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業餘選手與高手的區別
中國古代有個人很擅長射箭,他覺得自己的箭術是當世無雙的,常以此自誇。
一次,他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老頭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斜著眼看他,很久也不離開。老翁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點點頭。
這個人就很驚訝,你也懂射箭嗎?難道我的技藝不精湛?竟然不給我鼓掌吶喊。
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憑我倒油的經驗就知道了,不信,讓你見識見識。
說罷,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
完了告訴他:「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
這個裝逼的人尷尬地把他打發走了。
玩笑而已,其實他們都算是各自領域的牛人了。
那麼,
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傳統思維強調一個「苦」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甚至是頭懸樑錐刺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而近代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們則開始強調一個「愛」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調寓教於樂,很多不曉得是雞湯書還是勵志書,介紹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進名校。
這些有關成功的個人經驗或勵志故事,不管聽起來如何吸引人,又或者是如何讓人信服,但終究是不科學、不靠譜的。
菜鳥、業餘選手和高手之間的差別?
業餘人士和專業人士之間的唯一區別是投入。
當然,這裡的投入不僅是時間,也包含精力,尤其是心智努力。
怎麼講呢,先上一張圖,如下:
上圖是人的技能的習得過程,隨著時間與練習的增加
- 一開始我們很容易就獲得了一定的技能
- 再練習呢,我們的動作變得流暢自然,速度和精確性都提升
- 再進一步就進入自動化階段了,不太需要耗費多少努力。
但是,絕大多數人就止步於此了,熟能生巧,然而熟也能生厭,停步不前了。
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高手或專家?
再上一張圖。
如上圖,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能力。
- 菜鳥:嘗試不久之後因為困難放棄了,「我做的糟透了,我不行,我沒這個天賦,say goodbye my Babe」
- 業餘選手:哎喲,不錯喲,我好像學會了誒,也不難嘛。差不多就行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生活得那麼不堪,「既然我會做了,那我就這麼做下去吧」。
- 專家:卧草,有意思,我能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有沒有更好地方法改進呢,痛並快樂著,哎喲卧槽,感覺又遇到瓶頸了,沒事再琢磨琢磨,再努力一把。「我要堅持努力,總有提升的空間」
對的,以上就是菜鳥、業餘選手和專家的最根本的區別——投入的多少。
當然,投入的除了時間之外,還有精力,尤其是心智努力。
什麼意思呢?這就要提到科學家的系統研究了。
科學家不信勵志故事,他們只相信調查研究。在過去二三十年內,心理學家們系統地調研了各行各業內的從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們的訓練方法,包括運動員,音樂家,國際象棋棋手,醫生,數學家,有超強記憶力者等等,試圖發現其中的共性。
他們的研究甚至細緻到精確記錄一所音樂學院的所有學生每天乾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時間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環境,來比較到底是什麼使得那些音樂天才脫穎而出。
現在這項工作已經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頁的書,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這是「怎樣煉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學術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後來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
他們認為,要成為高手必須經過刻意練習10000個小時(當然,不是準確的數)
他們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練習方法,叫做——刻意練習。
為了把刻意練習說清楚,我們又要講下另兩個東東——玩兒(play)和工作(work)。
- 玩兒(play)就是,沒有明確的目的,不講究方法和規則,做人呢,開開心心就好,不就是玩嘛。但是,如果你只是玩,而沒有刻意學習或訓練,玩一百年都沒什麼用,成不了高手。比如你上10000個小時網也就個網癮少年吧,看10000場電影估計也成不了導演。
- 工作(work)呢,看上去好像目的性強了,就像職場中的大多數「打雜」的工作一樣,如果一個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時,一年大概有2000個小時,按道理5年你可以成為高手了,但是他的問題在於:你一直重複,卻鮮有進步。
所以呢,遊戲人生我是不贊同的,誰若遊戲人生,誰就一事無成。但是,倘若你只是盲目、被動、重複的坐著工作,缺乏自己的思考、構建和提升,那你也多半是停留在業餘水平階段,就像有句話說的,你沒有十年工作經驗,你只是一年工作經驗重複了十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那些羽毛球場里高手和菜鳥的區別?
