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學生如何大體確定自己以後是否適合學習哲學?
首先感謝各位前輩願意花費自己的時間來解答晚輩的問題,下面我會對問題進行一些詳細的闡明。
問題分解為:1.如何確定自己的家庭狀況是否適合學習哲學乃至從事哲學研究?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大概需要達到什麼程度,該家庭中的子女才適合學習哲學乃至從事哲學研究?以及,想要說一下的是,我希望以後能夠留在哲學的學術界,而不是學完哲學的某一學位之後便去從事某一與哲學關聯很小的職業。2.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學習哲學的興趣與能力?
從「興趣」的方面來說,個人認為自己是比較熱愛哲學的,從初一第一學期開始自學---當然,質量不敢保證---哲學直至現在。雖然就年級來說是初三,但由於課程的問題要上晚自習,有時會中午不睡午覺,晚上不吃飯,晚自習不寫作業去讀哲學書。從能力方面來說,各位前輩可以向晚輩提出一些問題以檢驗晚輩的水平,同時,晚輩會附上一些自己原創的文稿,以供各位前輩參考: (1).(粗略地論證了一下「貨幣」在私有制存在的情況下產生的必然性與必要性,本質) 現實世界中單獨的人類個體往往難以長時間存活,因此不同的人類個體便通過聚集在一起以保證彼此的生存,而「人類個體的聚集」一個非常重要---也是必然與其伴隨---的表現是(物質)資料的交換,而主體間的(物質)資料交換---在地球上的人類的資料交換---的一個大體遵守的原則便是「等價交換」原則,由此得出(物質)資料交換同時伴隨的還有價值判斷。 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資料交換僅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進行,通常是兩個主體間。兩個主體擁有的物質資料為對方所需,於是他們進行了資料交換,但其中所包含的價值判斷是模糊,非量化,主體化的,因為這時交換主體所想的多是對方所有的資料可被我如何如何使用,我的哪些欲求可以由此滿足。於是我們可以發現,這種價值判斷是無法在多個主體間準確地共存的,一種很直觀的體現便是當我們所需之物對方不擁有時,資料交換是無法進行的,因為這種資料交換對於「我們的欲求」這一既模糊又主體化的事物是直接依賴的。但是在那個時代,這種不依賴貨幣的資料交換的弊端還未體現出來。 上文所說的資料交換中的價值判斷只是將資料的價值放在一個相對的標準上衡量,導致其存在諸多弊端,而這一弊端在生產力得以發展的時代被表現出來,為了令「資料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能夠廣泛地延伸,我們需要將資料交換中的對資料價值的判斷放在一個絕對的標準上衡量,而這一任務只能由貨幣完成。 貨幣具有兩個特徵:?量化地存在(貨幣/紙幣有著明確的數額)?現實地存在(貨幣/紙幣物質地存在),這令其可以消除舊資料交換中的模糊與主體化這兩個缺點,一切物質資料的價值都能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上被衡量,衡量的結果由於其是被客觀的物質所表現因此在主體間得以共存,精確地共存,在此意義上有貨幣輔助的資料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廣泛的延伸。 因此,晚輩覺得可以這樣概括貨幣的本質,但由於才疏學淺不敢下絕對的斷言,所以以下陳述可能是僅僅是對貨幣某方面本質的概括: 資料交換---主體間的---中的價值判斷於主體間的客體化。所以貨幣的本質完全不在於被物質象徵地表達,即過去的以金銀作為貨幣,該貨幣表現的價值由其物質形態嚴格決定,而僅在於能夠被物質表達。未來貨幣的虛擬化---不想現在流行的紙幣---我想應該會是一個大趨勢。
