2 + |b|^2 = 1的條件下,a|0> + b|1>就是任何一個從原點到半徑為1的單位圓上一點的矢量。看清楚這個幾何圖象,我們立刻就明白,單位圓上任何一點的地位都是相同的,沒有一個狀態比其他狀態更特殊,可謂「眾生平等」。
多世界理論(想像圖)
現在來定義兩個狀態,|+> = (|0> + |1>)/√2和|-> = (|0> - |1>)/√2。它們相當於|0>和|1>都向一邊旋轉45度。如果把|+>和|->當作基本狀態,用它們的線性疊加來表示所有的其他狀態,同樣是可行的。取一組矢量,如果其他所有的矢量都能表示成這組矢量的線性疊加,那麼這組矢量就叫做「基組」。|0>和|1>構成一個基組,|+>和|->也構成一個基組,這樣的基組有無窮多個。
第二大神秘:測量
在經典力學中,測量固然是一種重要的操作,但我們並不會認為測量過程跟其他過程服從不同的物理規律。可是在量子力學中,測量跟其他過程確實有本質性的區別,描述量子力學中的測量要用與眾不同的物理規律!關於量子力學的許多著名的爭論,如「薛定諤的貓」、多世界理論,都是由測量造成的。我們在這裡不擬詳細討論這些爭論,而是直接給出絕大多數科學家接受的共識。
量子力學中的測量,特殊在哪裡呢?首先,一次測量必須對應某個基組。不同次的測量可以改變基組,比如說這次用|0>和|1>,下次用|+>和|->,這是允許的,但你每次必須說清當前用的是哪個基組。然後,在|0>和|1>的基組中測量a|0> + b|1>(a和b都不等於0),會使這個狀態發生突變,變成|0>和|1>中的某一個。我們無法預測特定的某次測量變成|0>還是|1>,能預測的只是概率:以|a|^2的概率得到|0>,|b|^2的概率得到|1>。由於只可能有這兩種結果,所以這兩個概率相加等於1,這就是前面所說的|a|^2 + |b|^2 = 1的來源。
量子測量
舉個例子,在|0>和|1>的基組中測量|+> = (|0> + |1>)/√2,會以1/2的概率得到|0>,1/2的概率得到|1>。1/2概率的意思是,如果你重複這個實驗很多次,可以預測有接近一半的次數得到|0>,接近一半的次數得到|1>。但對於單獨的一次實驗,你沒辦法做出任何預測。也就是說,同樣的原因可以導致不同的結果!
量子態
這種內在的隨機性是量子力學的一種本質特徵。在經典力學中,一切變化都是有確定原因的,同樣的原因必然要導致相同的結果,而量子力學卻不是。
量子力學實驗室
有人在這裡可能要問:經典力學中也有隨機性,擲硬幣不就是一半可能朝上,一半可能朝下嗎?回答是:同樣是概率,背後的原因不一樣,可改進的餘地也不一樣。擲硬幣的結果難以預測,是因為相關的外界因素太多:硬幣出手時的方位、速度、空中的氣流狀況等等。也就是說,擲硬幣的概率反映的是信息的缺失。你可以通過減少這些因素的干擾來增強預測能力,例如在真空中擲,消滅氣流,用機器擲,固定方向和力度,最終使得擲出某一面的機會顯著超過另一面。但在量子力學中,概率是由體系本身的狀態決定的,不是由於外界的干擾,不是由於缺少任何信息,因此完全沒有辦法做什麼「改進」。所以再次強調,這種隨機性是內在的,是量子力學的一種本質特徵!
第三大神秘:糾纏
前面說的都只是一個量子比特的體系,已經有這麼多不可思議之處。多個量子比特的體系,可想而知會更加奇怪。
EPR對(想像圖)
在經典力學中,我們如何描述一個兩粒子體系的狀態?我們會說,粒子1處於某某狀態,粒子2處於某某狀態。在量子力學中,有些兩粒子體系的狀態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描述,例如常用狄拉克符號|00>表示兩個粒子都處於自己的|0>態,|01>表示粒子1處於|0>態,粒子2處於|1>態,|11>表示兩個粒子都處於自己的|1>態。在數學上,把這樣的狀態稱為兩個單粒子狀態的「直積」,就是直接相乘的意思。我們還可以用直積來定義兩個粒子都處於自己的|+> =(|0> + |1>)/√2態的狀態,即|++> = [(|0> + |1>)/√2] [(|0> + |1>)/√2] = (|00> + |01> + |10> + |11>)/2。看起來,直積態已經能表示所有的多粒子態了,但是這不對,事實並非如此!
