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時期老百姓的服飾是什麼樣的?清代普及的大褂(長衫),是從什麼清朝的初期開始流行的嗎?

如題,最好有圖片或者史料證明,多謝哈~~


估計出現很早,說不定在關外就有類似的了

一般說的長衫特點為平袖(沒有馬蹄袖),左右開衩,晚清民國時經常綴有立領。而清代官方規定的男子正裝蟒袍、常服袍、行袍,都是前後開衩、帶馬蹄袖(箭袖)的,蟒袍還有赫特赫(打褶接袖)。這些充滿滿蒙民族風格的元素,因為入關後生活方式的改變,越發顯得累贅不實用,所以在便服上都往往被省略。

清曹庭棟(1700-1785)《養生隨筆》提到:「…如今制有口衣,出口外服之,式同袍子。惟袖平少寬,前後不開胯,兩旁約開五六寸,俗名之曰「一箍圓」。老年禦寒皮衣,此式最善。極寒時再辦長套,表毛於外穿之。」可見在康乾時期,平袖、左右開衩的便袍已經流行。

穿便服的允禮(就是甄嬛傳里的果郡王),腳上貌似穿的是雲履?

穿便服的道光,很清楚的看到沒有馬蹄袖,前後不開衩

清初北京四道口清墓也出土了平袖、左右開衩的袍子。

另外,穿正裝時,為了掩蓋開衩處,在正裝袍子里還要穿底袍(襯衫),男子底袍就可以用平袖、前後不開衩(因為男子袍服一般前後開衩,穿前後不開衩的底袍正好遮蔽開衩處)的樣式。說不定就直接拿省事的底袍當便袍了呢?那麼這種底袍出現的應該更早。《清稗類鈔》: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

晚清便袍往往搭配馬褂或者坎肩。馬褂很可能是由清代正裝行褂發展成的,本來一般是袖長及肘的對襟短褂,到了晚清無論行服便服的馬褂都喜歡長袖的。《清稗類鈔》:「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乾隆時期的傅恆)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

就是我們很熟悉的長袍馬褂了。晚清一般為長袖,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樣式。後來這種搭配在清末民國還重新成為了正裝,也就是民國政府規定的男士中式禮服藍袍黑褂。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清朝 | 古代服飾 | 古代服飾史 | 明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