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背後的秘密:你為什麼喜歡嗑瓜子,而不直接吃瓜子仁?

一隻大閘蟹啃一下午是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磕瓜子比吃瓜子仁更有快感?無窮、周黑鴨們市場火爆的消費本質是什麼? 「垃圾食品」標籤貼了多年的膨化食品為什麼仍有優異市場表現?

近些年,食品行業流行一個聽上去很光鮮的詞叫「休閑食品」,由於在行業內耳濡目染,老苗也深受其影響。大約四五年前,某老闆剛收購了家食品企業,老苗給做戰略諮詢,期間探討向休閑食品轉型。該老闆就問:「苗老師,這休閑食品是個啥?」

於是,老苗不無得意的以資深專業人士的身份解釋了什麼叫「休閑食品」,捎帶顯擺了一通休閑食品的發展歷程、現狀和趨勢。

該老闆恍然大悟:「哦,就是零食啊!」

聽了這句話,老苗當時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就是零食啊!是啊,太正確了!正確的我無言以對,可我為啥要說休閑食品呢?相對於零食一詞來說,休閑食品幾個字既沒有增加它的內涵也沒有擴大它的外延,更關鍵的是,它壓根不是消費者語言,消費者不會裝逼到說自己去「上街買包休閑食品」,而是說「買點零食」。

我們這些號稱營銷的專業人士,居然放著有那麼廣泛認知基礎的消費者語言——「零食」不用,而是生造一個名詞叫做「休閑食品」,然後在行業內YY,把本來明白的事情搞複雜,真是丟人丟到家了。(註:通行規則是按照產品門類或者工藝等工業語言來區分行業,比如乳製品、烘焙食品、飲料、糖果,而既不屬於工業語言又不是消費者語言的「休閑食品」一詞在行業內流行,也算奇葩一朵了)

還是回到最本質的消費行為研究,人們消費代餐品、功能食品的目的較為單純,消費場景也相對固定,而「零食」的消費動機複雜多樣,場景也是五花八門。

群體焦慮的時代,就是吃貨遍地的時代

人類是少有的「不餓也要吃東西的」動物,我們就從人類固有行為模式來下手,對零食做個解剖,看看它到底該是個什麼樣,該是什麼味?

再次重申消費行為模式的一個基本理念:人類有上百萬年的進化史,進入文明才幾千年,我們的行為模式多數都是在那上百萬年中形成的。

在進化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飢餓都是影響人類安全的首要因素。因此,當人能夠吃上東西的時候,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興奮,大腦分泌多巴胺和內啡肽,心情寧靜、放鬆,幸福感增強。

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飢餓已經不再是影響安全的最大因素(某些階段仍然是),但「吃」能讓人獲得多層次的愉悅,作為生物本能保存下來。

再看一下我們所處的前所未有時代:一個13億人的大國,幾十年高速發展,所有人都被裹挾著奮力前行。

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焦慮:高房價、通貨膨脹、養老生育、上學入托、醫患關係、食品安全、辦公室政治、夫妻關係等,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使各種各樣的負面信息撲面而來,安全感進一步被削減。社會信仰體系缺失,讓我們已無法在精神層面尋找到安全感。

於是,人們不約而同回到了最初的動物本能——吃。

群體焦慮的時代,就是吃貨遍地的時代。人們對零食的買買買、吃吃吃,不是充饑、不是營養,更不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他們需要的僅僅是「吃」,不是口腹之慾,而是情感上的宣洩和表達。這才是近些年零食發展的實質。

食品的味道和情緒的關係,人們早就深有體會。我們中國人傳統上會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五味雜陳」、「酸楚」、「甜蜜」等等,而現在的年輕人會說辣心辣眼睛。現代科學則通過大量的行為實驗詳解了食物與情緒間的關係,如下表。(建議做食品的看官們收藏此表,很有實用價值)

情緒 對應食物或口味

憤怒 肉類或肉類感

悲傷 甜、咖啡因

寂寞感 米面類

性挫折 餅乾麵包

渴求慰藉 刺激性口味

疲憊 辣、咸

妒忌 堆滿食物

壓力大 脆食、咸、洋蔥味

企圖心強 脆食、咸、洋蔥味

零食熱點從最早的糖果餅乾到膨化食品麵包,再到堅果炒貨豆製品,以及這些年開始流行的肉類零食,品類變化的背後,埋藏著消費者情緒宣洩需求與產品口味之間的密切關係。一個零食是否具有強大生命力,在於是否能夠解決或緩解消費者的情緒衝突。

重口味戰勝小清新,辣、咸取代酸、甜成為主流,多層次口味壓倒單一口味,這些表面的零食發展規律,背後都有深刻變化的社會環境及人文變化因素。

因此我們看到,被稱為「垃圾食品」多年的膨化食品一直表現優異,辣條能迅速成為網紅食品,肉類零食成為時下新寵;辣成為當下第一口味,「麻」這個之前不上「五味」的非主流被越來越多人接受。這就是時下社會人文環境導致人心理及情緒的壓力衝突,折射到零食上的反映。

吃零食就是玩遊戲,有成就感才叫一個爽!