我覺得值得注意的是,主體間真正交換的從來不是物質資料,而是一些由此衍生的概念。(2)(簡要說了一下人們通常存在的概念及其衍生物的一些誤用現象) 我們的這一概念,「意義」,最初是在我們的具體的實踐中得以產生的,而我們要實踐的話,意志必須被指向在其之外的一些東西,就是具有現實性的事物,而「指向」這一行為是通過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欲求得以產生的,因此我們在有意識地行為時心中通常會有一個因為欲求而產生的目標,我們將其稱為某一行為的意義。 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們的行為有無意義對我們情感的影響: ?我們正在進行的行為有意義(---該行為可以滿足我的欲求)---我們感到快樂,充實---我們正在進行的行為將會持續下去。 ?我們正在進行的行為無意義(---該行為無法滿足我的欲求)---我們感到痛苦,空虛---我們正在進行的行為將會被終止。 這種影響在「某一行為」的範疇內確實很合理,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我們人類卻有這麼一種神奇的力量,從大量的現實的某一行為引申到人生。 人生的內容確實全部是行為,但「人生」與「某一行為」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人生是「全部行為」而不是「大量行為」,這就導致了我們對人生從來沒有一個直觀。不過由於「全部行為」與「某一行為」在某種程度上的同質性,我們把最初應用於「某一行為」的「意義」概念及其衍生物直接套到了人生上面。 其結果是,在「人生」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意義,因為除了人生我們一無所有---這也是其與「某一行為」的一個本質區別---,但卻依然把在「某一行為」的範疇內後續的情感變化用在了「人生」上面。這就是很多人悲傷地做出「人生無意義」的陳述乃至間接地由此自殺的原因。
由於「意義」概念根本無法適用於人生,所以錯誤的結論錯誤地導向的進一步的結論當然也不能相信。 總而言之,我們的存在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生的意義」來保證,需要的僅僅是「某一行為」的意義。 與這種誤用現象相類似的我覺得還有「真實」,「意志絕對自由」這類概念。 晚輩還有一個很好高騖遠的想法,是否可能舊形而上學內便存在這大量如此的概念誤用?我們用由經驗事物---有限的,相對的---得來的概念去思考超驗事物(無限的,絕對的),這導致了舊形而上學的謬誤與無意義。3.晚輩在中學階段應如何更好地自學哲學?現階段情況,中國/西方哲學史粗略讀完,大致讀完《純粹理性批判》,近期主要讀《實踐理性批判》,複習哲學史,零零散散地讀科學哲學,語言哲學(比較喜歡維特根斯坦,但對於他的思想還在努力理解)。===================== (by Flyinet)*@齊丙陽 就關於原答案的分解之修飾答案分解當中使用了部分單一體系亦或單一邏輯系統當中以點帶面的舉例,並非透徹的分解整個答案,也並非代表答主的原意,依照心理分析等範疇不難得出諸如"黑箱性"等模糊心理所得其結論因而提出問題之形式,因及此篇答案的修改涵蓋了部分較為鮮明的哲學知識且明了的說明了部分可能涉及到的形式問題,但並非具有全面(或者統籌分析的)解釋性,望諸位答主於回答的時候盡量附加更多可能性的解釋以方便答案的應用效率最大化.
