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理財

文/沐丞

世界衛生組織把14歲至44歲的人群都定義為青年,但是在中國我們常說「四十不惑」,不惑之年在我們看來已經屬於中年人了,其實我們普通人達到35歲基本上就會被認為到中年了。這裡我們不去糾結青年和中年的具體界限,我們僅討論提升自己的黃金時期。

在筆者看來提升自己最好的時間段就是從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到工作了五、六年,一般就是22歲到28歲的樣子,如果是碩士研究生或是博士研究生畢業可能就再晚幾年。筆者在前面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理財要趁早,其實理財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拿錢買理財產品、去投資,這是狹義上的理財,剛參加工作時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快速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再不斷投資自己也是一種理財,這就是廣義上的理財行為了。

為什麼說剛開始參加工作的幾年很重要呢?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剛工作的幾年是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特別是對於一直在相同的行業里的職場人就是非常重要打基礎的階段。根據1萬小時理論,要熟練掌握某個領域的知識技能至少要投入1萬小時,工作5~6年,差不多就超過1萬小時了(8小時x22天x12個月x5年)。這1萬小時如果是很高效的投入必然會給你帶來職場上的回報。

在這個時間段首先還是比較年輕,身體健康,頭腦靈活,好奇心也比較強,接受新鮮事物也很快。如果能在一個好的平台發展,加上有人指點和自己的勤奮,業務能力會有很快的提升。一般工作了五、六年的員工,抓住了提升自己的黃金時段都會成長為不錯的骨幹員工或是基層管理者,可能也是公司的高潛人才。

之所以這個時間段很寶貴還有就是家庭情況會相對簡單一些,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城市可能還是單身未婚,也沒有孩子,自己的父母也不需要太多的照顧,能投入到工作上的精力會更足一些。一旦接近三十歲,特別是一些女性可能要懷孕生子,照顧孩子,夫妻雙方的父母年齡漸長,有時候不得不往家庭更傾斜一點。

為什麼說「三十而立」?如果到三十歲在職場中還沒有很明顯的起色,在當前的崗位上沒有獨特的價值,也沒有走上管理層,會或多或少有些尷尬。再加上照顧孩子、贍養長輩、經濟負擔等壓力,以及自身的體力、記憶力、好奇心的下降,很有可能就遭遇中年危機。看著部門裡不斷進入充滿激情的「小鮮肉」,比自己稍大一點的同事又是專家或是領導,自己再想要拼可能就會有點力不從心了。

曾經有不少剛參加工作的讀者都諮詢我如何理財,還特彆強調自己的工資不高,我一般的回復都是先在職場中提升自己。因為如果工資不高除去必要的消費支出本身就剩不下什麼存款,一年下來也理不出個所以然來,與其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理財技巧、股市行情,還不如多把心思花在工作上,一次升職加薪可能就遠遠勝過理財收益。而且這種對自己的投入並不是一次性的,它會持續的產生價值。

對於年輕的職場女性來說剛參加工作的幾年可能比男性更重要,因為除了前面說的諸多原因,女性還會面臨懷孕、生子、休產假、哺育孩子,這一年左右的時間非常有可能造成職業上的斷檔。當再回歸工作的時候可能很多心思又放在了新生兒和家庭上,又需要比較久的調整和恢復時間。如果前面幾年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沒有形成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到了30歲左右的年紀生完孩子重返職場肯定會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當然,許多事情還是因人而異的,也不排除到中年時又闖出了新的一番事業,生完孩子的職場女性工作上突飛猛進,上面的分析只是從更大的可能性角度出發,以及筆者自己十幾年職場中觀察到的情況。

剛走入職場可以學習理財知識,並進行一些簡單、花費時間精力少的理財,這些狹義上的理財肯定有助於自己日後打理更多的資產,但是切記不要把這種理財看得比工作上的精進、自我提升更重要,因為青年時期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理財。

今日頭條簽約作家,簡書籤約作家,Linkedin專欄作家。

微信公眾號:沐丞的自由生活(ID:mucheng-life)

推薦閱讀:

年底了,領導喊你開會了——如何寫好會議紀要
如何通過面試辨識一個人的責任心?
下屬給領導開門優先,還是男士給女士開門優先?
職場 | 那些年,我們在職場掉過的「坑」

TAG:职场 | 工作 | 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