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成才,一定要培養孩子對學習的「儀式感」!
作者:毛志傑(家長教育)
寶媽的健身計劃隨著天氣的變化而暫停了,理由就是「天氣太冷」。但是又急切的想讓身材瘦到苗條的程度,於是問寶爸:「怎麼才能讓自己將鍛煉堅持下去?」
寶爸出了個主意:「先買一套冬天用的運動服,越貴越好。」
寶媽對寶爸忽然間的慷慨表示不解。
寶爸實話實說:「『買貴運動服』本身不是為了保暖,而是給你的運動樹立一種『儀式感』。一般而言,高成本的『儀式』會增加反悔的物質成本和心理成本。當有了這個『儀式感』,你的運動一定會堅持下去的。」
寶爸的話不無道理。正如,隆重得有些煩瑣的結婚「儀式」對於婚姻雙方而言就是建立「儀式感」的過程。有了這些儀式,讓新人雙方從心理上加深對婚姻的認識,同時也輕易不會動「離婚,再結婚」的念頭,因為這種儀式太麻煩了。可以試想一下,如果缺少「結婚儀式」,不知道離婚率會提高多少。
寶媽表示服氣,馬上網購了一套價值不菲的運動服。
寶爸看自己對於「儀式感」的解釋居然真的收到了效果,不由自主地又聯想到了對小寶的教育方面。
寶爸若有所思地說:「現在孩子們的教育普遍缺乏一種學習方面的『儀式感』,或許這也是普遍不太重視教育的根源呢?」
寶媽說:「怎麼沒有儀式感,現在很多學校的升旗儀式、入隊入團儀式、入學畢業儀式等等,不都是『議事』嗎?
寶爸不以為然到說:「那不叫『儀式』,只不過是『形式』罷了。」
的確,發自內心的才能稱的上「儀式」二字。我國傳統教育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尊重借鑒的「儀式」。
就拿最簡單的「師生關係」來對比吧,古代拜師是一件相當隆重的禮儀,正是在這種儀式感的氛圍中有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而現在拜師的禮儀可以說已經可以忽略為幾句「老師您好」的禮貌用語了。
再有,古人對於讀書是十分重視的,對於讀書人也是非常的尊重。講究的讀書人在讀書前都凈手、焚香,再有條件的會追求個「紅袖田香夜讀書」的氛圍。實在沒有美女相陪,也會找個書童襯面子。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古人從內心追求一種讀書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也促進「尊師重教」讀書文化氛圍的形成。
寶媽說:「那怎麼讓咱小寶有學習的『儀式感』呢?」
寶爸沮喪地說:「這還真不是咱們能做到的事,這個整個教育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家庭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改變,來增強小寶對於學習的重視和興趣。」
「比如說,讓小寶明白父母為他的學習在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付出。」寶爸知道小寶很「心疼錢」,所以,從這方面讓小寶體會到自己的一片苦心也不為過。其實,給孩子講太多理想和大道理是沒有用的,還不如這來得實際。
「另外,給小寶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他感受到讀書學習是一件很正式很值得尊重的事。比如,給小寶一個獨立空間的『書屋』,給孩子一個堆滿他自己書的書架,給孩子多買他感興趣的書籍......」雖然有很多「鑿壁取光」在貧困環境中成才的雞湯故事,但是,寶爸始終認為,在好環境里讀書的孩子成才的更多。
其實這個並沒有太多可爭論的,遠到古希臘的哲學家是在優越富裕的環境里才有閑有錢去思考;近到現在,很多能上名校的優秀人才大多也是從物質條件好的家庭走出來的。
人往往是在物質條件豐富以後才會注重「儀式感」的培養,而「儀式感」本身又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更多忙於生計的家庭往往會忽略對孩子學習「儀式感」的建立,這往往也是所謂「寒門難出貴子」的原因之一吧。
寶爸說:「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儀式感』就無處不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儀式感』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果將『儀式感』能融入教育中,勢必會促進教育的發展。」
這道理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同樣適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