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國的四次股災

[摘要]:百餘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股市,伴隨著的也有一次一次的股市跌宕。曾幾何時,當時的「股民」也不管公司業績的好壞,追捧市場熱點,招致一輪又一輪的股災。現在的中國股市重開距今只有20多年,依然如孩童般蹣跚學步,過去百年前股市的種種現象仍在反覆發生。

  股市有漲就有跌,有大泡泡就有崩盤之時,大起大落才是股市的常態。這種「大起大落」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近百年中也是屢見不鮮。今天職小編帶你來回顧一下晚清民國的四次股市大崩潰,以為鏡鑒,可以知興替。

  一百年前的中國股市,是什麼樣子呢?

中國的證券交易最初是由西方傳入的。早在1869年,在中國的國際商埠上海,就已經有西洋代理券商從事國際股票買賣。這大致是中國最早的證券交易。但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的股票交易都是在茶館裡完成的,當時人稱之為茶會。

(客官來杯涼茶壓壓驚,再來杯大紅袍保你滿倉全紅)

第一次崩盤: 洋務運動與生絲大戰

 在中國洋務運動的驅動下,第一隻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底開始交易。

晚清的著名企業家,「中國商父」,輪船招商局的創辦人,盛宣懷。

接下來,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1881年,外國商人創辦了上海自來水公司,其股票供不應求。同年,原本乏人問津的輪船招商局股票價格也開始上漲,100萬兩的額定資本全部招足,而原本的100兩一股也在1882年時達到了260兩的高位。

早期的開平煤礦股票。 (股票當時是真的有一張票的)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就是說根本不管公司是幹什麼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敢發就敢買,還不如今日去歐美掃貨的中國土豪,起碼認認「驢包」。

在股市大牛的情況下,各路資本紛紛湧入,各大錢莊也開始提供「場外配資」等等服務,讓企業和個人可以通過抵押股票獲取資金進一步購買股票。(聽起來多麼熟悉)

崩盤的前兆:1883年,當時的中國首富,「紅頂商人」胡雪岩看到國外絲織企業因在華壟斷加工生產而利潤頗豐,但中國絲商和絲農卻收入頗微,於是打算利用自己手中的資金壟斷上游蠶絲從而擠垮外企,為民族工業贏得發展空間。但就在胡雪岩斥巨資收購全國所有的生絲之後,巴西突然宣布蠶絲大豐收,從而讓待米下鍋,焦頭爛額的外資企業獲得了渴望已久的原料。結果使得已經被胡雪岩抬高的中國生絲價格一落千丈,胡雪岩因此破產,連帶當時上市的多家民族絲織企業倒閉。同時與胡雪岩一同進退的多家錢莊也在此次商戰中元氣大傷。

胡雪岩,晚清徽商,「紅頂商人」,早年依附洋務大臣左宗棠,「絲戰」失利後,又遭到各級官員落井下石,迅速破產,於兩年後1885年慘淡離世。

這次「絲戰」儘管是中國各個產業中的一個小部分,但其帶來的影響卻遠超其本身。由於部分錢莊深度參與了絲戰相關的股票與借貸業務,導致銀根收緊,甚至部分錢莊倒閉,爆發了世上第一次股災。當時礦業股票連同暴跌,形同廢紙,其他原本信譽良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於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台「思考人生」。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錢莊也紛紛倒閉,一度空前繁榮的股票市場變成了夜晚的菜市場——熱鬧過後一片狼藉。

第二次崩盤:不知所買為何物的橡膠

  夜晚的菜市場雖然冷清,但到了第二天,就又恢復了喧囂。晚清的股票市場也是,經過十幾年的時間,人們逐漸淡忘了那次慘痛的金融課,股票交易市場在國外資本的注入和中國民族資本的發展下,再次繁盛起來。然而,在1910年爆發的橡皮股票風潮,讓早期的中國股民再次體驗到股票不可愛的一面。

所謂橡皮,是當時上海人對橡膠的稱呼。1903年,英國人麥邊在上海組織了一家蘭格志(橡膠產地名)拓殖公司,吹噓其經營範圍包括開闢橡膠園、挖石油、採伐木材等,然後開始招股,但虛假宣傳了五六年卻沒什麼業務。

蘭格志股票

到1909年,因為世界性的橡膠漲價,外國開發成功的橡膠園企業主和投資人大獲其利,於是購買橡皮股票的中國人逐漸增加。就像商場大減價一樣,甭管賣什麼,總會有人一窩蜂圍上去,於是人人爭先,個個奮勇,不甘落後。麥邊和其他橡膠公司就利用這一時機瘋狂炒作,由原本約60兩的股面值抬升到1450餘兩。然而很快,美國在1910年中開始實施限制橡膠消費的政策,導致國際市場上的橡膠價格暴跌,同時蘭格志公司高管佯言回國,一去不回,股票價值遂一落千丈,後面的情節則和世界上每次的金融危機都一樣,大規模的恐慌導致了整個市場拋售股票的狂潮。當時上海共有91家錢莊6000餘萬兩白銀投資在橡膠股票之中,虧損過半。

當時媒體是這樣批評此事的,說「可異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為何物者」,就是說很多炒股的人根本連什麼是橡膠都不知道,照樣炒,而且「投出多年的積蓄尚且不以為足,進而變賣家人的衣裝、首飾等物,競相購買橡膠股票」。(像不像剛過去的2015上半年呢)