漫畫:貝爾不等式考慮這樣一個兩粒子狀態:(|00> + |11>)/√2。它是|00>和|11>的一個疊加態(是的,疊加原理對於多粒子體系也適用),我們把它記作|β00>。這個態能不能寫成兩個單粒子態的直積呢?也就是說,(|00> + |11>)/√2能不能寫成(a|0> + b|1>) (c|0> + d|1>)?回答是不能。因為這個狀態中不包含|01>,也就是說ad = 0,但是a如果等於0,|00>就不會出現,而d如果等於0,|11>又不會出現。無論如何都矛盾,所以只能承認這個狀態不能分解成兩個單粒子態的直積。這就意味著,不能用「粒子1處於某某狀態,粒子2處於某某狀態」來描述|β00>。
那麼對於|β00>,我們能說些什麼呢?你去測量粒子1的狀態,會以一半的概率得到|0>,與此同時粒子2也變成|0>;以一半的概率得到|1>,與此同時粒子2也變成|1>。你無法預測單次測量時粒子1變成什麼,但你可以確定,粒子1變成什麼,粒子2也同時變成了什麼。兩者似乎被一種神秘的力量綁在一起,總是同步變化。只要不是直積態,對一個粒子的測量就必定影響另一個粒子,這種現象就叫做「糾纏」,這樣的狀態稱為「糾纏態」。
量子糾纏
EPR對
有趣的是,糾纏這個重要的量子力學現象,是由幾位反對量子力學的人提出的。而這幾位反對量子力學的人當中,領頭的就是愛因斯坦!
如前所述,愛因斯坦曾經對舊量子論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他得諾貝爾獎是因為提出光量子理論而不是因為相對論(當然這是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在開歷史玩笑,不是愛因斯坦的問題)。但隨著新量子論的發展,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許多特性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他認為每個粒子在測量之前都應該處於某個確定的狀態,而不是等到測量之後。在他看來,這才叫「物理實在」。愛因斯坦的一個經典問題是:「你是否相信,月亮只有在我們看它的時候才存在?」
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Boris Podolsky)和羅森(Nathan Rosen)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後人用他們的姓名首字母稱為EPR實驗。先讓兩個粒子處於|β00>態,這樣一對粒子稱為「EPR對」。然後把這兩個粒子在空間上分開很遠,可以任意的遠。然後測量粒子1。如果你測得粒子1在|0>,那麼你就立刻知道了粒子2現在也在|0>。好比成龍電影《雙龍會》中有心靈感應的雙胞胎,一個做了某個動作,另一個無論有多遠都會做同樣的動作。而最重要的問題是,既然兩個粒子已經離得非常遠了,粒子2是怎麼知道粒子1發生了變化,然後發生相應的變化的?EPR認為兩個粒子之間出現了「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信息傳遞的速度超過光速,從而違反了狹義相對論。所以,看來量子力學肯定有「問題」。
玻爾與愛因斯坦
這個問題非常深邃。不過量子力學有一個標準回答:處於糾纏態的兩個粒子是一個整體,絕不能把它們看作彼此獨立無關的,無論它們相距有多遠。當你對粒子1進行測量的時候,兩者是同時發生變化的,並不是粒子1變了之後傳一個信息給粒子2,粒子2再變化。所以這裡沒有發生信息的傳遞,並不違反相對論。
量子通信(想像圖)
貝爾不等式
在愛因斯坦的時代,人們只能對EPR實驗進行哲學辯論,無法通過實驗做出判斷。1964年,貝爾(John Stewart Bell)指出,可以設計一種現實可行的實驗,把雙方的矛盾明確表現出來。對兩粒子體系測量某些物理量之間的關聯,如果按照EPR的觀點,這些物理量在測量之前就有確定的值,那麼這個關聯必然小於等於2;而按照量子力學,這個關聯等於2√2,大於2。這個經典體系應該滿足的不等式就叫做貝爾不等式,而量子力學不滿足貝爾不等式。
量子通信網路(想像圖)
1980年代,阿斯佩克特(Alain Aspect)等人做了實驗,結果是在很高的置信度下違反貝爾不等式。EPR的思想實驗最初是用來批駁量子力學的,結果卻證實了量子力學的正確!