光是情緒捆綁還不夠,做零食還有個高級的玩法:做遊戲——即時激勵遊戲。

愛吃零食的小夥伴大多有這樣的經驗,吃瓜子越吃越上癮,哪怕早已經吃夠了,看到瓜子還是忍不住伸手:嗑——吐殼——咀嚼——咽下——再嗑,周而復始,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真給你一大把瓜子仁,你反倒沒這麼有癮了。

要只是覺得嗑瓜子更能消磨時間,那就很表面了。我們來看著名的「斯金納箱」行為實驗系列中的一個。

把飢餓的小白鼠關到一個只有槓桿的箱子里,小白鼠一壓動槓桿,就會有一點食物掉到箱子里。小白鼠逐漸就會養成動槓桿,取食物的習慣。這不難理解,跟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道理是差不多的。

有意思的是,等小白鼠這個習慣被養成並逐漸固化之後,後面再往箱子里直接投放食物,小白鼠仍然傾向於「壓動槓桿——取食物」的活動。除非在很飢餓的狀態下,小白鼠會選擇吃現成的食物,飢餓稍有緩解,小白鼠就又去動槓桿了。

行為學家的研究結果是:對小白鼠來說,獲得食物和壓動槓桿之間存在激勵關係,通過壓動槓桿獲得食物要比「不勞而獲」更有「成就感」,經過了自己的勞動(壓槓桿),獲取食物的瞬間,大腦會分泌多巴胺(快樂激素),使「鼠」幸福滿滿。

而人類嗑瓜子的道理是一樣的,磕開瓜子,立即吃到瓜子仁,即時得到成果,獲得正面激勵。反覆的刺激,可以讓人連續吃幾個小時的瓜子而不厭煩。

老苗曾提過一個極為重要的方法:「正確的激勵」,並講過霍普金斯大師普及人類刷牙行為的貢獻,其中也用了這個方法。

牙膏中加入讓人覺得舒爽的物質,使得刷牙行為變成能夠被即時激勵的行為,從而影響了全人類,形成了一個違背本能的行為習慣。

其它地方的人到上海,經常會詫異上海人(江浙一帶都比較普遍)吃大閘蟹之誇張。

吃蟹的專業工具就有錘、鐓、鉗、鏟、匙、叉、刮、針8種,號稱蟹八件,堪比外科手術醫生的工具箱。一隻蟹的各個部位,零零碎碎邊邊角角,都一點點打開,摳出點蟹肉,慢慢吃下去了,然後繼續進行下一個部位的精細解剖。

一隻蟹只吃兩個小時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老苗隔壁小區有一老爺子,一杯黃酒一隻蟹吃一下午,幾乎天天如此。據說,判斷地道上海人的標準是,看他吃過的蟹殼,能否再拼成一隻外觀完好的蟹。除非身在其中真的很難理解,這就是即時激勵遊戲的力量。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了,拉開架勢用三個小時吃一隻蟹對絕大部分人而言不現實。然而追求這種即時激勵遊戲的零食卻席捲而來。

周黑鴨和絕味,以鴨脖子橫掃江湖,僅僅幾年時間,在國內有限的區域內,即分別取得二十幾億的營收。經常看到一些沒有吃零食習慣的人一臉懵圈,「一個鴨脖子,有啥好吃的?又沒肉!」

吃貨的世界你真的不懂,如果有很多肉,鴨脖子就沒那麼受歡迎了。那種做了些努力,才把一絲絲肉吃到嘴裡的快感是難以言狀的,即時激勵遊戲的力量讓吃貨們欲罷不能。

同樣,廣東的無窮也偷偷下了一盤很大的棋,這個不顯山露水的品牌,用「鹽焗雞翅」做主打,僅僅在幾個省份,據稱就做了50多億的年銷售。如果你對比著吃無窮和其它品牌的雞翅,你就會發現它跟別人家最大的不同是:「肉有嚼勁,更難撕下來」,好吧,剩下的你懂的。

所以零食行業的資深人士會說:「帶殼的勝過沒殼的,有骨的強過沒骨的,有勁的好過酥爛的。」

在行業待久了,聽到了太多「休閑食品」要「健康化、「營養化、「美味化」、「時尚化」等大詞,最近這些年又流行說「互聯網化」了,這些都是正確的空話,但是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

作為食品,追求口感的愉悅當然是第一要務。但零食不只是做好吃那麼簡單,也不是空泛的「好玩有趣新奇」,更不是所謂「互聯網思維」的「賣萌犯二耍賤」。吃零食的動機與消磨時光有關,但不是根本性的原因,還是要回到人類吃的本能,回到用吃來解決消費者的情緒衝突,回到通過激勵來引起消費者更大的愉悅。

可樂的昵稱瓶和張君雅小妹妹成功之後,打著「互聯網思維」旗號在產品和表現形式上追求「新奇特」的零食越來越多。各種「傻、白、甜、萌、呆、二」充斥在包裝及推廣展示上,但這種「新奇特」如果不能與目標消費者的情緒衝突進行對接,就變成了隔靴撓癢,除了剛開始能吸引點消費者眼球外,很快就會被棄之如敝履。

作者苗慶顯,益合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顧問,源自中國營銷傳播網。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

變革家公眾號丨變革家網(biangejiawang)


推薦閱讀:

婚姻長度和哪些因素相關,經濟學有研究嗎?
真實的你是什麼樣的 你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年少的日記該如何處理?
什麼樣的秘密會讓你深藏一輩子?
什麼東西最藏不住?

TAG:零食 | 商业策略 | 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