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投資的角度探索一個城市
快到元旦假期了,不少小夥伴都在規劃假期出遊計劃。細聊之下,發現不同的人旅行其實差蠻多的。也稍微總結了一下自己的旅行方式,於是便有了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不像普通走馬觀花的遊記,而是一篇方法論。據說方法論起個nb的名字和框架會比較好傳播,但我又懶得想新的框架,姑且把它叫做「5W旅行法」吧。
沒錯!就是俗到爆的那5個W:Why、What、Who、Where、When…
看完這篇文章,當你下次旅行時,便也懂得了如何用投資的角度去探索一座城市。
{ 1 }
Why其實是這個探索法的核心。
因為,如果沒搞清楚你為了什麼而旅行,抑或只是為了旅行而旅行,你的行程往往和大媽大爺們不會有什麼不同——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走馬觀花。這樣的行程其實不需要規劃,跟團就OK了。
不同人的why很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每次旅行的why都不一樣:為了和心愛的人有更多美好回憶,為了探索並了解這個世界,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了解他們不同的人生……
而對我而言,旅行最最重要的意義是——自我投資。
去年我創立了理財教育創業項目「很帥的投資客」,初衷是教年輕人怎麼理財投資。而後我發現我當時對「投資」二字的理解其實特別膚淺——僅將其等價為財務投資。
直到後來,一個做投資的朋友的故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去年某天,他告訴我他辭職了,打算去環球旅行。就像當年他從國企辭職時一樣,他爸爸無法理解這個決定。我很好奇他是怎麼說服他老爸的。
他笑了笑說,他跟他爸引用了愛因斯坦很有名的一句話:
「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30歲去環球旅行與50歲去壞球旅行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30歲去旅遊你有多20年的時間,可以去把經歷、體驗慢慢內化(internalize)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經歷過的、遇到過的人、事、物,每過一年,都可以有更深層的感悟。就像複利一樣,利滾利,滾個20年,想想會有怎樣的沉澱。
他爸爸聽完,同意了。
於是我開始意識到:「投資」的含義遠不止財務投資,也可以是「自我投資」。
其實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
創造收入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兩種:
資本要素可以用來投資、賺取投資收益(被動收入),人力要素則可以用來創造主動收入。它們都可以帶來回報。
所以你的錢不僅僅可以財務投資在資本要素上,也可以投資在人力要素上。
30歲以前,提高資本的回報率其實用處有限——
就算你的收益率達到100%,你可能還沒有完成資本積累,可能是5萬的本金,翻倍後也僅是10萬;而提高人力要素的回報率則不然,你讀個北美頂尖商學院的MBA回來,年薪百萬並沒有很大的問題。
當然錢也不是唯一的衡量回報的標準,在此只是簡化論證。一般我衡量回報的標準用的是「接近人生目標的速度」。(如果對於「如何找到人生目標」感興趣,也可以閱讀我過往的文章《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
綜上,下次旅行出發前不妨考慮一下,「自我投資」也可以成為你旅行的意義之一。
{ 2 }
當我把目標定為「自我投資」後,「你需要投資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變得清晰起來。「自我投資」一般投入在兩個方面——知識與技能。
這裡稍微解釋下兩者的不同:
所以在旅行時,投資的既可以是與當地有關的知識(比如人文、地理、宗教等),也可以是某個技能(溝通技能、語言能力、應變能力等)。
然而涉及一個城市的知識那麼多技能那麼多,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探索完,我們自然需要對探索的方式有篩選標準。
我的標準有兩個:
於是我們進入到下一個W:Who。
{ 3 }
既然希望的是像當地人或專家那般去探索,自然是要從這兩類人取取經啦。
3.1 當地人 explore like an local
當地人會做而遊客不大會做的事情自然是衣食住行樂之類的生活瑣事。
一般可以接觸當地人有4種方式:
一是校友/同事。在跨國公司工作過的好處是,朋友遍天下。有個當地導遊那也是極好的。比如在德里旅遊的時候,印度的同事會帶著我們去吃吃飯唱唱K甚至嘗嘗路邊攤——醬炒速食麵、特製檸檬水等等。最後除了當地朋友外,好像只有我沒有拉肚子。(切勿模仿)
二是Airbnb房東。Airbnb房東通常都特別nice,他們熱愛生活,可以發現不少生活中的美好。跟他們一起吃頓早餐,你會聊出不少對這個城市的細節。
三是計程車/Uber司機。比如在台北搭Uber時,我打聽到了不少計程車行業的信息,比如Uber師傅的小時工資大概50塊人民幣、Uber在當地其實不合法、台灣沒有類似滴滴這樣的叫計程車的APP等等。當然如果遇到喜歡分享的司機師傅,你連旅遊攻略都不用做了。
四是通過搭訕。難度依城市而定。在LA的時候有次問路遇到一個老太太,特別熱心地把我直接領到了目的地,沿路聊天才知道她給自己一個承諾:每天做一件好事,現在已經堅持了快十年——幫助我正是她今天做的好事。最後的一句「Have a good day」真的讓我感覺溫暖極了。
