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教寺 | 西鄉隆盛與《最後的武士》

圓教寺,位於古城姬路西北方向的書寫山上,是日本天台宗三大名山之一。

2003年Tom Cruise主演電影《最後的武士》、2015年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均在圓教寺取景,讓這座千年古寺為世界所知。武士被紅鎧,刺客著黑衣,一陽一陰,恰恰是日本文化形象中的兩個極端。《軍爭篇》中所謂「侵略如火,難知如陰」,形容二者再貼切不過。

日本從戰國開始,便把穿紅色鎧甲的部隊稱為「赤備」——往往是一軍中最精銳的戰士——因為紅色醒目,無法隱蔽伏擊,一旦上陣便是要堂堂正正的以命相搏。忠於豐臣家的猛將真田幸村,便是在最後戰役「大坂夏之陣」中率赤備向德川家的本陣發動衝鋒,最終全數戰死,被後世日本人奉為戰神。《最後的武士》結尾,Tom Cruise身穿紅色鎧甲,率殘兵沖向敵人陣地,是對真田赤備的致敬。

(《最後的武士》海報,赤備衝鋒)

(圓教寺,仁王門)

(2003年《最後的武士》海報)

今年早秋,我來到書寫山,尋找武士和刺客的蹤跡。

游山,先要搭乘一段纜車,眺望窗外能盡覽姬路風景。時間離紅葉祭還有一個月,山林延續盛夏氣息未散,依然鬱鬱蔥蔥。紅葉是書寫山著名的景緻,不過淡季的好處是躲開車馬喧囂,能感受名山大寺的天然氣魄。

下纜車後還需步行一段不短的距離。途經管理處,再走出百米路過一座鐘亭,身後突然響起了日語大喊。聽不懂,回頭看,管理處大叔在遠處手舞足蹈,比劃一個撞鐘的動作。熱情難卻,一記銅鐘聲響徹山林,震得群鳥齊飛。管理員大叔繼續手舞足蹈,表示甚是滿意。

(圓教寺,慈悲之鐘)

往圓教寺方向拾級而上,沿山路兩側有西國三十三所內觀音菩薩像的複製品,一路接引遊客入山。銅像精美,在山路旁風吹雨淋,甚至有了斑駁痕迹,仔細端詳看得人心醉。所謂「西國三十三所」,指的是西日本三十三處供奉觀音的寺廟。圓教寺是主場,所以它的觀音像被放在第一位,尺寸也比其他寺廟的大一些。

各大宗教流派對「三」這個數字都極為在意,佛教也不例外。天台宗發源於中國,奉龍樹菩薩為祖師,龍樹菩薩所提倡的「中道」,要義便是不落入「空、有」二邊,尋求第三條道路。

再往前走,摩尼殿山寺清幽,是《刺客聶隱娘》的取景處。黑衣女子,行影如魅,可刺飛鳥……摩尼殿後的食堂與大講堂,便是《最後的武士》的多場戲的拍攝地。看過電影再臨現場,望之森然有殺氣,赤備軍團的馬蹄聲隱隱就在耳旁。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像,第廿六番,書寫山圓教寺)

(西國三十三所觀音像,第一番,那智山青岸渡寺)

(圓教寺,摩尼殿)

(《最後的武士》劇照,取景於圓教寺食堂與大講堂)

(圓教寺食堂與大講堂實景)

紅色鎧甲的源頭是武田家。史上另一次著名的赤備衝鋒,發生在1575年的長筱之戰。當時號稱無敵的武田赤備沖向織田信長的火槍陣,最終悲壯的戰敗。1980年黑澤明《影武者》的片尾重現了這一宏大戰役,整場戲用真人真馬拍攝。技術所限,黑澤明導演安排騎兵不到臨敵便盡數倒下,未越雷池。而史書記載的長筱之戰,武田騎兵在部隊數量大劣的情況下,依然突破三道防線,重創了敵軍。2003年,《最後的武士》依靠CG技術,才拍出了「赤備騎兵沖陣」這一黑澤明未能實現的大場面。

