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與薩珊:3-4世紀
從235年開始,羅馬內部就不斷的出現問題,篡位者和蠻族接連不停,在這種環境下,薩珊趁機進攻東部,羅馬的高層雖認識到他的威脅,但很難騰出手來解決這一問題。不管是戈爾迪安三世的遠征【242】還是瓦勒良的遠征【260】均已慘敗告終。這些失敗使羅馬的處境更為艱難,但在當地統治者的努力下,東部防線在260年之後也逐漸穩定。
薩珊的政治遺產:重現阿契美尼德時期疆土?224年薩珊波斯取代帕提亞成為羅馬新的敵人。薩珊的崛起在第一時間引起了羅馬高層的注意。Herodian與Dio等人在其著作中均提及Ardashir【阿爾達希爾,薩珊波斯的第一位萬王之王】企圖恢復Darius【大流士】時期的領土——這似乎暗示著薩珊對羅馬可能造成的巨大威脅。Shapur I【沙普爾一世,薩珊波斯第二位萬王之王】在其銘文中曾明確使用了King of kings【萬王之王】與King of iran and non-Iran【伊朗與非伊朗之王】兩個頭銜。前者也曾是阿契美尼德諸王的頭銜,而後者所表達出的對羅馬的敵意不言而喻。位於Naqsi Rustam的銘文碑與同樣位於此地的興建於大流士一世時期的阿契美尼德諸王陵也十分相似——前者銘文由中世紀波斯語,帕提亞語,希臘語三種語言組成,後者則是由Babylonian【巴比倫語】,Elamite【埃蘭語】與古波斯語組成。除此之外,薩珊波斯統治者與羅馬統治者的信件中也多次提及希望恢復祖先領土。但令人驚訝的是,阿爾達希爾在薩珊境內從未進行過有關恢復祖先領土的宣傳;沙普爾對抗羅馬時也從未用阿契美尼德的名義來使他的戰爭與政治目標合法化。不僅如此他也沒有宣稱直到馬爾馬拉海的地區應為薩珊波斯繼承。綜上所述,我認為薩珊波斯確實以阿契美尼德繼承人自居,但並不准備——也許沒有這個打算——恢復阿契美尼德時期的領土。薩珊的地理環境: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高原薩珊包含兩個地理單元:肥沃的美索不達米亞低地與伊朗高原。這兩個地理單元被扎格羅斯山脈分開。美索不達米亞擁有著複雜的灌溉系統,這使得此地人口眾多,為薩珊波斯提供了最大一份的稅收。不僅如此。這裡也支撐著薩珊主要的城市網:Ctesiphon【泰西封】,Veh Ardashir,Pero Zshapur,Veh Antiok Khusrau.
與美索不達米亞相比,伊朗高原顯得貧瘠許多,這裡的人主要居住在從扎格羅斯山脈衍生出的河流邊。西部的高加索,亞美尼亞,Lazica【拉齊卡】,Iberia【伊比利亞;】與Albania【阿爾巴尼亞】是羅馬與薩珊作戰前線,位於此地的Caucasus【高加索】要道是北方游牧進入此地的唯一通道。在Transoxiana,薩珊需要對抗他們中亞的宿敵Hephthalites——4,5世紀使他們最為猖狂的時候,到了6世紀薩珊與Turks聯手消滅了White Huns.Hephthalites在550S之後變得更具威脅。簡單來說,薩珊的經濟,政治中心在下美索不達米亞【在裏海南部及Susa地區,都有相當的貿易連結】,沿底格里斯河的北部與西北部是與羅馬對抗的前線,往東穿越扎格羅斯進入Media【米底】接著沿Elburz就到了Khorasan與東部邊境。亞美尼亞的地理環境:貧瘠的十字路口亞美尼亞位於東安納托利亞,此地大部為山區,其中夾雜著河谷與高原,因此這裡只能支撐少量且零散的人口。東安納托利亞大部氣候惡劣,一年中有數月被大雪覆蓋;夏季則乾燥缺水,這些都極大的限制了當地農業和城市發展,同時這樣的地緣環境也使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十分困難。雖然其地理與氣候環境惡劣,但其戰略意義十分大。亞美尼亞北部是高加索山脈,北方游牧入侵的必經之路;往西直達安納托利亞中部;其東就是裏海和Atropatene;南面則是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可以說亞美尼亞就是個十字路口,直達兩方腹地的十字路口。
