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讀文獻?可以試試這幾步

作者:王二

鏈接:zhuanlan.zhihu.com/p/23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有好幾位朋友私信我如何閱讀環工類文獻或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文獻閱讀能力,今天我就在專欄里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本科時,為了做項(pian)目(qian),大二開始真正接觸專業領域的文獻。講真,成果都是逼出來的。要不是因為項目結題,鬼才願意放棄陪妹紙撩漢紙的大好時光去啃那些枯燥的文獻。

最討厭的是,好不容易說服自己,沐浴齋戒,焚香更衣,端坐台前,準備開始痛讀一篇文獻的時候……才發現不知從何入手 nn

這麼多文獻,從哪篇開始讀起?讀誰寫的?怎麼讀?英文文獻只要看懂意思就行了嗎?……

媽的怒摔!氣得我直接——打開了LOL虐了一把小學生或是打開淘寶怒買一單,才漸漸平靜下來…… nn

我們還是按照以往的尿性,分步解決問題。

1. 既然要看文獻,那麼首先問問自己,我為什麼要看文獻?

1) 純粹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或是滿足一下自己呼之欲出、澎湃洶湧的學習慾望。

講真,我是打心眼裡佩服這種人的。這已經到了把看文獻當做日常消遣的境界,簡直是學術界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啊!!!

然鵝……讀文獻不等同於讀閑書,廣泛涉獵、不求甚解,這些在文獻領域是不適用的。當然如果是大牛為了尋找科研的切入點,廣泛地讀還是很有效果的。但對於剛剛接觸文獻的小白們來說,泛讀不如精讀。明確一個領域、找好該領域的十篇引用頻次較高的文獻,認真讀完,相信你的文獻閱讀水平會有質的飛躍,同時你洶湧的學霸之心也會得到極大滿足。讀完後將十篇文獻疊在一起,拍張照發個朋友圈,配文「算是摸到了科研的門檻吧」,然後深藏功與名……

2) 為了撰寫論文而看文獻

相信這種情況是大部分文獻小白們被迫閱讀文獻的動力。為了寫論文而看,那就需要注重兩個字——高效

無論是寫中文論文還是英文論文,建議文獻都從中文看起。閱讀順序如下:

中文學位論文——近幾年英文高引論文——十年前英文高引論文——其它論文

中文學位論文(碩士&博士畢業論文),對於文獻小白來說,最大的好處在於——雖然稀爛,但是全面。尤其是背景綜述和材料方法部分,一般都會為了湊字數而寫得十分詳盡,反觀英文期刊文獻,由於字數限制,引言和材料與方法往往被極大壓縮。另一方面,學位論文的結果與討論部分,更容易讓讀者學習作者的分析邏輯。論文的水平,很重一部分在於邏輯是否合理。若是為了撰寫論文而閱讀文獻,那麼學習嚴密合理的分析邏輯則是必不可少的。而閱讀高引英文文獻,自然是西瓜撿個兒大的拿。高引文獻,意思就是引用頻次較高的文獻。這類文獻其成果的權威性和準確性自不必說,而他們的寫作邏輯和分析方法才是最值得借鑒的。

最後再提一個投機取巧的損招,想寫中文論文&結題報告卻又苦於文筆太差邏輯捉急……那就只能「扒文獻」了,官方叫「仿寫」。仿寫有很多種,最容易的就是中文仿英文,說白了就是把英文文獻翻譯過來當做自己寫的,再在右上角加上個「引用」。中仿中和英仿英,相對而言難度要大很多,需要對中文&英文的文字、辭彙、句子結構、語法等都能靈活運用。否則直接複製粘貼豈不羞羞?但說實話,仿寫也是很不恥的下三流手段。諸君最好還是量力而行,先獨立思考,再自由撰寫。 nn

3) 為了科研而看文獻

為了科研而看文獻,是指為了尋找科研的切入點、為了查詢某個實驗的做法或是某種指標的測定方法,再或是純粹為了看看這個領域的東西別人是怎麼做的。這種看文獻其實就不算是看了,而是查詢。

查詢自己想要的信息,自然就需要篩選掉大部分無用的邊緣信息。查詢關鍵詞,通過引用頻次和期刊影響因子初步篩選,再通過閱讀摘要進一步篩選所需要的目標文獻。最後下載閱讀全文時,有針對性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可能是methods and materials , 也可能是results andndiscussions。提醒一句,不要忽視supporting information。因為字數限制,諸多英文期刊文獻都會把一大部分數據和結論放在SI中,有時不看SI甚至讀不懂正文(沒錯我說的就是某些討人厭的德國期刊……)。 nn

2. 如何找文獻、讀文獻?

來吧讓我手把手教你們釣魚。(授人以漁)

1) 如何找文獻?

