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都用《四大名助》的態度解決矛盾,那生活就太和諧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哪裡有矛盾撕逼,哪裡就有找人評理,各種民生調解節目應運而生。
傳統的這類節目,必然是正襟危坐的心理學家,淚水漣漣或怒火中燒的當事人,激烈爭執甚至大打出手的畫面。總之滿滿「廣場舞大媽指定節目」既視感。
年初,上海東方衛視開播的大型社交服務類節目《四大名助》,卻徹底顛覆了這種觀看體驗。
作為一檔定位於「為全國人民排憂解惱」的節目,《四大名助》拒絕嚴肅、倒掉「雞湯」,以輕鬆逗樂的方式解構煩惱甚至矛盾。
《四大名助》由著名主持人孟非搭檔三位名嘴嘉賓共同主持。採用脫口秀式自然的主持方式與營造輕鬆舒適的現場氛圍,幫助觀眾在看似閑聊實則充滿人生智慧的討論中,解決各種煩惱,並引發思考和討論,贏得了收視和口碑。
幾乎每周四,《四大名助》都在同時段綜藝節目中排名第一。究其原因,關鍵在於人民群眾實在太熱愛「圍觀極品」了。
像引髮網友熱議的整容成癮女,不顧母親的苦苦哀求,花費大幾十萬手術二十多次,還和身邊的人互相「激勵」,曬出的「假臉」閨蜜團照片驚到全場嘩然。
當美貌成為我們時代獲得事業、愛情、金錢、快樂的捷徑,整容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盲目追捧,卻忽視了這一切的代價。
諸如此類,節目中這些有代表性的煩惱,林林總總構成當前社會生活的微觀縮影。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講,煩惱的背後實則是價值觀的衝突和生活理念的不同,反映出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公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在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以80後、90後社會群體表現最為明顯。
可以說,《四大名助》緊扣線上線下最熱門、最聚焦的社會矛盾,同時兼顧了不同年齡段受眾,收視和口碑雙豐收也就水到渠成。
充滿人文關懷的娛樂表達
在電視節目娛樂化傾向不斷強化的今天,《四大名助》以嚴肅的人文關懷精神延續民生類電視節目的創新升級,服務和娛樂功能並存,契合了當下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等繁雜的時代背景,在突齣節目核心的同時滿足了受眾的需要,延展了節目的深度。
《四大名助》更加關注平凡人的煩惱,融入娛樂化的表現方式,用親切幽默的聊天提出問題、分享苦惱、挖掘根源、排解煩惱,進而引起觀者的共鳴和思考。
現場主持人只表達意見,稍作引導,並不對「煩惱製造者」的行為進行道德審判,而是力求把目前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呈現在觀眾面前。
正如主持人孟非所說:「在這裡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大家走到這個舞台,其實是在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生活態度。我們不批判價值觀,只做價值觀與價值觀之間的粘合劑。」
與傳統民生類談話節目較為不同,《四大名助》中的苦惱往往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小學生「投訴」媽媽沉迷麻將、男友「投訴」女友一個禮拜不刷牙、老公「投訴」老婆愛狗勝過自己等等,這些其實並不涉及道德倫理甚至法理上的衝突,反而增添了更多新奇和生活情趣。對於普通觀眾來講,恰恰是生活中的一些小苦惱更容易引起共鳴。
特別是當今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頗大,大家愈發希望通過電視節目釋放壓力,對於傳統的說教可謂深惡痛絕。因此,節目呈現出民生煩惱的娛樂化表達迎合了更多觀眾的需求。
讓苦惱者刷爆「存在感」
《四大名助》依託自身的服務本質,摒棄充滿戲劇情境的「表演型」真人秀,去明星化,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生命的價值與溫度。「真人多一些,秀少一些」,將聚光燈對準了普通人,展現了苦惱者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狀態。
這其中,有女友一吵架就跑去前男友家看貓的「受傷男友」;有一言不合就被妻子拳打腳踢的「受虐老公」;有老婆三十多歲還像小寶寶一樣任性的「青島青年」;還有女兒買房如集郵卻背負巨額債務的「憂心母親」等等。
為保證每期節目選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四大名助》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熱搜、網路論壇等互動手段來挖掘和豐富選題,以開放性的攝製方式實現公眾的參與和自我表達。
另一方面,在主題選擇上則呈現出一種「去專門化」的特徵。把煩惱雙方的主體定位從常見的夫妻、情侶擴展到普通朋友、同事關係。把煩惱的類型從老生常談的感情糾葛發展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新奇特」,比如老公太懶、老媽太「傻白甜」、朋友太摳門等等。這些煩惱主題的選擇使得節目更加立體和多元化。
選題有了,可俗話說「家醜不可外揚」,「煩惱者」和「煩惱製造者」為什麼要面對億萬觀眾理直氣壯自爆「家醜」呢?
基於互聯網邏輯中的網路社群化效應,微觀層次上人們樂於分享自己煩惱的心理動因,是分享基於個體建立的自我認同。《四大名助》的參與者希望通過在節目中呈現自我煩惱以及爭取觀眾投票來尋求心理上的認同感。「我不是一個人」的情感認同是自我認同的首要目標,情感需要是最基本的動力。
而觀眾投票環節則類似朋友圈「點贊」,煩惱者通過觀眾的關注、評論、投票獲得支持或否定,即使最終煩惱無法成立,依舊可以獲得情感的宣洩。
同時,煩惱雙方當事人在現場有「辯論」的機會,這使多元價值觀的存在有了可能性。社群的互動不僅可以建立自我認同的場域,更重要的是實現了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
分享是社交網路的重要功能,讓煩惱者在《四大名助》平台上刷爆「存在感」正與其社交服務類節目的定位高度吻合。
熒幕照進現實的啟示
英國傳播學家麥奎爾等人根據對電視節目的調查,歸納了各類節目提供「滿足」的不同特點,並且抽出了它們共通的四種基本類型,第一種便是「心緒轉換效用」,即「電視節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
《四大名助》正是準確地把握了「心緒轉換效用」的特殊意義,突破傳統民生類談話節目的模式,以綜藝的風格使人們日常生活的壓力負擔和人際間矛盾衝突的緊張感得到釋放。
在《四大名助》中,我們看到很多事情影射出的社會現象。無論是主持人誇張搞笑的求助信演繹,還是煩惱者娓娓道來的訴說,我們都能從這些苦惱中找到身邊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
在現場主持人或精闢、或毒舌、或睿智的分析下,不僅使「煩惱者」和「煩惱製造者」冰釋前嫌,更可讓類似的社會現象及問題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得以化解,並推而廣之。觀眾則借觀察他人的經歷反過來審視自己的內心,最終起到交流日常經驗,關照自身生活困境的作用。而如果世人都用《四大名助》所展現的三觀和態度去處理矛盾,那大家的情感就太高了。
所以,在節目中最終煩惱是否成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情感體驗以及帶給觀眾的關於現實與未來的思考。
做到以人為本,實現有效溝通,找到煩惱的根源,傳遞一種更加穩定的社會文化秩序,使節目參與者與廣大民眾以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不但符合主流意識對大眾媒體的期許,也為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社會提供了一種秩序穩定的理想願景。
毋庸置疑,其正是《四大名助》這類社交服務類電視節目肩負的社會責任。
推薦閱讀:
※孟非的文化水平達到了什麼程度,可以和汪涵比嗎 ?
※孟非說話的方式很有條理,風趣,而且會用到很多專業辭彙,請問該怎麼練習?
※《四大名助》第二季06-16期虎媽皮帶抽女兒,是否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