類似的故事在科學史上也有。十九世紀的時候,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主張光是粒子,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主張光是波動。1818年,菲涅耳計算了圓孔、圓板等形狀的障礙物產生的衍射花紋。泊松指出,按照菲涅耳的理論,在不透明圓板的正後方中央會出現一個亮點。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宣稱駁倒了波動說。但菲涅耳和阿拉果(Dominique Francois Jean Arago)立即做實驗,結果顯示果然有亮斑出現,波動說大獲全勝。後人很有幽默意味地把這個亮點稱為泊松亮斑。這正應了尼採的話:「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EPR現象既然是一個真實的效應,而不是愛因斯坦等人以為的悖論,人們就想到利用它。現在EPR對成了量子信息中最有力的工具。對此我們只能說,深刻的錯誤超過淺薄的正確,偉人連錯誤都是很有啟發性的!
現在科學家們認為,糾纏是一種新的基本資源,其重要性可以和能量、信息、熵或任何其他基本的資源相比。但目前還沒有描述糾纏現象的完整的理論,人們對這種資源的理解還遠不夠深入。有人把糾纏比喻為「青銅時代的鐵」,它可能會在下一個歷史時代大放異彩。
量子計算(想像圖)
一個必需:對量子態的變換
前面說了這麼多,都是對量子態的描述,還沒有回答另一個基本問題:如何把一個態變成另一個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倒是不神秘:所有的可逆變換都是可以實現的。用線性代數的術語說,可逆變換就是「酉變換」,不過在下文中我們不使用這個術語。
在可逆變換中,信息沒有損失。例如對兩粒子體系,有一個對換操作,把兩個粒子的狀態對換,即把|ab>變成|ba>。如果這個操作連續進行兩次,就回到了最初的狀態,例如|01>變成|10>,又變回了|01>。
測量也能改變數子態,但它是不可逆的,會丟失信息。例如對處於|+> =(|0> + |1>)/√2態的一個粒子,在|0>和|1>基組下測量,第一次測量得到|0>,那麼後面你再做多少次同樣的測量,體系都一直保持在|0>,再也不可能回到|+>態了。在經典力學的實驗中,隨便在哪裡進行一次測量都沒有關係。但在量子力學的實驗中,在某個地方進行一次測量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不一定是有害的),所以一定要仔細設計,確保由此得到的結果對實驗的目的有利。事實上,量子信息的許多應用都用到了測量操作,例如後面要談到的量子隱形傳態、量子密碼術。
量子信息的優勢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量子信息跟經典信息相比有很大的優勢。經典比特的0和1隻有兩個狀態,量子比特的a|0> + b|1>卻有無窮多個狀態,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還有一個稍微複雜一點的優勢。一個包含n個經典比特的體系,總共有2^n個狀態。想知道一個變換在這個n比特體系上的效果,需要對這2^n個狀態都計算一遍,總共要2^n次操作。對n個量子比特的體系,卻有一個巧妙的辦法。使所有量子比特都處於自己的|+>態,那麼整個體系的狀態是|++…+> = (|00…0> + |00…1> + … + |11…1>) /2^(n/2),0和1的所有長度為n的組合都出現在其中。對這個疊加態做一次操作,所有2^n個結果都會產生出來!
但在歡呼之前,我們需要認清,這個巨大的優勢並不容易利用。因為所有2^n個結果是疊加在一起的,要讀取出其中某一個需要做測量,而一做測量就把其餘的結果破壞了。所以這個優勢只能稱為潛在的巨大優勢,真要利用它,需要非常聰明的演算法設計,只有對極少數問題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演算法。有些科普文章把量子計算機描寫成無所不能,這是重大的誤解。量子計算機的強大,是與問題相關的,只針對特定的問題。
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
量子信息學是量子力學和資訊理論結合的產物。量子信息的研究內容可以分為兩大塊,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從這個分類,我們立刻就可以發現,量子信息還遠沒有進入生活,因為大家都還在用經典的電腦和手機呢。
量子通信(想像圖)
具體地說,量子通信已經有了一些實際應用,量子衛星就是做相關實驗的。而量子計算的發展要原始得多,還處於演示階段,還沒有造出有實用價值的通用的量子計算機。這對中國倒可以算作一個好消息,因為我們在接近實用化的量子通信方面是領先的,在量子計算方面雖然落後於歐美,但大家都還在盲人摸象,並沒有產生實際效益,我們完全有可能趕上來。
量子計算的實驗體系
要用某個體系實現量子計算,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一,用它表示量子比特,能長時間處於量子疊加態;二,使這個體系按照期望的方式變換;三,把量子比特製備到特定的初始狀態;四,測量體系的輸出狀態。遺憾的是,這些條件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原子核的自旋可以作為很好的量子比特,但是測量它的狀態卻非常困難。
因此,量子計算的實驗體系目前還是八仙過海,莫衷一是。主流的方案有四種:光子、光學共振腔、離子阱、核磁共振。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郭光燦、杜江峰三個研究組在內,世界各大研究組在這些方向有許多實驗研究。
至於非主流的方案,那就更多了:有說用量子點中的電子的,有說用超導體中的庫珀對的,有說用光頻點陣的,有說用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物的……這些都還算常規。還有說用粒子物理中的介子、夸克、膠子的!在你驚掉下巴之前,別急,還有說用宇宙學中的黑洞的!!
