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有「事業」,而我只有「工作」?
每周二青音姐約會心理專家,本周約會專家——黃啟團。
教你如何改變和提升自己。
黃啟團,資深心理學導師,19年專註於心理學應用,創建中國NLP學院、壹心理等機構。
01
青音:團長,你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事業和工作的話題。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大學演講,很多大學生向我提過這個問題:「青音姐,我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
我給他們的建議往往是:「不要一上來就談事業,先找到糊口的本事,糊口之後再找到工作,再從工作當中發現樂趣,之後再思考事業。」
如果把我的建議放到今天的話題,比如說,一個年輕人覺得別人都有事業、事業心和夢想,為什麼這些對自己來說,都是很遠的事情?你會怎麼回答他呢?
團長:中國的文字非常有內涵,非常精妙,關於事業與工作,我專門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什麼是事業?什麼是工作呢?
百度中是這樣解釋的:事業是指一個人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並且是對社會的發展有影響力的經常性的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可能有人會狹義地理解為,事業就是擁有自己的企業,或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工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去完成的事情。
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剛才青音說的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年輕人首先要從養家糊口做起,能夠養活自己之後再談事業。
有一本書寫得很好,叫做《人生下半場》。也就是說人生分為兩場,就像踢足球一樣。上半場我們需要做到能夠養活自己,下半場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的事業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價值的「下半場」。
當然,如果用心理學來解釋,我們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工作是滿足了生理、安全等低層次的基本需求;事業則是滿足了尊重、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要。
有沒有年輕人從剛剛踏入社會,就有了宏大的理想呢?也是有的,但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多。
02
青音:如果一個人想要從工作中發現源源不斷的動力,把工作變為事業,是必經的心理過程。如何才能把工作變為事業呢?
團長:很簡單。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天賦。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的層次叫做自我實現,什麼叫做自我實現呢?就是讓自己的能力最大化,能夠為社會做貢獻。做什麼樣的貢獻呢?這就需要事先清晰地認知自己。
所以學心理學,是從兩個部分幫助自己——第一,了解自己。第二,了解別人。
因此,先要做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最大的天賦以及能夠為社會做些什麼貢獻。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為社會所做的貢獻,那麼從事這份工作,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這也是由工作轉變為事業的過程。
青音:聽上去好像很難。有些人會說:「我又不是老闆,我為什麼要去想服務全人類?或者我的工作會使多少人收益?這也太遠了吧……」
團長:其實並不遠。如果稍微讀一些心理學的書,或對心理學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知道每個人都有證明自己價值的需求,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存在感」。我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呢?
一個人如果沒有為社會提供價值,他活著也就沒有了意義。當然,所謂的意義都是每個人自己所賦予的。當一個人沒有辦法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時,他活在這個世上其實是非常難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如說,我們會看到一種叫做「退休」的現象。一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健康狀況是非常好的,但有的人一旦退休或離開工作崗位,身體狀況就會變差甚至會得各種各樣的疾病。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沒有價值了。
還有一個說法,如果要去報復一個人,並不是要殺了他或咒罵他,最好的方法是遺棄他。什麼意思呢?據說有這樣一個實驗。一個有100個人的企業,在員工A請假休息時召開大會,在A第二天上班時,誰也不理他、不交給他任何工作任務,當他是透明的,但是工資照發。沒有人能夠看到他的存在,也就是說A不再被公司需要,A會怎麼樣呢?
第一天,他可能會覺得沒有任何工作很舒服,第二天,可能會開始好奇,我認為他在第三天的時候,會活不下去,乞求領導給自己一些工作。
因此,並不是一個偉大的人才會考慮為社會做貢獻,每一個人都會有被社會需要的部分,這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的部分。所以當你能夠找到這一點,能夠真正被別人所需要的時候,你就走在了通往事業的里程上了。
青音: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在工作當中找到事業,在事業當中實現夢想。下一集我們會說一說關於「工作狂」的話題,下次見。
(感謝「聽聽FM」對本系列節目的大力支持)
如果你想閱讀和收聽更多有關情感與心理的內容,可以搜索添加微信公眾號「青音」或「sweetamily」(長按複製,進入微信,右上角加號處搜索添加即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