你稍一留心就會發現,所有的菜鳥一定是下意識打球,精疲力盡地追逐每一個球,只想著把球打過網。
再看那些稍微打得好的,一定是有意識地打球,對方打過來之後,會預先判斷球的速度、力量、方位和落球點,提前做好準備,並且根據對方位置和個人特點,盡量往對方不容易接球的地方打,為下一個回合佔據優勢地位做準備。
這就是有沒有刻意練習的一個巨大差別。
那怎樣才能做到刻意練習呢?
第一,集中精力
呵呵,這個好像是廢話,可是有時候最簡單的常識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也最難做到。
比如現在的所謂碎片化學習其實是給人帶來不少負面影響,尤其是自制力差的人。
所以,我平時寫作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獨處,並且把手機、QQ等調靜音,除了查資料也不掛網,摒棄雜念、集中精力。
刻意練習沒有「寓教於樂」這個概念。所有的成功一定伴隨著痛苦,或至少曾經會有痛苦鬱悶的時候,生活中哪有那麼多雞湯,喝了還能見效。
第二,不要停留在舒適區
若你覺得很舒服,沒有任何困難,說明你沒有在進步。反之,你要進步,則一定要在學習區,在其中掙扎、歷練和改進。
學習區由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 最裡面一圈,「舒適區」, 對於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對於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 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第三,無他,唯手熟爾
大量的重複練習是技能和能力提升的不二途徑,就像開頭那兩個牛逼的人一樣,借用賣油翁的話來說,無他,唯手熟爾。
古代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就是因為沒有實操,缺乏這種事先的重複訓練。一個人面對不常見的事件往往會不知所措,熟悉了才會成竹在胸。
當然,不同的學習內容,他們的學習方式還是有所差異的。
一般而言,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思考,通過思考融會貫通,而後循環、提升;技能形成則是由試練到熟練、試練與熟練相結合的過程,其總是經過一定時間與次數的試練,然後才能以此為基礎,反覆練習,熟能生巧。
最後,是持續的反饋
練習需要反饋,反饋讓你感知進步,如果你不在乎反饋,那麼就意味著你停止進步或者已經放棄了。
其實真正優秀的教練不是告訴學員你多棒,而是持續不斷地反饋、交流和糾正。
John Wooden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UCLA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NCAA冠軍。為了獲得Wooden的執教秘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是純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他最常見的辦法是三段論:演示一遍正確動作,表現一遍錯誤動作,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n
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於沒有練習。
如果只是應付了事,你不但不會變好,而且會對好壞不再關心。
小結
關鍵不僅是練習的時間,更是練習的方法和狀態。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而後上一個台階,如此循環往複。
最後說一點,never too late to learn!
現代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認為,幾乎沒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會的。哪怕是對簡單物體的識別,把東西抓取過來這些簡單的動作,也是嬰兒後天學習的結果。
如果神經科學家沒有錯,那麼在幾乎任何年紀,通過學習和外界接觸,任何人都可以生出新的腦細胞。
所以,騷年,如果你今年25歲,如果你真的投入某個領域進去,堅持長時間的刻意練習,那麼在你35歲的時候,成為這個方面的高手,還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後記
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適用於10000小時天才理論。
職業有不同的類型,有些職業的具有很高的確定性,比如短跑,實力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敗。但是另一些職業,運氣的成分很大的,比如買彩票,未必和你的能力有多大關係。還有一些可能介於兩者之間。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更多地適用於「靠實力吃飯」的職業,靠關係、臉蛋和運氣的,恐怕你怎麼練也收效不大哦。
加油,努力提升自己,同時也祝你好運!
微信公眾號:思維燈泡
推薦閱讀:
※和聰明的人一起工作,有多爽?
※精準是自我突破的武器~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27
※給你兩年時間去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
TAG: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