位於青海湖海心山的糾纏源(示意圖),用於百公里量級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實驗
量子信息的應用
量子信息究竟能用來幹什麼呢?下面我們就開始介紹量子信息的若干項應用。在概念演示方面,有量子鈔票(一個有趣的防偽構想)和超密編碼(一個量子比特如何相當於兩個經典比特)。在量子計算方面,有因數分解(破解最常見的密碼體系)和量子搜索(用途最廣泛的量子演算法)。在量子通信方面,有量子隱形傳態(「傳送術」,最科幻的應用)和量子密碼。量子密碼是目前唯一接近實用化的應用,但這一個就足夠證明量子信息的重要性。
量子原理(想像圖)
量子鈔票
設想一家銀行在鈔票上印一個|0>和|+>的量子比特序列,除了銀行外沒有人知道這個序列是什麼,那麼這種鈔票是無法偽造的。為什麼呢?一個用戶拿到一張鈔票,與銀行聯繫,銀行告訴它量子比特的序列。然後他對|0>的位置在|0>和|1>的基組下測量,必然得到|0>,對|+>的位置在|+>和|->的基組下測量,必然得到|+>,這樣就確認了鈔票的真實性。
量子世界(想像圖)
假如有一個人拿到這張真鈔後企圖複製一張偽鈔,在銀行不告訴他真實狀態的情況下,他只能自己做測量來嘗試知道哪些位置是|0>,哪些位置是|+>。但一旦他對|0>用了|+>和|->的基組,或者對|+>用了|0>和|1>的基組,就有一定的概率產生不應該有的|1>或|->。隨著量子比特序列的長度增加,這個概率無限趨近於100%,所以造假者會以接近100%的幾率暴露其面目。
超密編碼
有兩個粒子處於前述的EPR態|β00> = (|00> + |11>)/√2,甲乙兩人各持有一個粒子。現在甲想要傳給乙一個兩位的經典信息(即00、01、10或11這四個字元串中的一個),卻只允許他傳一個量子比特,他能做到嗎?回答是:能。
微觀量子(想像圖)
做法是這樣的。如果想傳00,甲什麼都不用做。如果想傳01,甲就對手裡的粒子做一個變換,使整個體系變成|β01> = (|00> - |11>)/√2。如果想傳01,甲就對手裡的粒子做另一個變換,使整個體系變成|β10> = (|01> + |10>)/√2。如果想傳11,甲就對手裡的粒子做另一個變換,使整個體系變成|β11> = (|01> - |10>)/√2。做完這個變換後,甲把手裡的粒子交給乙,現在乙有了這兩個粒子的整體。所有這四個態|β00>、|β01>、|β10>和|β11>都是EPR對,或者稱為貝爾態。它們構成一個雙粒子態的基組,稱為貝爾基組。乙在貝爾基組下對兩個粒子做一次測量,確認是哪一個EPR對,就知道了甲要傳的是哪個二比特信息。
當然,這裡用到了兩個量子比特,但甲從來都沒有和乙手裡的粒子打交道。關鍵在於,僅僅對自己手裡的粒子做一次操作,就能使雙粒子狀態從一個貝爾態變成另一個貝爾態。
前面說過,一個量子比特潛在地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到底是多大呢?超密編碼說明,在某種意義上,一個量子比特相當於兩個經典比特,能夠以一當二!