亞美尼亞的內部環境:鬆散的緩衝區從政治意義上說,自從阿薩息斯家族在伊朗地區被薩珊取代,薩珊就一直希望將亞美尼亞的阿薩息斯家族拉下馬,換成自己家族的。這兩件事使得亞美尼亞對薩珊十分敵視,而之後的宗教上的關聯更是加強了這種情感。從軍事角度而言,不管是羅馬還是薩珊都存在著相當部分的亞美尼亞人,雙方對抗中,亞美尼亞的軍隊也時常出現。綜合以上,內部鬆散的亞美尼亞對於雙方都十分重要。上面分析了雙方及作為焦點地區的亞美尼亞的環境因素,接下來,三世紀和四世紀的雙方的實際行動將會向我們進一步展示,這樣兩個龐大的帝國是怎樣在兩個世紀的時間內進行著頻繁的局部衝突的。三世紀的薩珊波斯:阿爾達希爾與沙普爾一世的行動226年,阿爾達希爾在泰西封加冕為萬王之王。此時的波斯剛從內戰的陰影中走出,阿爾達希爾與他的後繼者沙普爾一世急需勝利與威望來穩定他的統治。
他們於229年進攻哈特拉【Hatra,曾屬於帕提亞的城市,讓圖拉真與哈德良都無可奈何的城市】但被擊退,後者在後來接受了羅馬的駐軍。但顯然,這一戰績很難讓渴望勝利的阿爾達希爾滿意,過了一年後,他又發動了戰爭,這次的目標是羅馬。羅馬此時已經有政治混亂的現象了,亞歷山大無法有效控制他周圍的事物甚至無法阻止禁衛軍長官被殺害。東部的軍隊在之前就有嘩變的前科,敘利亞總督也被他們殺害。這樣的東部防線無法起到一個良好的防禦效果。果不其然,薩珊輕易的突破了美索不達米亞。東方戰局的吃緊使得亞歷山大不得不親自領兵出戰。亞歷山大並不如馬其頓的那位,他的戰爭很快陷入僵局,隨後亞歷山大又離開了東方去支援萊茵河防線【232年】。在消停了幾年後,阿爾達希爾於236年又再次發動了入侵,此時羅馬已經無暇顧及東部了——亞歷山大被馬克西米努斯【出身於色雷斯的皇帝,通過軍事政變上台,靠軍事統治西部】於235年殺害。馬克西米努斯不僅為元老院所不喜,他手下似乎也並不支持他。235-238幾年,萊茵河與北非接連叛亂。來自北非的總督戈爾迪安父子被元老院大力支持,但不幸的是,北非叛亂不過數周便被平定,戈爾迪安父子相繼亡故。於是元老院又選出兩名皇帝,一場暴亂讓老戈爾迪安的外孫也登上了皇位【即後來的戈爾迪安三世】。馬克西米努斯得知消息後火速向北義大利進軍,但在阿奎利亞城下他就被手下殺害、在羅馬如此混亂的局勢下,薩珊高奏凱歌於237年,238年和240年接連陸續攻陷尼西比斯,Carrhae【卡萊】與哈特拉。在攻陷哈特拉後沒多久,阿爾達希爾一世便去世了,他的兒子沙普爾一世繼承皇位。此時埃德薩,Dura Europus【杜拉歐羅普斯】仍在羅馬手中。勉強平定完內部後,戈爾迪安三世於242年向東部進軍。羅馬軍隊這次接連收復失地,最後攻打到了泰西封【薩珊波斯首都】城下。沙普爾一世在泰西封近郊與羅馬進行決戰,這場戰役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戈爾迪安三世在此時恰好神秘死亡【有說法稱是後來的皇帝,時任禁衛軍長官的菲利普害死了他】。這導致羅馬陷入極大的被動,而菲利普的即位也並不被所有人認同,為了保全他的皇位和羅馬軍隊,雙方在244年簽署條約。244年條約:1, 羅馬需向薩珊賠款500000denarii2, 禁止羅馬乾涉亞美尼亞事務。第一條似乎只是個單純的賠款條約,但實際上,這筆錢的意義並沒有這麼簡單。按往常而言,羅馬經常支援亞美尼亞金錢以防禦北方的游牧入侵,現在這筆錢的接受者由亞美尼亞變為薩珊波斯意味著薩珊接管了亞美尼亞防禦北方的責任——換句話說,薩珊現在有正當理由來影響亞美尼亞。而第二條則是對第一條的補充,使薩珊能更好的影響亞美尼亞。