專業滴來講,自然是首推web of science。聽名字就覺得很屌對不對,很科研對不對。web of science 的權威性在學術領域自不必說,但講真,做這個網站UI的技術人員確實是不怎麼走心的,用戶體驗就如同亞馬遜官方網站一樣……很多熱鍵讓人摸不著頭腦,搜索條件又對格式要求嚴格的一逼……我也是用了一段時間才勉強適應。但如果是搜索英文文獻,尤其是只有關鍵詞而沒有具體題目的,還是建議到web of science搜索(但千萬別忘了先看一下怎麼在搜索框里用空格、*、/、等等符號)。

最方便也最高效的方法,自然是「XX學術」,比如谷歌學術和百度學術。谷歌學術你懂的,沒有VPN自然是白扯。然鵝……有個瀏覽器叫「XXX極速瀏覽器」(為避免廣告嫌疑,你們自己猜吧),自帶VPN,其中有個「谷歌助手」的小應用,載入之後就能夠暢通使用谷歌類網站而且不收費。各位可以試試。 nn

嫌麻煩的話,n百度學術其實也已經足夠解決你的問題了。這類「XX學術」網站,最大的好處就是整合多個資料庫的搜索結果,讓你省去在中國知網找不到又去萬方、找不到又去超星、找不到又去NCBS……而且在搜索結果中可選「期刊、學位、會議」等等分類,查詢學位論文十分方便。

2) 如何讀文獻?

泛讀的方法前面其實基本也都說過了,無非是篩選文獻再重點看感興趣的地方。泛讀者是無暇顧及作者的用詞、用句和寫作手法的,基本就是看個內容就完了。

下面說說如何精讀。

精讀文獻的第一步,就是沐浴齋戒焚香更衣……額……其實是找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心情。講真,不這樣的話你一開始很難讀下去的。

精讀,首先就是把文章結構搞清楚。拿最常見的理工類英文文獻舉例,摘要(abstract)、關鍵詞(key words)、引言(introduction)、材料與方法(methods and materials)、結果與討論(results and discussions)、結語或應用前景(conclusionn& implication)和SI(supporting information)。各部分大致講什麼的,什麼寫作套路……不清楚不要緊,可以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下一步,目的是為了讓你讀的時候思維上有種切換。 nn

講真,如果你一頭扎進去開始讀,讀一會兒保證迷糊。而如果帶著這些對結構的理解或疑問去讀,你就會發現:哦,原來abstract里是沒有廢話的;introduction裡面除了引出我為什麼做這個實驗以外基本都是廢話;methods and materials這人寫的這麼模糊,肯定不是為了節省字數就是自己也很模糊吧呵呵;results and discussions 這部分車軲轆話來回說肯定是實驗數據不夠或者機理挖的不夠深呵呵都是套路;conclusion & implication 還說什麼有待進一步研究,呵呵純特么吹牛逼; supporting information數據這麼少你在這糊弄鬼呢啊……

其次,自然就是逐字逐句搞懂嘍。這是最痛苦的階段。建議各位用電腦閱讀文獻,同時下載個有道詞典,用屏幕取詞來進行翻譯,會省些時間,不然你左手捧個文獻,右手拿個電子詞典,一邊看一邊查還得一邊記,累都累死了。 nn

而有的時候,為了讀懂一篇文獻,往往還需要看許多「衍生文獻」,尤其是文章中重點引用的文獻和理論。不然的話,就算你把每個詞都翻譯成中文,看起來也是「嚱嚲嚳嚵嚶嚷嚸嚹嚺嚻嚼嚽嚾嚿囀……」

最後一步,通讀全文,理解清楚意思後,回頭翻看一下,在各個章節中,作者是按照什麼套路寫的,也就是寫作邏輯和分析邏輯。這個數據他是怎麼分析的?為什麼感覺這麼高大上?這個結論他是怎麼引到下一步研究內容的?前後是如何相互印證的?研究中比較薄弱或是解釋不清的地方他是怎麼規避的?這些都是今後自己寫作中實在能用到的東西,也就是乾貨。 nn

至於大家經常會糾結的專業辭彙啊、常用句型啊啥的,我倒認為沒必要太過糾結。抓住一個領域中的一個特定研究方向,精讀十篇。這些辭彙句型什麼的,就沒那麼神秘了。

PS:這裡提一句,關於文獻綜述(review。很多人問我要不要從文獻綜述開始讀,我認為如果你的目的是了解當前某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那自然讀綜述是最高效的方法。但綜述其實就等同於多篇文獻的摘要合集+一些作者的心得體會,想要深入了解某種研究方法或是成果,自然還是要找針對性較強的期刊論文。

PPS: 再提一句關於讀文獻的時間和習慣的。鄙人認為,讀文獻不一定要集中一大塊時間,也不必養成什麼每天閱讀五分鐘的習慣(這算啥習慣……)按需閱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需要讀,有目的,那就利用任何可用和想用的時間去讀,讀到需求滿足就可以了。強扭的瓜不甜,強讀的文獻有毒。


推薦閱讀:

淺談醫學文獻翻譯
獲取學術資源的一些渠道
如何用VOSviewer分析CNKI數據?
古代男子是如何束髮的?

TAG:文献 | 科研 | 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