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說新世界大丸虧了4個億,也來複盤一下
最近有一則新聞相信業內尤其是魔都人士都有耳聞,簡單來說就是坐落於南京東路的新世界大丸百貨開業一年來,營業收入4.02 億元,凈虧損 4.14 億元。(連我從事金融行業的朋友們都在轉。)
首先,虧損4億是個什麼概念,就是很多商場辛辛苦苦做一年都做不到這個營業額,噢對了,新世界大丸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對於這個頭條,有兩篇報道我閱讀得比較認真,其中之一是「好奇心日報」的《這個被稱為上海顏值最高的百貨,開業一年虧了 4 億》一文,歸納文中觀點主要是:
新世界大丸的選址有問題,如果不是坐落在遊客居多的南京東路,而是選址在南京西路也許就不會這樣,並且拿了浦東的ifc作比較。
日本百貨水土不服,並用同樣在日本超強的高島屋作為類比。
招商的主力大牌比較陌生,日系品牌也並未被消費者所熟悉。
另一篇文章是業內非常專業的諮詢公眾號iziRetail的《外資百貨在國內的現狀:10個站穩腳跟,7個處境艱難》一文,其中也提到了新世界大丸,當然是7個處境艱難者之一,其核心觀點一語中的:雖然顏值高,但定位出現嚴重問題。還讓我學到一句業內名言:「招商時眼裡流的淚,都是定位時腦子進的水」。
對於好奇心日報,可能畢竟不是專業商業媒體,因此雖然可看性很高,但觀點上我稍作補充。
首先,選址方面,餘地並不大,我們做商業,並不能說定位確認好後再想去哪裡開店,而需因地制宜,這也就是為什麼新鴻基在浦東開ifc、在淮海路開iapm了,其實主要是定位問題,當然,這點相信包括好奇心和iziRetail以及所有業內人士都能達成共識。
其次,日本百貨水土不服並不能作為借口,正如「10個站穩腳跟」外資百貨中,有4個是日本百貨,中日合作的大丸並不能因為有日方參與就成為其定位失誤的借口,而在品牌方面,其實並沒有令人陌生到無法購買的程度,相比之下日方對品牌的支援本應成為最大亮點所在。
在新世界大丸百貨開業初期,我做過一篇內容《新世界大丸百貨不完全圖文報告(海量多圖,自備流量)》,受到了廣泛關注。
雖然這篇文章因為發得比較早,因此相當於幫大家做了一次吸毒市調。
同樣如同iziRetail所提到的,顏值方面確實有可取之處,因此作為圖文播報,可看性較高。
但其實,我們在進門的一剎那,是失望的。
我所期望的日本商場的小而精,沒有看到;日本百貨商品的琳琅滿目,沒有感覺。
那是一家讓人感覺富麗堂皇得甚至是帶有一些炫耀感的購物中心式百貨商場。
這不是南京東路消費者需要的。
而在更早以前,我曾寫過一篇《為什麼我說「看好」新世界大丸百貨》,當時主要表達的觀點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招商人員,我為能有這樣一家選址的百貨叫好。
如今回過頭來,結合我遠古時期的兩篇文,以及虧4億的痛,再來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即使現在已經知道了大丸一年虧4個億,但倘若給一次機會重新來過,還是那個選址,我依然會說「看好」,因為我看好的是選址,看好的是百貨的一次機會,如果這樣的店都不能令你興奮,那大虹橋的萬象城招鬼去呀。不過,沒有如果,也沒可能拆了重來。
品牌定位方面,我本期待非常非常多的好玩品類,包括現在很流行的文創,可惜幻想被剛進門就迎面而來的皇宮式的吊燈給摧毀了。我倒不排斥大牌,但可以做得小而精,並不需要一個個撐門面,如果你說不做門面大牌進不了,那又如何呢?
不巧的是,又正好趕上奢侈品牌遭受嚴重打擊的這幾年,只能和靴子大樓一起抱團哭泣。
相比品牌定位問題,我個人倒是更傾向商場的設計風格太不親民是最大敗筆。其實在開業以前,我一直抱有著大丸是一家擁有高島屋的精緻和久光風格布局的店,沒想到一進門發現進了一個筒,這種跑馬場式的動線,逛起來就累,天幕穹頂這類噱頭相比外灘和東方明珠,對遊客的吸引力又有多少?本應是一個遊客休閑娛樂小憩順便購物的場所,設計成了博物館即視感,對了,中庭如果放一頭馬門溪龍骨架說不定能帶人氣哦。
其實大丸的傳統百貨元素,例如B1層的鞋區,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的,不管怎樣總比置地廣場好看吧……只是搭配到了一個奇怪的身軀上,一百個可惜。
之前有朋友問我,假設一個不缺人流的地方,判斷一個商業體好壞的因素是什麼?
我由於啰嗦的本性,回答得毫無條理,不過有一點還是把它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那就是「定位」;並且將「設計」、「招商」、「營運」三者作為圍繞定位決定商業體好壞的三大關鍵因素,在這三者之中,我會將大丸的問題更多歸結於設計(廣義上的,包括了商場的硬體設計,動線設計,規劃布局設計等)。
可是動動嘴皮子的事誰不會呢?
一線商業人的苦豈是你個寫評論的能懂?
(這話我指著自己的鼻子對自己說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