用手機版知乎的壞處就是不知道提問者是誰。。。然後忽然發現這人其實認識,覺得好失落,還以為有新人出現呢。====================================很好,你很適合讀哲學,可以朝這方面努力。1,家境其實無所謂的,只要不是窮得全家嗷嗷待哺就行,碩士博士國家一般都會有補助,而且哲學本來就不是很高花費的專業(不像藝術類),所以家庭負擔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如果要出國,而家裡不是很有錢的話,那最好還是找找獎學金的機會,像德國,一年的花銷大概四五萬rmb,其實不算多,大城市家庭都可以負擔,美帝就不好說了。2,你的思想很敏銳,我很欣賞你對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不過哲學是這樣,如果積累不夠,那麼提出的結論可能就會過於倉促。你正好在讀實踐理性批判,看看康德是如何解決你提出的這個意義問題的。(作為中世紀狗還是要說,這一問題涉及的其實是超越性概念的問題,這些概念是先天(在康德可能是超驗性)被給予的,不是不存在的,恰恰相反是最根本存在的,有興趣可以去看阿奎納《論奧理》第一題)3,作為搞哲學史的,良心建議你好好讀古希臘哲學家的著作,身邊有很多搞胡塞爾尼采叔本華薩特海德格爾馬克思xxxxxxx的國內學生。。。最後都在補習古希臘哲學。。。
作為摯友 沒有邀請我 差評
=============================個人認為,學習哲學需要的是不斷的閱讀和思考,事實上並不推薦以哲學為專科進行研究,例如大部分的哲學家的"副業"多為邏輯學或者數學,物理學,很少有將哲學作為人生或者說是現實中的一種專業,初三還是好好考中考.(1)家庭問題:首先我覺得家庭環境對於哲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往往大部分經驗來自於家庭,我們對父母的信任度往往也是最高的,所以不同的家庭環境會造就不同的價值觀,認知觀,以及執行觀,一般這個時候建議保持一種理性的心態去學習哲學,從零開始.而關於家庭富裕程度的問題我認為直觀方向上是不會影響的,(既然都上的了知乎,必然也是有電腦看PDF的對吧)不過側面來分析,貧窮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可以接受信息的面積都要少於富裕家庭,在總體上來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不過我的觀點依然是"保持一個理性的心去學習哲學,至簡自知."
(2)確定哲學興趣:這個蠻混亂的,因為我到現在都無法用精鍊的語言來表達出學習哲學的目的,哲學好比如一隻無形的手牽動著我去探索,所以我只好提供除了直觀上的另一種方法了,銜接方法可以快速確定你是否對哲學感興趣,儘管我不能100%確定,不過從社交概率來講,通常喜歡計算機/數學/邏輯學/物理學的人都會對哲學感興趣,當然我們並不論述其程度,因人而異.關於哲學的學習能力,我們也只能類比上方的方法,通過思考的結論和推導出的質料來與其他人做對比,大約估計其準確的效率和質量,因為哲學誰也說不準,所以只能大概大概了.
(3)學習哲學:這個問題不適於我回答,因為畢竟我和題主是同歲,也算不上晚輩了,不過可以分享一些經驗,
1.多看書,少扯淡:多看各種書籍,千萬不能局限於哲學,而要擴散於哲學,比如我的閑散愛好是計算機和數學,還喜歡研究量子力學,往往看書可以帶來很多靈光一現,或者我們往往可以通過類比思維或者結合性思考來製造出的新的質料,使得自己的哲學研究更近一步. 2.多思考,少民科:平時沒事閑著乾的時候警惕自己要思考,對於客觀的每一個對象都去做深度的刨析(好吧這是答主的休閑愛好),不要擅自變成獨斷論者,如果有想法最好是去驗證一下,或者重新推導一下,建議給自己設立一個思考計劃,比如我曾經給自己定的計劃就是....保持每天思考3h以上的時間,這樣有助於養成思考的習慣,對於邏輯和論證的能力會產生顯著的提升.3.做一個雙面人:由於學習哲學,往往會出現一些我們用人話來講就是"不正常"的想法或者結論,在不適時的情況下,有些人(其實大部分都這樣)會將這些東西付諸於實踐,這樣會使得你周圍的人很討厭你(原諒我不好的措辭)最終成為一個被孤立的人(比如美國的"geek"),答主目前的狀態就是這樣,所以好言相勸,在沒有找到可以和你分享哲學的人的時候,請盡量模仿那些情商高或是有人情味的人,不要讓哲學毀滅了你的社交圈,這是一種有利的做法,一旦社交圈被毀後,你接觸他人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也就是變相證明你能夠使用社會資源提升自我的空間也減少了,所以請學會做雙面人.結語:"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 康德樓主你好,我是哲學科班畢業生,本科畢業後從事和哲學不相關的小職業。樓主在哲學上的志向比我遠大。我主要來回答兩個問題。
1.如何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學哲學?