此後羅馬雖然有做出措施來監視波斯,但是由於各地的叛亂不斷,羅馬的種種措施很快失效。251年,沙普爾吞併亞美尼亞,並以羅馬乾涉亞美尼亞事務為由進攻羅馬。在Barbalissus一戰中,羅馬軍隊被重創,隨後沙普爾將部隊分為幾個部分四處掠奪。這場掠奪席捲敘利亞,卡帕多西亞和西里西亞。與此同時,羅馬皇帝德基烏斯戰死在多瑙河地區,在內戰之中,瓦勒良獲得軍隊的支持被選舉為皇帝。在處理完西方事務之後,瓦勒良於255年趕到安條克,禍不單行的是,日耳曼海盜的猖獗,讓他不得不分出部隊去處理,沙普爾抓住了機會,又發動了一系列的進攻來奪取邊境城鎮。260年,沙普爾又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美索不達米亞數城被圍,瓦勒良調集大軍與波斯對陣,戰役具體的經過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瓦勒良及其他高級官員被俘虜。此後薩珊的掠奪達到高峰,有銘文顯示波斯軍隊在卡帕多西亞,敘利亞和西里西亞大肆搶奪。禁衛軍長官巴里斯塔等人擔起了守護東部的重任,儘管他們相當不錯的防禦了東部,但是帝國的亂象依舊沒有減輕,反而更嚴重了。不斷有將軍和高級官員為了自保而稱帝,其中包括保護了東部的馬克里阿努斯。262年,出身於帕拉米爾的貴族奧登納圖斯接替了馬克里阿努斯的責任,在帕拉米爾帝國時期【我們姑且這樣稱呼,262-275年】他們有效的防禦了東部,之前的劫掠在今後十幾年不復存在。小結:阿爾達希爾一世與沙普爾一世對羅馬的進攻可以說是完勝,不管是244年還是260年,薩珊都獲得了極大的優勢,但是薩珊的腳步僅止於控制亞美尼亞和從羅馬方掠奪戰利品和人口【從波斯的一些城市我們就能看出來掠奪的人口眾多】三世紀羅馬的反制:少見的和平和298年條約從沙普爾晚期到Narse【納爾塞,薩珊第七位萬王之王,293-302在位】的數十年間,是三世紀時期兩方少有的和平年代【283年羅馬皇帝Carus曾短暫入侵薩珊波斯】。在這個時間段中,薩珊內部開始出現繼承糾紛,當時的亞美尼亞王,沙普爾一世之子Narse為了穩住並獲得羅馬支持,分兩次最終在293年指定Tiridates【薩珊吞併亞美尼亞時,逃往羅馬的】為他在亞美尼亞的繼承者。在Paikuli銘文中,納爾塞羅列了他奪取皇位時的支持者,其中就有Tiridates,而且在銘文中亞美尼亞不再是Eranshahr的一部分。
當納爾塞離開亞美尼亞去奪取皇位時,Tiridates便已開始奪取亞美尼亞東部,納爾塞在297年發動的戰爭也許大部分是因為這個原因。納爾塞在亞美尼亞的大敗使得薩珊落入了一個十分被動的位置, 298年條約使得薩珊之前優勢蕩然無存,羅馬也一掃之前的頹勢。條約中規定:1, 薩珊割讓底格里斯河附近的行省:底格里斯與Nymphios之間的Sophene與Ingilen;從Nymphios東岸到上底格里斯河的Arzanene與相鄰的Karduene和Zabdikene。2亞美尼亞從薩珊處獲得Atropatene與Azerbaijan。
3.Iberia【高加索地區的伊比利亞】成為羅馬附庸。4.尼西比斯被指定為雙方的貿易唯一城市。羅馬打破了以底格里斯河為界的防線,將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佔領。但戴克里先似乎並沒有打算永久佔領這些土地,於是他將新獲得的土地交給當地亞美尼亞貴族治理,這些貴族名義上是亞美尼亞的附庸但實際上對羅馬負責。第二條對亞美尼亞補償的同時,也可以從亞美尼亞更輕鬆的威脅薩珊的腹地——Media。雖然這些附庸最初免於羅馬的駐軍保護和行政管理,但在必要時,羅馬的軍隊會出現在當地;四世紀時,這些地方已經有由當地人組成的羅馬軍事單位了。3,4條加強了羅馬對高加索的控制和東部防線。在隨後的數十年中,東部防線被進一步強化,而擴展的亞美尼亞領土使得羅馬更容易支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威脅Media,即使薩珊想要奪回這些領土,首當其衝的對象也不是羅馬,造成的直接損失也不由羅馬承擔。298年的條約可以說是羅馬在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雙重勝利,他確保了羅馬在今後數十年對於薩珊的壓制。可以說這份條約對兩國確保和平毫無作用,反而是為未來兩國更大衝突埋下了種子。
