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印」,學篆刻的必備手段

篆刻在從「印中求印」的最初階段,到「印從書出」直到後來的「印外求印」階段,都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就是「讀印」,今天就來說說讀印這回事。

如果從其他相近的藝術門類來作比方,讀印差不多類似於書畫的鑒賞和書法的讀帖。是集合了鑒別與欣賞以及分析的綜合學習動作。

我們學習篆刻時,通常的思路是找來漢印就開始臨摹,一方方臨下去,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就會有提高的想法,於是又拿來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的篆刻作品來學習,我有個建議,先把漢印臨個兩百方以上,然後,再動手去讀篆刻史。

從米芾讀到文彭,讀到何震,沿著篆刻發展史,一路讀來,汪關、八大、丁敬、鄧石如、巴慰祖、吳讓之、趙之謙,及到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來楚生、鄧散木、陳巨來……(大家太多,沒有盡舉)一路讀來,有點影響的大家們的掌故,都一點點地讀一遍。

讀篆刻史,一定要讀兩種內容:

一是篆刻家們的文史掌故,他們的生平事件,讀這些內容,不是為了當故事讀,而是為了體驗他們的人生經歷,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事情,因為這些影響他們的創作;梳理他們的創作形成脈絡,他們在什麼地方刻了什麼印,為什麼會採用這種刀法等等;了解他們的師承關係,知道他們從老師那裡繼承了什麼,又了解他們自己獨創了什麼。

二是讀篆刻家們的作品,也就是狹義上的「讀印」。篆刻家們之所以是篆刻家,通常都有具有很多代表意義的作品,比如:

米芾的「米芾」,

趙孟頫的「松雪齋」,

吾衍的「布衣道士」,

文彭的「琴罷倚松玩鶴」、「七十二峰深處」,

何震的「笑譚間氣吐霓虹」,

程邃的「一身詩酒債千里水雲情」,

高鳳翰的「丁巳殘人」,

丁敬的「敬身」,

蔣仁的「蔣山堂印」,

趙之琛的「雷溪舊廬」,

鄧石如的「完白山人」,

吳讓之的「懼盈齋主」,

趙之謙的「為五斗米折腰」,

吳昌碩的「園丁生於梅洞長於竹洞」,

黃士陵的「已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

齊白石的「人長壽」……

等等等等。

這些著名的篆刻作品,為什麼會成為著名的作品,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名聲,要一方方細細體會。

比如:

米芾的趙松雪的篆刻作品,就要考慮材料的原因,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現適合文人刻印的材料,趙松雪的園朱文印又何以成為後人紛紛學習的重要印式。

吾衍的布衣道士為什麼哪么像漢白文印,原因正是因為吾衍對於漢印平正和渾樸的追求,儘管他是篆而不刻,但是印工們刻出來的印,還是充分反映出他的創作導向。

何震的笑譚間氣吐霓虹明明是七個字,為啥要合成六字格式,譚左邊和虹右邊為啥要分別留紅,都可細細體會出大家們的匠心。

高鳳翰為啥自刻「丁巳殘人」,是跟他的右手殘廢相關的,而且這一方印看似剝蝕凋零,但卻極盡兀傲不羈,隨性自然,意到手隨的大家妙韻。

而瘦小的丁敬切刀出來的作品,鋒棱畢現,線條古意盎然,金石味之濃,為浙派鼻祖,自有原因。

由此而下的蔣仁堂印的筆功方折圓轉,趙之琛的碎刀功夫,鄧石如的以書入印,吳讓之的清新靈秀,把朱文印刻出白文印感覺的寧靜淡泊,趙之謙的作品為啥一脈佛門氣息又文氣縱橫,吳昌碩的作品又何以成為西泠老祖,白石老人的人老長壽的長為啥要反轉,用刀為啥要一衝而下……等等等等,都能在讀印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體味出來,而這些體味對於創作,作用很大。

因此,有志於篆刻學習的愛好者,一定要把讀印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既要勤奮練習以提高手上功夫,又要勤於讀印以提高心中功夫。

(【老李刻堂】之8,圖片部分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邊款創作中常用的謙敬詞,篆刻邊款謙敬詞大全
篆刻入門:篆刻的刀法
金石華彩,王邕篆刻欣賞
篆刻學習:學元朱文,這個坑,你知道嗎?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