我想到的初中階段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學哲學的一個方法是:努力去閱讀哲學文本和進行哲學寫作,請相關專業人士對你的閱讀和寫作的結果進行判斷。這個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以實現的。
2.如何學哲學
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的答案僅供參考。a.學好英語。英語是目前國際哲學界的所使用的主流語言。一流的著作和論文要麼是用英語寫的,要麼被很好的翻譯成英語,很少有頂級的哲學文本是用漢語寫就的,這是原因一。用其他語言寫的哲學文本在翻譯成漢語的過程中,因為翻譯者水平,態度,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的巨大差異以及不可翻譯性問題等諸多原因,翻譯質量不盡人意,造成閱讀困難,甚至產生誤導,這是原因二。英語的清晰性和準確性本身有利於哲學思考和寫作,這是原因三。以上三方面主要是針對個人學習的角度而言的。哲學是需要交流的,目前頂級的哲學家多在國外,多講英語,可預見的將來,情況也應該是這樣,因此要和頂級的哲學家交流,英語就應該成為必學語言。這是原因四。
b.學一點邏輯。優先學形式邏輯,教材可以選金岳霖先生寫的。有餘力可以學一門符合邏輯,國內可以選徐明的教材,國外可以選copi的。原因不解釋。
c.練習寫作。寫作的時間不應該少於閱讀時間的三分之一。對自己寫的文章要反覆修改,平均每篇文章修改的次數不應該少於十次,總的來說,寧願文章寫得少些,把每篇修改的次數增加些,確保精益求精。文章先自己修改,然後請專業人士修改,再自己修改,如此反覆。這裡推薦一本寫作書 writing analyticly。
d.儘快找一名導師。1.很適合。2.家境只是弱者的借口,學的好的話總有道路向你敞開。3.中哲和西哲都要看起來。前者針對你的修養,後者針對你的學養。當然反過來也成立。4.外語要好,趁早掌握良好的外文閱讀能力。
5.不要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爭辯上。盡量。
6.儘管我學得很爛,但有問題也可以問我。我回答不了的,我會推薦靠譜的人給你回答。1.家庭要殷實,並且支持你研究哲學,因為會餓肚子是無法成為上帝的。2.你初三就能有勇氣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說明你興趣真得挺濃,然後學習又很有計劃,論述條理性也蠻好,挺適合研究哲學的。3.從你的論述中,可以大致看出康德,叔本華和薩特等人的影子,說明你對近現代西方哲學還是有仔細看過的。祝你夢想成真。
適合這個東西是要不斷發現和調整的,但我認為你現在的能力在同齡人中顯然是領先的。
學哲學的話,在衣食無憂基礎上,越好越是負擔,因為由奢入簡難。現在讓我在學術和其他選擇之間游移不定的最大原因就是如果做PhD是斷然無法維持我現在的生活質量的,總不能快三十了還刷爹媽信用卡吧。
我覺得你現在自學哲學不必過於考慮體系,興趣是第一位的,體系到了大學自然有人給補。另外課內知識很重要,考上個好大學對你學哲學的意義比多看一本書恐怕還重要一點。從感興趣的問題和問題域入手吧,在進入大學之前把閱讀和思考哲學作為一個健康的愛好看待。不時整理和反思自己的思考成果。
不要貪大求全,不用按照某種既定的哲學經典閱讀順序安排自己的閱讀,不要過分關注自己的「哲學水平」、「思維能力」。
最後,講得稍微煽情點吧,就大多數人的資質而言,決定他們能否在哲學領域真正有所收穫的不是思維的敏銳程度,而是他們是否願意讓思考久久地在哲學園地里徘徊。看題主的狀況,要考慮留學,去看看留學版吧。另外,比起對哲學的興趣,是否有學外語的興趣恐怕更重要。
小朋友,我不是哲學學術共同體中的一員,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沒有任何的權威性,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建議通過http://365ark.com 訂閱 哲學與學術 類似的感興趣主題,追蹤相關的深度內容,回答如下:
恕我直言,哲學在現代學術界的地位已經被非常嚴重的壓縮了。
因為 「那麼哲學可以引出哪些客觀知識?答案仍然懸而未決。一個普遍的說法 -- 甚至在哲學圈內 --哲學沒有引出任何學科。眾多哲學家開始受到現代偏見輿論的影響,他們都開始相信只有科學才有解決哲學謎團的可能,因為事實、生活、思想、意圖、爭議越是客觀存在,就越美妙。」——JULIAN FRIEDLAND而且在中國受意識形態的影響,國內甚至不能說有一個正常的人文學術環境,就我的愚見,如果你致力於哲學事業的研究,首先外語一定要學好,要非常的好,非常非常的好。答主 你看過的書我初一就接觸了 你想的問題在我初中已經有大學水平的Paper了 這一句我想表達的是:千萬不要對你的成就或者現在與他人不同的想法感覺superior
nothing will stop you from what u want to do except yourself 讀書,任何學科,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這才是你應該考慮的,而不是用自己所謂「能力」定義自己。利益相關:美本Top3 LAC Philosophy Major
1和3不說了。
說點自己的經驗,適不適合更取決於自身性格和習慣。目前在美帝本科讀哲,哲學專業課程的平均分有A左右,但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多「適合」讀哲學。恩,具體原因是我大學幾年了還沒怎麼正經「看完」過任何一門哲學類的書籍,基本上都是指哪打哪,老師要說什麼我就看什麼——甚至有時候老師說的我都不看。我想我唯一積極的地方就是每次教授有空我一定得逮住人家嘮個一兩小時,恩,幸好他們都是好人。課上有時候聽同學問問題,我經常心裡想「這種問題也要問?」但我知道以後要是說有哪個人會更可能繼續他的學術生涯,那個人肯定是他不是我。我雖然也那麼的愛著哲學,但我同時愛著遊戲和午覺組成的散漫混日子的生活。如果這裡你是問適不適合做學問的話,我想初三能有這個熱情不錯了,但也得看這到底這是不是一時的,就和我初三一樣,那時我讀的東西比現在還多(雖然到頭來一看,其實當時的理解差不多都是錯的)。做學問真的真的真的很考研你對這門學科的熱愛,或者,對這門學科涉及的問題的熱愛。題主的抱負很遠大,洞察力也很敏銳,如果題主問的是適不適合學習的話,我想應該是很適合的,如果光是學習的話,當然我有這種想法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大學是三流大學課程都比較簡單。最後,如果說某人對哲學的愛的可能是作為一種天賦的,那麼哲學對這種天賦的要求是極高的。希望你以我為前車之鑒,對這個學科一直抱持著愛下去,這真的太重要了。對了,你現在是高一吧,記得找個女朋友。不直接回答樓主的問題,給提點建議。
喜歡哲學的話,可以考慮搞技術,寫代碼,就算不能成為頂尖碼農,也要比一般的人出色。我中學的時候也對哲學和外語特別感興趣,不過後來學的是計算機,發現哲學功底會讓人思維開闊和清晰很多,這對寫代碼挺有好處的。給一點建議,可做參考。
由於是哲學系出身,對於所有學習哲學的新人給的第一條建議就是:慎重。
第一,哲學系這個門類太大,經濟哲學、政治哲學、邏輯學、宗教哲學等等,全部加起來有十多個大項,有人也是哲學系出身,但覺得並沒有多大差距,那是因為你們沒考慮到就業情況,大學學習專業的選擇與就業問題這是不得不說的事,別迴避。第二,哲學、醫學、法律,作為比較難考的幾個專業,高考的分數要求起步就比別的專業高。第三,很多學校都有開設哲學系,但在國內比較權威的幾個學校是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聽這幾個學校名字就知道了吧。寫在最後,不是想打擊你積極性,只是希望你慎重考慮所選的專業及院校。如果肯努力,選擇人大吧,人大有9個碩士及博士點,在圈內也算名校。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