因數分解
所謂因數分解,就是把一個合數分解成質因數的乘積,例如21 = 3 × 7。因數分解是數學中的經典難題。有人也許會問,這有什麼難的?分解21當然輕而易舉,但分解2^67 - 1 = 147,573,952,589,676,412,927呢?這是個18位數。直到1903年,人們才發現它是一個合數,等於193,707,721 × 761,838,257,287。
讓我們想想,如何分解一個數字N。最容易想到的演算法,是從2開始,一個一個地試驗能否整除N,一直到N的平方根為止。如果N用二進位表示是個n位數,即N約等於2^n,那麼嘗試的次數大約就是2^(n/2)。位數n出現在指數上,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因為指數增長是一種極快的增長,比n的任何多項式都更快。舉個例子,2^(n/2)比n的10000次方增長得還要快。
在計算機科學中,把計算量指數增長的問題稱為不可計算的,把計算量多項式增長的問題稱為可計算的。當然,你可以尋找效率更高的演算法。對於因數分解,「從2開始一個一個試」並不是最聰明的演算法。在經典計算機的框架中,目前最好的演算法叫做數域篩,計算量是exp[O(n^(1/3) log^(2/3)n)](在數學中,大寫字母O後面跟一個式子,表示結果跟這個式子具有同等的數量級),雖然有些改進,但仍然是指數增長。如果計算機一秒做10^12次運算,那麼分解一個300位的數字需要15萬年,分解一個5000位的數字需要50億年!
由此可以看出因數分解的一個特點:它的逆操作,即找兩個質數並算出乘積,是非常容易的;而它本身,卻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易守難攻」的特性,使它在密碼學中得到了重要的應用。現在世界上最常用的密碼系統叫做RSA加密演算法,這個名字是三位發明者李維斯特(Ron Rivest)、薩莫爾(Adi Shamir)和阿德曼(Leonard Adleman)的首字母縮寫。RSA是一種公開密鑰密碼體系,它的密鑰是對所有人公開的。為什麼敢公開?因為解密需要知道這個密鑰分解成哪兩個質數,而發布者有信心別人在正常的時間段內解不開。
量子計算(想像圖)
但是這種狀況要被量子計算改變了。前面說過,量子計算相對經典計算有潛在的巨大優勢,只是實現這種優勢需要聰明的演算法設計,只有對極少數問題能夠設計出這樣的演算法。而因數分解,就是這樣的問題之一。1994年,肖爾(Peter Shor)發明了一種量子演算法,把因數分解的計算量大幅減少到O(n^2 logn loglogn),指數式地加快!在這裡我們只舉兩個例子表明它的威力。同樣還是分解300位和5000位的數字,量子演算法把所需時間從15萬年減到不足1秒鐘,從50億年減到2分鐘!
經典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記》中的場景,類似於量子隱形傳態
如此重大的變化,足以令密碼人員陷入恐慌。但實際上還沒有,人們仍然在淡定地用著RSA。為什麼呢?因數分解的量子演算法只是理論,真要實現它還需要很多努力。
如前所述,量子計算的實驗非常難做。第一次真正用量子演算法分解質因數是在2007年實現的,把15分解成3 × 5。有兩個研究組同時做出了這個實驗,一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和陸朝陽等人,一個是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大學的A. G. White和B. P. Lanyon等人。此後各國科學家不斷努力,使用種種辦法推向前進。目前分解的最大的數是143 = 11 × 13,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杜江峰和彭新華等人在2012年實現的,他們把肖爾演算法改進成了量子絕熱演算法。所以,密碼人員仍然可以照常工作,但必須時常關心量子計算的進展。不定什麼時候,全世界的密碼體系就必須徹底更新換代了!
量子搜索
設想有一部雜亂無章的N個人名的花名冊,其中的人名沒有按照任何特別的順序排列,你想在其中找到一個特定的名字,如「張三丰」,怎麼辦呢?在經典框架下,最好的演算法就是老老實實地從頭看到尾。如果運氣好,第一個就找到了;運氣不好,到最後一個即第N個才找到。平均而言,這需要N/2次操作。
1996年,格羅弗(Lov Kumar Grover)提出了一種全局搜索的量子演算法。如前所述,量子計算機能在一次操作中遍歷所有的條目。但如果我們只做一次操作然後去做測量,就只有1/N的概率得到正確結果,所以這沒有用處。但如果我們做了一次操作後不做測量,再做另一個操作,就會使正確結果的概率增大一些。把這種操作重複√N次,就會使正確結果的概率達到一半。把整個過程再重複幾次,就可以以非常接近100%的概率找到所需的條目。量子搜索付出的代價是結果不再是完全確定的,但好處是計算量從O(N)下降到了O(√N),而不確定程度可以隨需求任意減少。
因子分解的量子演算法對經典演算法是指數級的改進,把不可計算變成了可計算。量子搜索對經典搜索卻只是平方級的改進,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仍然是不可計算。但是這個改進已經非常大了。如果N等於一億,這就是一萬倍的節約。一類問題不可計算的意思,並不是完全不能計算,而是在問題的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後才算不動。量子搜索帶來的計算量下降,可以使「在實際條件下能夠計算」的問題範圍大大增加。由於全局搜索是非常常見而重要的問題,所以量子搜索的重要性並不遜於量子因數分解,甚或猶有過之。