3.2 專家 explore like an expert
認識專家比認識普通人的難度確實增加不少,但不代表沒有方法可以接觸到。參照我們之前說的體系,專家分兩種——知識型專家和技能型專家。我們一分為二地說。
A. 知識型專家
知識型專家就是一個資料庫,問啥都知道。
青旅房東或酒店禮賓部是最觸手可及的知識型專家。除了直接問他們「你們知不知道附近有沒有哪些遊客比較少的好玩的地方」這種方式外,如果你認識當地語言,你還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到知識型專家——
到當地書店看看文化研究類的書籍,通常會有不少關於這個城市的研究書籍,裡頭會有不少驚喜。
這裡也分享一下我在台北逛書店時,偶遇的一本書中介紹的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文萌樓」。
於是過去圍觀,發現樓的外牆上貼著「公娼精神,捍衛古迹」字樣——這裡以前是公娼館。公娼指的是舊時得到官方許可,可以公開賣淫的性工作者。公娼舊時受政府管理,需要納稅。
文萌樓近年來一直是關注性工作者權益團體「日日春協會」的抗爭基地。在日日春協會的爭取下,這裡成為了台灣唯一一處被列為古迹的情色場所。
於是我知道了當地人都不一定知道的那段「廢公娼」的歷史。
B. 技能型專家
旅行中遇到的技能型專家往往是極限運動的專業玩家。
潛水跳傘蹦極什麼的已經成為某些旅遊城市的標配,然而不是每個旅客都會去嘗試。
在柬埔寨暹粒的時候,我參加了熱氣球項目,早上5點鐘就跑到了集合地點(為了在熱氣球上看日出)。
這些專業玩家通常不會只醉心於一個項目,喜歡跳傘的人可能也會喜歡蹦極。所以在參加極限運動時遇到了教練也好其他玩家也好,可以順帶問一句「你們知不知道這個城市還有哪些好玩的項目」。
看日出的時候和熱氣球教練攀談,發現他有個美國朋友在當地運營著一個滑翔機項目(Powered hang glider),於是我馬上跟他索要對方的聯繫方式。
於是我看到了熱氣球上的日出,以及滑翔機上的日落。
{ 4 }
「when」與「where」這兩個問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或者說,如果你真的想深入探索一個城市的全部,那麼答案應該是「every moment」(每一刻)以及「everywhere」(每一處)。
原因很簡單,之前也提及到:「技能」的衡量標準,是熟練程度,需要時間的沉澱;「知識」的衡量標準,是深度和廣度,需要探索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你不是全職的旅行家,還是要有所取捨。
先說說何時。
「when」這個問題我有兩個備選答案。
一個是「錯峰出行」。
幸運的是,我過往的工作都相對自由,年假也蠻多的,可以避開節假日出行。特別是中國或其周邊的旅遊城市,如果不避開節假日那隻能體會人擠人的充實感。
另一個是「節日」。這是你了解當地文化與習俗的絕佳機會。
比如我在印度德里旅行時,恰逢印度教三大節日之一Dussehra(十勝節)。這是慶祝Vishnu神的第七個化身Rama打敗十首魔王Ravana的節日。節日期間,在德里每隔一段路,就會豎起十幾米的紙糊的Ravana像,裡面有許多煙花。等到十勝節的最後一天傍晚,慶祝的人們就會用帶火的箭把裡面的煙花引爆。
圖/Chinanews
再說說何地。
「where」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在哪住」,一個是「在哪玩」。
- 在哪住:以我在台灣的6天為例,我選擇了兩天青旅+兩天民宿+兩天豪華酒店「分層住」。當然,這也是由你想做什麼事想遇到什麼樣的人決定的,在此不贅述。
- 在哪玩: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地區會有特別不同的面貌,城市越大越是如此,所以與「在哪住」類似,個人建議「分區逛」。比如在紐約你除了待在曼哈頓也可以逛逛布魯克林,在北京你逛完三里屯也可以看看中關村。
最後來一張圖總結一下好了:
希望你們以後也可以用「5W旅行法」,用投資的角度去探索城市,收穫滿滿的知識與技能。
Quora上有個問題是「To travel is to____?」
最後我用Anna Jones的一個我很喜歡的答案來結尾好了:
To travel is to collect moments not things.
To travel is to find who you are.To travel is to get lost.To travel is to make a life.To travel is to invest in yourself.
參考/延伸閱讀
[1] 肖璟, <做個不絕望的聰明人>, 2015[2] 古典, <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3] 寺主人, <年輕時最好的投資是什麼?>, 女神進化論, 2016[4] Daniel Coyle,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5]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elknap Press, 2014圖片來源/ Unsplash, Chinanews
個人公眾號/ imjietizhe
推薦閱讀:
※當你爸媽說嫌棄你丑時,你該怎麼懟回去?
※社會化媒體時代如何打造個人品牌?
※如何使自己的想法變得有前瞻性?
※又窮又懶要怎樣提高生活品質活得更好?
※什麼是堅定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