四世紀雙方對亞美尼亞的爭奪: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到狄奧多西:高潮與失去Tiridates四世【前文的是Tiridates三世】的死亡將延續三十餘年的和平打破了。他的繼任者遭到兩位受到波斯支持的貴族的反叛,一位同是阿薩息斯家族的成員,另一位是Arzanene的統治者。親羅馬的亞美尼亞貴族向羅馬尋求援助,收到求援後,剛剛被任命為凱撒的君士坦提烏斯在335年率軍前往援助,與此同時沙普爾二世也派了他的兄弟率軍前往亞美尼亞。在薩珊佔領阿米達之後,兩方展開了一場惡戰,此役以君士坦提烏斯大勝告終。此役後,羅馬在附庸的領土上駐派了一隻永久性的衛戍部隊。君士坦丁逝世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繼承東部的同時也繼承了與薩珊一觸即發的衝突。在隨後的數十年中,薩珊多次入侵羅馬,在359年和360年,薩珊毀滅了阿米達和辛加拉。直到361年,沙普爾二世解散軍隊和談,他的戰績也僅是佔領Bezabde城與毀滅兩座城池。而這根本不可能影響兩國的實力對比。亞美尼亞也依舊是羅馬的盟友。但不久後的363年將導致局勢產生重大的改變。尤里安失敗的遠征導致羅馬主力軍隊面臨覆滅的危險,繼任者約維安為了自身與軍隊的存亡無條件的接受了薩珊的條約。363年條約內容:1:298年割讓的領土大部歸還給薩珊【Sophanene與Ingilene仍在羅馬影響之下】,尼西比斯與辛加拉被割讓。
2.羅馬不得插手亞美尼亞事務,不得支持亞美尼亞對抗波斯至此,羅馬從298年以來獲得的優勢全部失去。戴克里先-君士坦丁改革下的東部防線不想西部依託堡壘,東部主要依託各大城市來拖延,阻止薩珊的軍事行動,而尼西比斯等重要支點的丟失使得羅馬不得不重新建立東部防線。失去亞美尼亞這一盟友,羅馬的腹地此時也被威脅著。瓦倫斯的抗爭:一觸即發的戰爭沙普爾在取得隨意干涉亞美尼亞的權力之後,於368年暗殺了亞美尼亞國王,亞美尼亞的政府落入親波斯派的手中,皇子Papa逃往羅馬。此時的羅馬皇帝瓦倫斯並不想違反條約,於是派亞美尼亞公爵護送Papa返回亞美尼亞。之後不久,沙普爾準備強行吞併亞美尼亞,瓦倫斯得知之後命令Magister Peditum與亞美尼亞公爵保護亞美尼亞。沙普爾見羅馬乾涉局勢,便警告瓦倫斯遵守條約,同時與Papa單獨談和。瓦倫斯並未理睬沙普爾的威脅,甚至把伊比利亞分裂出一份,扶持了一位親羅馬的統治者。沙普爾認識到瓦倫斯並不打算遵守條約,於是在371年發動戰爭,但似乎並未打出什麼結果、戰後,Papa試圖與沙普爾改善關係,這威脅羅馬在亞美尼亞的利益,在瓦倫斯的允許下,亞美尼亞公爵謀殺了Papa【此時羅馬軍事控制亞美尼亞】。沙普爾意識到羅馬在高加索的活動已經嚴重威脅了薩珊,於是他又派使者,要求瓦倫斯退出亞美尼亞——至少退出伊比利亞。瓦倫斯很乾脆的回絕了沙普爾的條件。兩方的矛盾再次爆發,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瓦倫斯和沙普爾先後逝世。387年,雙方糾結多年的亞美尼亞問題終於落下帷幕——薩珊波斯獲得五分之四的亞美尼亞,而羅馬則獲得五分之一的亞美尼亞領土。而很奇怪的是,從此之後兩方衝突頻率便大大減小,在6世紀中葉之前戰爭的規模也無法與3-4世紀的衝突規模相比
總結:三到四世紀是兩國衝突最頻繁的時期,然而這些衝突都止於一個限度內。薩珊並未觸碰敘利亞,安納托利亞以及埃及,與此相對應,羅馬的目標也局限於美索不達米亞,亞美尼亞和高加索地區。也就是說雙方的戰爭最多決定鄰近數個省份的歸屬而並不是一場真正的全面戰爭。4世紀領土糾紛結束之後,接下來兩國的戰爭目標就逐漸的由領土歸屬變為其他的,在亞美尼亞地區378年分裂之後,下次改變此區域行政歸屬的時間則已經到了590年。推薦閱讀:
※【隨筆】關於科穆寧家庭關係的八卦
※拜占庭千年風雨(一):衰世與星星之火
※是否可以稱拜占庭帝國為羅馬帝國?
※「土耳其」這個詞語最早出自哪裡?比如拜占庭時代時,「土耳其」的意思是什麼?
※西歐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後,為什麼對穆斯林國家(如土耳其等)沒有進行什麼侵略了?
TAG: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