量子隱形傳態
在科幻電影中,經常有把人從一個地方瞬間傳送到另一個地方的鏡頭。如果說這種傳送術有什麼科學依據,那就是量子隱形傳態。當然,實際上離傳送人還很遠,但現在已經能傳送一個光子了,——真的很了不起耶!:-)
量子隱形傳態是1993年設計出來的一種實驗方案,把粒子A的未知的量子態傳輸給遠處的粒子B,讓粒子B的狀態變成粒子A最初的狀態。請注意,傳的是狀態而不是粒子,兩個粒子的空間位置都沒有變化。好比A處有一輛汽車或一個人,不是把這輛汽車或這個人搬到B處,而是把B處本來就有的一堆汽車零件或原子組裝成這輛汽車或這個人。
有人要問了:那豈不得到了相同的兩輛汽車?兩個人?!哪個是真正的自己呢?!在為倫理問題發愁前,一句話就可以消滅這個問題:不會出現相同的兩個人。大自然早有安排,杜絕了這種可能性。當粒子B獲得粒子A最初的狀態時,粒子A的狀態必然改變。任何時刻都只能有一個粒子處於目標狀態,所以只是狀態的移動,而不是複製。如果一定要說複製,也是一種破壞性的複製。這好比武俠小說中,前輩把功力傳給後輩,傳完後前輩就沒有功力了,而不會同時出現兩個高手。在宏觀世界中複製一本書或一個電腦文件是很容易的,在量子力學中卻不能複製一個粒子的狀態,這是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的一個本質區別。
類似於量子隱形傳態,蟲洞也是科幻中出現的傳送方式
很多人認為隱形傳態可以瞬間把人傳到任意遠的地方,而且超過光速,推翻相對論。很遺憾,這個理解又是錯誤的。量子力學中狀態的變化確實是瞬時的,但是隱形傳態的方案中有一步是把一個重要的信息(可以理解為一個密碼)從A處傳到B處,利用這個信息才能把B粒子的狀態變成目標狀態。這個信息需要用經典信道傳送,例如打電話、發郵件,這一步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所以整個隱形傳態的速度也不能超過光速。
利用量子原理進行加密
也有人以為隱形傳態是先掃描出A處的物或人的狀態,再在B處組裝一個相同的物或人。事實也並非如此。如果要先知道目標狀態,那還有什麼意思?隱形傳態是在不知道A粒子的狀態的情況下,把B粒子變成這個狀態!就像送快遞,不知道送的是什麼東西,但保證原原本本地送到。
總而言之,量子隱形傳態是以不高於光速的速度、破壞性地把一個粒子的未知狀態傳輸給另一個粒子。打個比方,用顏色表示狀態,A粒子最初是紅色的,通過隱形傳態,我們讓遠處的B粒子變成紅色,而A粒子同時變成了綠色。但是我們完全不需要知道A最初是什麼顏色,無論A是什麼顏色,這套方法都可以保證B變成A最初的顏色,同時A的顏色改變。
量子隱形傳態的基本思路是這樣:讓第三個粒子C跟B組成EPR對,而C跟A離得很近,跟B離得很遠。做一個操作,改變C的狀態,於是B的狀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時A和C這個兩粒子集合的狀態有四種可能,即四個貝爾態。B的狀態也相應地有四種可能,每一種可能都跟A最初的狀態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可以通過某些量子力學的操作變成目標狀態。對A和C的整體做一次測量,A和C就隨機地突變到了四個貝爾態中的某一個上,相當於得到了一個兩比特的字元串,00、01、10或11,B也突變到了相應的狀態。把這個兩比特的字元串通過經典的通訊手段(比如電話、光纜)告訴B那邊的人,對B按照密碼進行操作,就得到了A最初的狀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把量子隱形傳態理解為超密編碼的逆操作,都是一個量子比特和兩個經典比特的交換,區別只是交換的方向。
第一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是在1997年,當時潘建偉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塞林格(Anton Zeilinger)教授門下讀博士,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偉是第二作者。這篇文章後來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跟它並列的論文包括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等等。
2015年,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在《自然》上發表了《單個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新的成果是「多個自由度」。這項成果被英國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十大物理學突破之首。
什麼是自由度呢?自由度就是描述一個體系所需的變數的數目。例如在數學中確定一條線上一個點的位置,只需要一個數,自由度就是1。定位一個面上的一個點,無論用直角坐標、極坐標還是任何其他的坐標系,都需要兩個數,自由度就是2。同理,定位三維空間中的一個點,需要三個數,自由度就是3。在物理中描述三維空間中一個運動的粒子,確定位置需要3個數,確定速度又需要3個數,所以自由度是6。光子具有自旋角動量和軌道角動量,如果你看不懂這兩個詞,沒關係,只要明白它們是兩個自由度就夠了。在1997年的實驗中,傳的只是自旋角動量。此後人們傳輸過多種體系的多種自由度,但每次實驗都只能傳輸一個自由度。