但這次股災的深遠影響遠遠不止於此。股災之中,晚清許多高官及其子弟門生甚至官方資本都有資產套牢,因此清政府曾被迫緊急出資救市,不惜以抵押江南鹽稅以及推遲庚子賠款,籌措數百萬輛白銀救市,然而杯水車薪(跟我大天朝國家隊的氣魄不能比啊)。

之後為了彌補救市造成的財政虧空,清政府只得開始收回原來商辦的鐵路運營,從而誘發了著名的四川「保路運動」。清政府急調湖北駐軍鎮壓,造成武漢守備空虛,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成功爆發。

第三次崩盤:國父與蔣介石

橡膠股災剛過四年的1914年,新成立的民國政府頒布了《證券交易法》,同年在上海成立了股票交易公會。1916年,孫中山聯合上海商界精英們一同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上海股票物品交易所,希望能夠以此獲取革命經費,但袁世凱以孫有「不良企圖」為由加以禁止。

當時的國父與袁世凱不僅在國會和軍事上對峙,在金融市場上也是針鋒相對。

1916年,袁世凱復辟失敗身亡,北方大規模出現貨幣信用危機,北洋政府不得已發國債以保障貨幣信用,因此就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隨後初出茅廬的蔣介石在國民黨四大元老張靜江的指引下,成立「協進社」,開始沿著孫中山的路線籌划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並於1920年終於頂著北洋政府的壓力開辦成功,僅半年間,就盈利20萬元,從事證券買賣的股東、掮客、經紀人也都獲利甚豐。蔣介石、陳果夫、戴季陶等人也在交易所內搖身一變,成了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的經紀人,牌號是「恆泰號」,蔣介石代號「蔣偉記」。利用自己在政府和日本的關係,蔣介石一眾人充分運用槓桿在股票交易中大獲其利。

恆泰號的成功讓人們意識到交易所是一個發財捷徑,於是到1921年9月,上海已經擁有交易所70家,其後開交易所更是像開淘寶店一樣容易,僅11月份上海就新增38家。當時人描述說,「報紙廣告欄中,幾日間有一交易所出現,10日間必有一信託公司發生。」其他國內各大商埠,如北平、天津、漢口,也紛紛步上海之後塵。

當時的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不但交易別人股票,還把自己上市了,就在自家交易。(有點足球裁判下場踢球的趕腳)

現在回頭來看,以當時的經濟狀況,一個地區有一個交易所就已經嫌多了,何況上百家。

當時在交易所,布、麻、煤油、火柴、木材、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麼都可以交易,市場一片興旺。但是,一來做物品買賣中介傭金利潤不高,二來可流通的物品和有價證券相對有限。所以,有的交易所開始將本所的股票作為交易籌碼進行買賣。交易所、信託公司相互利用,哄抬股價。加上一戰結束,外資再次湧入,和國內遊資一道,不問緣由,盲目跟風,一起進入股票交易市場,沒人去做實業。這次就是,由於市面資金短缺,1921年9月,銀錢業從資金安全考慮,開始緊縮銀根,收回貸款,投機者措手不及,破產者十之八九。然後,連鎖反應開始,歷史再次重演。

有意思的是,蔣介石在這次股災之中,利用日本合伙人信息延遲,坑騙了對方100萬銀元成功使自己解套,立刻離開上海來到廣州,並在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事件中,保護孫中山40餘天,獲取國父信任,成功由股票經紀轉型成了政界新星。

nn 蔣介石:老子當年玩股票的時候,比你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第四次崩潰:最後的晚餐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全面接收上海,查封了以被日本控制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轉入黑市,國民黨政府看難以取締,於是轉而對證券市場加以控制和利用。1946年9月16日,南京政府指定杜月笙牽頭籌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全社會仍然沉浸在抗戰勝利的興奮之中,上海資本市場一度出現蓬勃發展的跡象。11月以後,日成交量達到80000多萬股。到1947年,上市股票增加到32隻。然而,短暫的盛宴過後資本市場迎來了末日。由於國共內戰之中國民黨開支浩大,但稅收卻自有指出的六千分之一。不得已國民政府只得超發貨幣以支撐前線作戰。內戰打到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已然是處處被動,戰場的失利,使政府的信用瀕臨破產。法幣的發行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法幣的發行量由抗戰勝利時的5萬億元快速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萬億元,造成了民間的惡性通貨膨脹。有的造紙廠乾脆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比用其他紙成本還低。

民國發行的最大面額法幣,60億元。跟辛巴威的100萬億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還是很奇怪,為什麼是6呢?

買米的婦女,那時候逛街的減肥效果真心比現在好。

惡性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全面崩潰,股市當然也不能獨善其身,經歷短暫繁榮後,開始迅速衰退。這也是中國唯一一次非市場行為導致的股災。

1949年,國民黨撤出上海後,中國的股市也停止了自己80年的發展,要直到40年後的1990年,股市才在中國獲得了重生。


推薦閱讀:

在知乎的交易者們都是在哪證券開戶,你們會在乎傭金么,開戶時要注意什麼呢?
如何看待 2017 年 4 月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出現的股、債、商三殺局面?
如何勸爸爸不要炒股?

TAG:中国股票市场 | 经济史 | 胡雪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