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的故事—前言

我們其實很容易理解這樣一個觀點:世間萬物各有不同,就如一朵花與一棵樹,一隻鹿和一條魚。為了更好地理解自身以及周圍的世界,我們學會了對比,學會了分門別類,也學會了邏輯思考。人類變得更聰明了,對世界的了解也更深入了,可是人們的困惑也越來越多,內心也越來越迷茫。高速發展的人類文明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內心的平靜,於是人們開始尋找人生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這些都不能從現代文明中找到答案。

也許正是在這種終極意義上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喬答摩.悉達多捨棄了王位,成為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他參訪了許多名師,修鍊了各種苦行,一直到六年後的一天晚上,他坐在尼連禪河邊佛陀伽耶的菩提樹下,喬答摩.悉達多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此後,人們稱呼他為釋迦牟尼,也叫他佛陀。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所說亦不過「緣起」、「性空」四字。佛陀否認了神靈,否認了永恆不滅,以「緣起」來看這個世界。這是一種全新的視角,在這種視角里,萬物的不同由「性空」統一,一切相對都被消弭,天與地齊,山與海平,留下的是萬法歸一的和諧。

這種全新的視角,用哲學視角命名都略顯蒼白,如果可以,我想可以用智慧勉強稱呼。需要說明的是,智慧和聰明是兩種東西。

聰明是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了解的對象往往是具體的形而下的事物,我們稱之為知識。這樣的知識,學習起來永無盡頭,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對於知識,與其說需要證悟,倒不如說需要學習,而學習的基礎是對比性的邏輯思維。

智慧卻是抽象的,形而上學的。它不會告訴你一些實際問題,更多的時候,智慧是拒絕回答這些紛繁複雜的具體問題的。但它可以給你一種體驗,讓你有種自由飛翔的感覺。智慧和知識不同,智慧很難言說。所謂「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就是這個意思。相對知識,智慧更需要證悟。彷彿佛祖拈花示眾,不知者一臉懵懂,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了悟於心。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說:「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罤之表。」也許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站在智慧的門邊上。

具體到《金剛經》,它也無法告訴你什麼具體知識。所以,如果抱著求知求用的心態來讀《金剛經》,那隻能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得。《金剛經》的義理是抽象的,所謂抽象,在於它消除了一事一物的具體形態,剝離了具體內容,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夠容納整個世界。解脫之路就在哪裡,《金剛經》可以為你做些指點,但畢竟無法替你邁開雙腿。佛陀說:「工作須你們去做,因為如來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

歷來解讀《金剛經》的人不計其數,我自己也看過不少人的解讀,其中不乏祖師大德,但還是看得似懂非懂。《金剛經》全文僅五千多字,我反反覆復看了一百遍不止,但某些東西仍然無法瞭然。就我個人之感覺,《金剛經》之難讀,大略原因有二。

第一,《金剛經》義理玄奧難懂。現在我們可能會用一個「空」字來概括《金剛經》的中心意旨,可是什麼是「空」呢?如果用當下的語言來表示,真空生妙有,「空」容納了無邊的空間和無盡的時間,容納了我們所能認知的萬事萬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萬物皆「空」。「空」與「無」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呢?六祖慧能大師將《金剛經》總結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也成為《六祖法寶壇經》闡釋的主要內容。

第二,《金剛經》中的一些常識、一些背景、一些故事,在其中並沒有詳細闡述,對於剛開始接觸佛教的人來說會對理解經義造成障礙。

以上兩點困難,也許自從《金剛經》出世以來,每一個研究修習它的人都曾面臨同樣的困惑,耗盡心神費力抓取卻依然不知落在何處。《金剛經》中的一些偈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細思卻茫然不知所措。

坦白地說,我對《金剛經》的認識還膚淺得很,只是無數研習《金剛經》的人中微不足道的一個。自古高僧大德對《金剛經》的註疏很多,對《金剛經》的解讀已不需要我來贅述。之所以寫下這一系列文章,一是希望能夠給同樣喜歡《金剛經》的朋友一點點背景知識的參考或者幫助,哪怕幫助很小。二是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寫下這些文章,能夠更好的理解《金剛經》,理解佛陀的智慧。這麼多年過去,《金剛經》於我,彷彿是懸在天空中的一顆明亮的星星,它一直在我心裡光爍爍地閃耀,卻又抓摸不著,讓我糾結,讓我思念。

至此方才明白,無論別人解讀《金剛經》如何透徹,終歸是別人的《金剛經》,唯有自己去學習、去翻譯、去書寫,雖然不能保證能讀懂《金剛經》,但正如小兒爬梯捉月,至少是一種努力的嘗試。所以,如果文中有謬誤,請多多包涵。有可觀者則取,不堪入目則棄。如果能夠激發您自己解讀《金剛經》並行之於文的衝動,那真是最好不過的期望。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文中所有常識、背景、故事,全部來源於《大藏經》中的記載,所以文中所載都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行文顯得啰嗦、詞不達意甚至前後矛盾不知所云,那一定是我的問題。

推薦閱讀:

關於成佛的矛盾?
《臨濟錄》—譬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TAG:禅宗 | 汉传佛教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