量子密碼是迄今唯一有望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應用(想像圖)
傳輸一個自由度固然很厲害,但是只具有演示價值。隱形傳態要實用,就必須傳輸多個自由度。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打個比方,現在用顏色加形狀來表示狀態,A粒子最初是紅色的正方形,我們通過隱形傳態讓B粒子變成紅色的正方形,同時A變成綠色的圓形。這個擴展看似顯而易見,但跟傳輸一個自由度相比,有極大的技術困難。隱形傳態需要一個傳輸的「量子通道」,這個通道是由多個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糾纏在一起,使得一個粒子狀態的改變立刻造成其他粒子狀態的改變。用量子力學的術語說,這些粒子處於「糾纏態」。讓多個粒子在一個自由度上糾纏起來已經是一個很困難的任務了,而要傳輸多個自由度,就需要製備多粒子的多個自由度的「超糾纏態」,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潘建偉研究組就是攻克了這個難關,搭建了6光子的自旋-軌道角動量糾纏實驗平台,才實現了自旋和軌道角動量的同時傳輸。
《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可以說1997年實現了道生一,那時潘建偉還是博士生。2015年實現了一生二,這時他已經是量子信息的國際領導者。從傳輸一個自由度到傳輸兩個自由度,走了18年之久,這中間有無數的奇思妙想、艱苦奮鬥,是人類智慧與精神的偉大讚歌。
量子通信有很好的保密性(想像圖)
好,我們現在終於可以傳送一個光子的兩個自由度的完整狀態了,那麼離傳人還有多遠的距離呢?可以這樣估算。12克碳原子是1摩爾,即6.023 × 10^23個。人的體重如果是60公斤,就大約有5000摩爾的原子,3 × 10^27個。描述一個原子的狀態,我不知道要多少個自由度,姑且算作10個吧。那麼要描述一個人,就需要10^28量級的自由度。我們剛剛從1進步到了2……所以,嗯,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量子密碼
這是迄今唯一接近實用化的量子信息應用。雖然只有這一個,但這一個就具有極高的軍事和商業價值,足以證明各國對量子信息的大力投入是物有所值的。許多人把量子密碼跟量子隱形傳態混為一談,其實它們完全是兩回事,而且在實現的難度上相差甚遠。在許多語境下,「量子通信」這個詞指的就是量子密碼,也就是量子保密通信。
前面說到目前最流行的密碼體系是RSA,它的可靠性是以因數分解的困難性為基礎的。量子密碼的基本出發點與它不同,不是基於任何數學運算的困難性,而是基於物理原理。因此,量子計算的進步會使RSA岌岌可危,量子密碼卻不會被任何技術進步攻破。這麼好的東西,原理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製備若干個處於|β00> = (|00> + |11>)/√2態的EPR對,每一個EPR對都讓甲乙兩人(在文獻中常稱為Alice和Bob)各拿一個粒子。甲通過擲骰子產生一個序列,擲出正面時就在自己粒子的|0>和|1>基組中做測量,擲出反面時就在自己粒子的|+>和|->基組中做測量。乙通過擲骰子產生另一個序列,也是擲出正面時就在自己粒子的|0>和|1>基組中做測量,擲出反面時就在自己粒子的|+>和|->基組中做測量。請注意,(|00> + |11>)/√2 = (|++> + |-->)/√2,所以這個EPR對不但在測量粒子1的|0>和|1>態時必然使粒子2變成相同的狀態,也在測量粒子1的|+>和|->態時必然使粒子2變成相同的狀態。
擲完骰子,做完測量後,甲乙兩人通過公開的經典信道把自己的骰子序列傳輸給對方。有些地方骰子序列不同,兩人做的是不同基組下的測量,那就把這些測量結果扔掉,只留下那些相同基組下測量的結果。這樣就得到一串0和1的序列。由於|β00>這個糾纏態的性質,兩人的序列必然是完全相同的。而且這個序列還是完全隨機的,在測量之前無法預測,每次重新生成也都會不同。這正是密碼學中「一次性便箋」的思想。
為了應對可能的竊聽者,甲乙兩人在相同基組下測量的結果中又隨機地挑一些公布,和對方的結果對比。一旦發現有一個不同的,就說明有人在竊聽,因為竊聽是一種測量,必然會改變系統的狀態。隨著對比的位數增多,竊聽者會以趨近於100%的幾率暴露無遺。
通過反竊聽的檢驗後,兩人把序列中剩下的部分作為密鑰。這時他們可以放心,這個密鑰沒有任何別人知道。然後他們用任何經典的方法傳輸信息,電話也好,電子郵件也好,光纜也好,甚至平信,都可以。唯一的特別之處,只是用量子密鑰對信息進行了加密,對方收到後用同一個量子密鑰解密。
量子密碼有多種實現方案或者稱為協議,以上所述是其中的一種「EPR協議」。各種協議的基本思想是一樣的,都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內在隨機性,在物理層面上排除被破解的可能性。如果說因數分解的量子演算法是最強的矛,量子密碼是最強的盾,那麼請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誰勝?答案是:盾勝!
