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被營運後時代的衝突

無疑,最近各地密集出台的網約車規範,是把滴滴拉出去砍了幾十刀。滿地的血啊,有紅色的,也有綠色的。

這種密集陣列,轟趴了十一期間準備再炒房的房企群。轟趴一個滴滴,看起來是一點點問題也沒有。滴滴就哀嚎了一嗓子,再也沒吱聲。

鄧爺爺說要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國家富裕了,有的人嘲笑政府說,人民都在河對岸了,政府還在水裡摸石頭。

現在明白了吧,政府還是那個戰無不勝的紅軍內核。

政府政策打壓滴滴?

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網約車規範是什麼內容吧:

上圖內容來自網路,不保證符合最終各地的網路約車管理規範。

從各地發布的網約車規範來看,基本上是把網約車當作計程車來管理的。同時各地政府的姿勢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低,對於共享出行(例如拼車)並沒有使同網約車。

滴滴是舉著共享經濟名義起家的。那麼這次政府的網約車規範,是不是打壓滴滴呢?

從滴滴自己公開的數據來看,的確對於滴滴的規模是巨大的打擊。尤其是在一線城市。

滴滴是不是共享經濟?

滴滴的業務主要包括:快車、計程車、專車、順風車、代駕、試駕、小巴、公交、租車。

其中業務最多的是快車。

從我個人體驗來看,北京的快車司機絕大多數在網約車新政發布前,都是專職的。很多人因為滴滴的前期高額補貼,在開了一段時間共享快車後,被高額收入吸引,變成了專職快車司機。

計程車本身就是專職司機。專車呢?至少我感覺兼職司機越來越少(據說開著豪車準備約炮的不少,但是不拉男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滴滴核心業務已經是全職司機+租車。和共享經濟相去甚遠了。有人說滴滴正在變成全國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一點也不假。

說道順風車,搭乘的比例恐怕寥寥無幾吧。

網約車規範的是計程車公司滴滴

因此,各地政府按照計程車公司的要求,來要求滴滴和下屬的司機,這麼看來也是很有道理。憑什麼都是計程車公司,滴滴就可以不用辦理執照,不用按營運車輛購置汽車,不用按規範計程車公司的要求招聘司機?

那地方性計程車公司,豈不是等死?

地方政府對於網約車的規範都合理嘛?

如果說各地政府把網約車、計程車一視同仁。至少還說的過去。

可是如果網約車的標準,竟然高於計程車。理由就是前者可以通過網路約車,那豈不是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

可是,再仔細看看,各地政策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比如廣州,對待網約車的要求,就比計程車要求還要高:對排量的要求、對司機必須是本地戶籍的要求等。

網約車規範會不會導致打車體驗下降?

有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表示,計程車本來就屬於少數人的高端消費。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和乘客安全,必須對計程車總量進行管制。有的表示現在的計程車收費太低,導致服務品質下降。因此需要提高計程車和網約車的收費水平。有的甚至乾脆表示,計程車收取份子錢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條件。鼓勵網約車也收取份子錢

本來政府按照計程車的管理規範,管理網約車。雖然沒有觸及原計程車管理規範的問題,也至少把兩者放在了一個水平線上。

但真的需要預先對計程車(網約車)總量進行管制嘛?

當然不是。誰能夠有效的預先評估出,一個城市需要多少計程車+網約車呢?打車難,最基本的原因不正是因為很多城市對計程車數量不合理的限制嗎?

那麼真的需要對計程車(網約車)的收費進行管制嘛?

當然不是。不同的租車公司,完全可以採用不同的策略。理論上,政府應該允許所有可以合法在城市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均可以成為營運車輛。對,摩托車也可以。

採用三萬元汽車的租車公司,價格不可能和採用三十萬的一樣。政府指定所謂指導價格的行為,是計程車價格貴的原因。不能本末倒置了。

至於價格便宜的計程車公司能不能生存下去,那要看它自己了。

計程車(網約車)都應該收份錢嘛?

現在計程車公司的份錢,實際上是一種市場准入限制成本。司機無論收入多少,均需要交納固定的份錢。這本身合理不合理暫且不論,至少它產生了一個結果:計程車司機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

而這個結果本身就是影響乘客體驗的。

滴滴網約車實際上也收取份錢。收取的模式是按單收取一定比例。司機單量少,交費就少。至少讓司機在生病或者身體不適的時候,可以更輕鬆的放棄營運。

滴滴的份兒錢,從模式上看,更加有利於乘客的體驗。

後記

寫完之後,記得一個滴滴司機對我說,現在收入越來越低。他打算過幾天就不幹了。重新尋找工作。

而類似的話,計程車司機是這麼說的:不幹了,能不能退車還不知道。就算退車,交給公司的幾萬押金估計很難要回來了。

這麼看來,滴滴司機還是很幸福的。

推薦閱讀:

網約車新規把大家帶回「黑車時代」,你就滿意了?
網約車瘋狂加價誰來終結 易到還是滴滴?
網約車溫和判決的背後:滴滴Uber「求放過」的全過程
如何看待軟銀尋求收購優步數十億美元股份的傳聞?為什麼要投資這麼多網約車公司?

TAG:分享经济 | 滴滴出行 | 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