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問答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問題A:

動機在杭州,你好呀!我經常會因為別人在某方面超過我,而有點討厭對方(也許是鄙視,也許是嫉妒,我不太清楚……)。我事事都想比別人強,一旦發現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就會想為什麼自己做不到。比如我的一個好朋友,人緣很好,有很多人樂意和她聊天,我就會想,為什麼自己不能像她這樣?是不是我不夠好?這種感覺不斷累加,最終在某一天達到峰值。之後我做事就會心不在焉,心情會很糟糕,甚至有點怕碰到她。有時也會碰到那種需要誇讚別人的時候,雖然我心裡也知道他們在某一方面做的很好,但當我誇讚他們時,總是言不由衷。我很想去改變這種狀態,可以去大方接受別人總有比我強的地方,而不要像現在這樣虛偽。我不想讓這種情緒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請問該怎麼辦呢?

問題B:

陳老師,我有一個表姐,從小家境比我好,學歷比我好,比我漂亮,各方面都比我好。我羨慕她甚至嫉妒她。我們兩家離得遠,只是小時候放假平均一年去她家裡一次。她家是城裡,在她家總是感到新奇和拘謹,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她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過一句,類似"買了房子就不愁了",我就瘋狂地攛掇我男友買房,當時我並不愛他,卻為了他能買房子就準備結婚。我的想法是,買了房子,我就成為她那樣的人了。後來,我跟那個男友分手了,傷害了人家,我發現沒有感情還是過不下去。去年冬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她發的一張自拍,我就開始在買衣服的時候刻意尋找她身上穿的衣服。 我們交流很少,但是為什麼她對我生活影響這麼劇烈,我不能跟她有近距離接觸,那種自卑感,完全沒有自我,…… 我知道羨慕和嫉妒也有好的一面,能促進自己奮發圖強。可是,我只想做到平靜。怎麼辦?

兩位匿名的朋友:

你們好。這兩封信是去年收到的,現在才回,都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關注了。

你們的信里都講到了妒忌。妒忌是這樣一種情緒:每個人都有,但都不好意思說,一想到自然都會帶出點羞恥感。妒忌讓我們覺得自己又弱小又不講道德,狹隘,格局小、眼界窄。

妒忌是怎麼來的呢?

關於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自己並不願意相信「我所做的事都是為我們自己,與你無關」的說法。它雖然能增加我們的自主性,但也會加劇了割裂和孤獨。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天然存在的。這種聯繫是人作為群居生物長久進化而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有生理基礎,也有文化基礎。這些模式歸根到底就兩種:競爭或是合作。

人們為了適應競爭,發展出了排序思維。這種思維的背後是比較、支配、權力和控制。在這種思維下,我們總會與他人比較,並進入防禦模式。我們會覺得周圍的人都在跟我們爭搶資源,只有敵人,沒有朋友。我們會擔心別人的評價,這個假想的「別人」被放到序列中更高的位置,他有權力評價我們。我們也會害怕拒絕他人,努力避免衝突,就像一個小猴子面對猴王戰戰兢兢,不敢挑戰他的權威。

同時,為了適應合作,人們發展出了聯結思維。它讓我們能夠從自己的感受中走出來,去感受他人的快樂和痛苦。他讓我們想與別人分享,想為別人承擔。

而人際關係最讓我們困惑的地方在於,那些明明應該跟我們產生聯結的人,我們卻用序列思維想他們。那些明明該使用聯結的人際領域,我們卻用排序來滿足我們隱秘的優越需要。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也會控制他們,希望他們聽話。我們喜歡朋友,也妒忌他們的成就。我們跟一個人在一起,有時候不是因為愛他們,而是因為跟他們在一起「有面子」——面子是最典型的序列思維。

我們在妒忌中,我們找不到跟人的聯結了。我們孤獨羞愧,焦慮痛苦。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曾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因為海明威的小說又變得更加有名。這首詩是《喪鐘為誰而鳴》,其中的幾個句子,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面

如果海水衝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而鳴」

世俗的、商業的、功利化的社會常常讓我們陷入序列思維,分割成孤獨的個體。而聯結,是在悲憫之中產生的,當我們面對災難、死亡、無可避免的孤獨,或者,根植於人類本性的脆弱——包括深受折磨卻無法放下的妒忌,我們才會在對彼此的同情中,感覺到我們之間的聯結。

今天是感恩節。感恩當然是另一種重要的聯結。原諒我從你們的信中離開了,來討論人際關係中更一般的話題。有時候我們需要把目光從自己痛苦中移開,去看看別人的痛苦。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正因為我們願意看見彼此的痛苦,才緊密相連。

謝謝你們的信。祝感恩節快樂。

陳海賢


推薦閱讀:

覺得丈夫能力不夠,如何克服對其的不滿?
我很懦弱,該如何改變自己?
如何跳出對人性的思考,與身邊的人愉快地相處?
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

TAG:心理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