有趣的是,研究量子密碼的緊迫性跟量子計算的進展有關。等到可以破解RSA的量子計算機實用化時,量子密碼必然成為各國的不二選擇。
量子衛星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是幹什麼的呢?量子保密通信的理論是歐美科學家提出的,而在實驗方面是中國科學家領先。最初只能在不到1米的距離內傳輸,現在已經超過了200公里。近年來紀錄不斷刷新,而創造紀錄的幾乎全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組。但目前都還是在地面上的光纜中傳輸。下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在太空與地面之間的自由空間中傳輸?這就是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要實驗的首要科學問題。
量子通信地面站
不但如此,量子衛星還可以進行更多的量子信息實驗。它包括4個有效載荷: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量子糾纏源、量子試驗控制與處理機。現在,你明白這些詞都是什麼意思了吧?衛星採用的是平台和載荷一體化設計,體積不大,重量只有數百公斤。
量子衛星問答
問:量子衛星和以前的衛星有何區別?目前全世界有幾家有這類衛星?
答:這是第一顆專門用來做量子信息實驗的衛星。以前有一些衛星能夠做量子信息實驗,但時間窗口非常有限,每天大概只有十幾分鐘。目前沒有任何別的國家有專門的量子衛星,中國這是全世界第一顆。
問:什麼時候能民用普及?
答:這取決於成本的下降速度。量子保密通信的終端機,五年間成本就從百萬元下降到一二十萬元左右,降幅近10倍。潘建偉估計,在可預見的未來,終端設備還可能降至萬元以下,進入家庭是完全可能的。在2016年的兩會上,他表示:「希望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將來每個人在互聯網上進行的轉款、支付等消費行為,都能夠享受到量子通信的安全保障。」
問:量子計算機什麼時候能造出來?
答:很難預測,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些技術難題用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思路去解決,還需要很多嘗試。用一位專家的話說,可能是明年,可能是一千年後。
問:在量子信息領域,中國和歐美有多大差距?
答:在量子通信的實驗方面,中國領先,已經接近產業化了。在量子計算方面,歐美領先,中國也有很多重要的成果,而整個領域離實用還非常遠。在量子信息的理論方面,歐美領先,中國需要向理論研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當然,隨著中國實驗條件的提高,例如量子衛星佔據相關實驗的制高點,中國的理論家也會獲得更多更好的實驗機會,會形成良性循環。這可能會導致一種「工程技術逆襲理論研究」的發展模式。
大圖景
量子衛星發射,標誌著中國的量子通信產業化邁出一大步。中國首先創造一個新的產業,叢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還是第一次。中國的高鐵現在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日本早就有新幹線了。華為在通信領域做到世界第一,但通信行業也早已存在。只有量子通信,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所以這個中國首創的產業歷史意義非常重大。現在中國的發展已經到了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階段。潘建偉、郭光燦、杜江峰等科學家的業績,是時代的最強音。
中國的量子通信為什麼能夠飛速發展?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兩點,有領軍的人才,有足夠的投入。如果說還有別的,就是國家和民族的堅定意志。
作者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袁嵐峰 - 知乎)。
責任編輯:黃澹寧
歡迎關注風雲學會的微信公眾平台「風雲之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
知乎專欄:
知乎專欄
一點資訊: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頭條: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無損音頻格式 APE 與 FLAC
※病毒可以被馴化嗎?怎樣嘗試和一枚病毒交流?
※大白課|你想在海邊玩泡泡浴嗎?千萬別想得那麼美!
TAG: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 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