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與人類學之二——19世紀末20年代初的留學
本來上次是一時起意寫的,沒想到是最受歡迎的一篇文章。又看了看他的論學術,記如何去了英國讀書的,有點兒驚訝於費老字裡行間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駁——也許是很久不看這種特殊條件下寫就的文章不太適應。其中也有一些對馬林諾夫斯基的評述。
出國留學,最早也是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一部分,背井離鄉,沒人願意去,所以本來是官費(代表人物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首批留美幼童;唐紹儀,第三批,均是當時有影響力的人物)。後來大家發現回來的官運亨通,「學而優則仕」之論深入人心,競爭就激烈了起來——就又成為了權貴的特權。制度也慢慢變了。而普通青年的出路,則是庚子賠款建立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目的原本就是培訓將出國的學生。關於庚子賠款的用意,直到今天也有爭議,我的觀點在附註。
上次提到費孝通在東吳醫學院讀了預科後,棄醫從社會學科。他自己敘述說,當時是被暗示需要轉學,又受到大環境劇烈變遷,國運不明的激勵,雖然不能投身革命,但也想搞清楚中國社會的問題,於是就去了燕京大學的社會學,後來又去了清華的社會於人類學學。這時清華已經不僅僅是留學的預科學校了,制度也變了。費孝通去倫敦政經投馬林諾夫斯基門下,是吳文藻定的。
當時的制度顯然和其他時期和地方的本科制度不同,重點是在時限內寫出論文。指導論文的director,在學術上就是師承關係了。費孝通稱為「業師制「。 顯然是比我們現在的師承關係還要關係緊密重大一些。費孝通著名的《江村經濟》的定題,也是一入學就定題的了。馬林諾夫斯基之所以著名,也是因為人類學的變革。費孝通原以為是按傳統的,研究「偏遠「」原始「民族文化的受歡迎,沒想到卻是這種更為普遍基礎的社會經濟關係是重點。所以他的博士論文,也是重要轉型之作之一了。
費老的語言極為平實,娓娓寫來,大有一種」這都沒什麼了不起的」的生活常態既視感。但今天的學生們讀起來,這些人都是big names. 這段經歷換種筆法也可以頗為神化(比如維基百科上的寫法,官方對費孝通生平的寫法。在費老筆下,似乎和我們在國外的掙扎也沒什麼兩樣。
附:
1. 這種政治對立沒有那麼尖銳的今天,我覺得中立的看待庚子賠款建立留學通道這個問題,雖然有可能像費老說的「帝國主義」野心的意識形態腐化青年,但是從今天的結果看,還是全球化,「現代化」的先驅動力。對塑造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功不可沒。從上到下美國操辦者,未必沒有基督徒們(當時美國基督徒比例大)的真誠的贊助。何況義和團運動殺了很多其實是來促進和平的傳教士——若是了解美國的基督教文化,再來看這個問題,視角變會不同。
2. 原文在此處:留英記
本文省略了很多內容。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原文。我覺得和當年流傳的季羨林在清華的日記差不多,和普通人寫大學,也沒什麼區別。我覺得專業人士對自己了解深入的話題和經驗,應該都是這麼一種態度。能用平實易懂的語言表述。少用誇張的,故弄玄虛的詞句和描述。
推薦閱讀:
※2.征途——洪荒
※假設宇宙中只有人類這一種高等智慧生命,不存在所謂外星人,那會得出怎樣奇妙的結論?
※「待宰人群」理論根出何處?為何中國屢有發生?
※一顆行星上,是否可能出現超過一種以上的智慧生命原住民?
※在拉薩城郊的一些石頭上,畫有樓梯的圖案,什麼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