但是《最後的武士》片里講述的時代,已經是明治維新後了,比長筱之戰晚了300年。片中的武士領袖森勝元的原型是「維新三傑」之一、發動西南戰爭的西鄉隆盛。當時槍械技術進化,冷兵器已經無法抗衡。導演為表現日本人「捍衛傳統」,強迫電影里的薩摩藩武士穿上了三百年前的紅色鎧甲對抗機關槍,看得觀眾熱淚盈眶。

(黑澤明《影武者》片場)

(《最後的武士》劇照,紅色鎧甲)

黑澤明也懷念傳統。《七武士》和《影武者》的劇情里,劍術高手和武田精英均歿於火槍,成為莎士比亞式的悲劇。明治維新後,現代生產關係顛覆舊傳統,貴族讓位於資本家,佛教讓位於神道,劍術超群的武士讓位於使用槍械的平民軍人。傳統精神被工業社會埋葬,是讓日本知識分子痛心的一幕。

名將西鄉隆盛不滿於秩序的崩塌,不惜以寡擊眾,率薩摩藩武士發動叛亂。1877年,激戰8個月之後,政府四萬大軍包圍鹿兒島,武士只剩不足四百人。雖然死期將至,他們還能談笑著聊著「原來平民的堡壘能修的這麼好,我們死後,日本不會受外敵欺負了」。西鄉遣散傷兵和僕從,帶著忠誠屬下向政府軍發起衝鋒,最終重傷下剖腹,凝固成了《最後的武士》結局的悲壯一幕。

(《最後的武士》劇照,圓教寺)

(圓教寺實景)

西鄉是武士道的象徵,在身後的日本人心目中如神般存在。只要再賦予載體,便可隨時復活。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西鄉隆盛》,寫到一位懷疑論者只藉助一個長相酷似西鄉的人,便引發了歷史學者的內心動搖,幾乎放棄n「西鄉戰死」的常識。佛法講報身之外還有化身——身體衰朽,影子竟然能頑強的存活。

而真實的西鄉隆盛卻有黑暗一面,他一直主張侵略鄰國以解決國內問題,之後的發展也如他所願:武士道的靈魂被灌輸進了軍國主義者的驅殼,終於走上野蠻擴張之路。但西鄉沒料到的是,以他為圖騰的異化武士道,最終也毀滅了他維護的國家與武士道本身。日本於太平洋慘敗,之後的美軍佔領時期,武士道成了敏感詞被禁止提及。反而佛教慢慢從神道教的壓迫下恢復,重新成為日本第一大宗教,撫慰受傷的心靈。

(食堂內景,定期舉辦抄經活動,可預約)

(劇照,西鄉隆盛詮釋武士道)

(《最後的武士》劇照,西鄉隆盛對決黑衣忍者)

流傳的畫像里西鄉隆盛留短髮,和上杉謙信的畫像頗為神似。西南戰爭前夕,東京政府曾派刺客潛入薩摩藩,準備暗殺西鄉。刺客互相接頭聯絡時為了不泄密,便以「和尚」代稱西鄉。電影里一開篇,也是森盛元背對鏡頭在書寫山上打坐,一副和平主義者的形象。如今二戰傷痛逐漸撫平,武士道反而受到了當初仇敵的追捧。美國大片把西鄉隆盛塑造成了一心維護日本傳統和佛教精神的英雄,怎麼想都有點諷刺。

(食堂西翼,實景與劇照中的天台宗僧人)

歐美人理解東方往往臉譜化,把日本精神概括成菊與刀,是浮於表面的見解。東方哲學倡導的從來都是一種中間狀態,不管是釋家還是儒道,黑與紅之間,總有第三條路徑可選。「三」能生萬物,也是眾妙之門,我想這也是龍樹菩薩倡導的「中道」、天台宗倡導的「三諦圓融」之真義所在吧。

(山路上的佛像,實景與劇照對比圖)

圓教寺、天台宗和《刺客聶隱娘》,放到下一篇細聊。

更多回答請查看Kuma貓的主頁,感謝大家關注專欄日旅記。


推薦閱讀:

日本武士為什麼反手拔刀(打刀),而不是正手拔刀?
黑色幽默加血腥暴力的肉類食品包裝設計
帶你走近武士道的真相:《劍豪生死斗》漫談

TAG:日本文化 | 电影 | 武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