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結婚
跟前女友分手之後,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人為什麼結婚呢?」,尤其是對於我自己來說,「我為什麼要結婚呢?」思考的過程特別有意思,觀察了很多身邊的情侶,有很多人回答道:到了那個年齡了,就覺得該結婚了吧。當我繼續詢問「為什麼到了年齡,就覺得該結婚了呢?」給我的回答,往往是,「就是應該結婚了啊」。說實話,這些回答給我的感覺顯得蒼白無力,完全沒有什麼說服力。
後來,慢慢想清楚了。
其實,我們任何行為都是在滿足需求。
飢餓的時候去吃飯,是滿足需求。疲憊的時候想休息,是滿足放鬆的需求。學習可能也是滿足求知上的需求,為什麼說是可能呢?因為相對於飢餓,疲憊來說,學習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行為。當我們面對複雜行為的時候,複雜行為是很多需求的集中體現,不同的需求,最後的表象出行為的時候,是很相似的。
就像同樣去上班工作,有的人是為了物質上的需求,有的人是為了通過工作達到自我實現,還有的人僅僅是因為想打發一下無聊的時間罷了。
一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有很多,動機也就是為什麼做這件事情?為什麼要吃飯?為什麼要休息?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工作?
那,為什麼要結婚呢?
其實,結婚也是一種複雜的行為,既然是一種行為,所以,結婚也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我們很多人從來沒有意識到,看到別人結婚,也就結婚了。感覺年齡到了,就該結婚了。
結婚可能滿足了這樣的一些需求,作為一個長期的性伴侶,滿足了生理的需求,有一個人可以在一起做一些事情,滿足了陪伴的需求。
看到這裡,我相信有很多人也不以為然,不就是需求理論嘛,有什麼厲害的呢。其實,當我們了解到了這一點之後,太有幫助了啊。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潛意識裡都對婚姻有一個期待,期待婚姻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
當我們了解自己對於婚姻需求之後,對於結婚這件事情就會更加清晰了。
比如一個男人對婚姻的需求不僅僅是性,陪伴,還有精神交流的需求。如果他的伴侶僅能滿足性和陪伴的需求,而不能滿足精神交流的需求,在這段婚姻中,他會很痛苦的,是不能滿足需求的痛苦。並且,為了滿足精神交流的需求,他必然會向婚外尋求,通過其他人,或其他方式來滿足精神交流的需求。
同時,相對於精神交流的需求,性和陪伴的需求是很容易被滿足的。在這個時候,這個已婚的男人找了能滿足自己精神交流需求的對象,那試想一下,這段婚姻接下去會變得怎麼樣呢?
在婚前了解清楚自己對婚姻的需求和期待,期待和這個人的婚姻能滿足自己哪些需求,哪些需求不能滿足。比稀里糊塗的結婚會更幸福一些吧。
其實,我特別不喜歡一個詞,就是「應該」。我是一個很喜歡問為什麼的人,我相信凡事都有一個解釋,都會解答,即使現在的解釋在未來的看來,不是很科學的,但是用「應該」來解釋,太顯得蒼白無力和差強人意了。
說白了,人這一生最重要的還是了解自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