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Console:人類的宗教與神話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這一章我曾經很沒有把握去寫,因為我深深知道宗教與人類的無意識緊密相連,如果把它當作一種學科,沒有一種學科像宗教那樣如此尊重直覺和感受的位置,從某種程度上說,宗教是與科學背道而馳的東西,當聽到虛構的和想像的內容時,許多信仰科學的人感到一股不適。不錯,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因為宗教操控人群發動戰爭和戰鬥,等等別的惡性事件。由於人有信仰和被調動,被煽動的本能,宗教的力量有時讓我們感到害怕。其實,這種態度的正確性值得推敲。探討人類的宗教,就從一種新態度來介入吧,當然本章不可能涵蓋太多內容,只能寫到多少算多少,在龐大和深刻的人類無意識世界面前,任何研究者的觀察和思考都顯得十分渺小了。
宗教的內容是人類無意識的寶庫,宗教里所包含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故事和一些規則,這些故事承載的是宗教所包含的原型,這些規則承載的是宗教的價值觀,抑或宗教領導人的價值觀和信念。宗教知識相對比科學知識有個十分大的特點,它要求感性的相信而不要進行過多的理性思考,理性的思考,包括邏輯性的考證以及用科學觀念來驗證和解釋。對宗教進行「理性的思考」時,教徒必然產生矛盾和懷疑,進而破壞信仰和忠誠度。從內容的綱領上來說,宗教給一切人類難以解答但又必須面對的問題給出了答案,比如人死了以後會怎麼樣,壞人死了是否會有壞的報應。這些東西都是在我們視野之外,我們無法解釋的。同時,這些答案對於我們來說又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指向了人的價值和人的意義的解釋。
這些故事同樣也是神話的內容,全世界的孩子小時候的讀物都是神話故事,如果神話故事沒有價值,為什麼要作為兒童讀物呢?回答是,家長也希望兒童讀《論語》或者是《國富論》,但是哪怕孩子識字,估計也不大樂意讀這些書。孩子天然的興趣趨向,恰好解釋了神話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神話故事作為原型深深地藏在所有人類的心底,閱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老友重逢的既視感。事實證明,人類一方面喜歡新東西,另一方面,人類彷彿接受不了任何完全「新」的東西,分析當代的影視作品,把他們全部整理成梗概,去掉人物的名字和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我們驚訝地發現它們具有相同的思路和情節,發展過程。
神話的創造完全是先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構思,這種構思和想像有別於其他的白日夢,當我們的祖先把眼光提高到神,高於人的角度的時候,許多視角發生了變化,像莊周夢蝶的原理一樣,沒有人可以判斷到底是先民發明了神話,還是神話本來就存在,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人的潛意識裡。直到今天神話故事依然在我們的無意識世界扮演重要角色,人的夢中出現的許多意味深長的形象,比如穿黑衣的人,小鎮的中心,祭獻和犧牲的儀式,無不代表了無意識活躍的活動和思考。當前主流思想相信,夢在精神病治療上是有臨床價值的,許多根據解析夢來治療的治療師都發現,缺乏神話知識的人,閱讀神話故事後,夢境變得更加清晰,更加容易被理解。也有更多機會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引用的痕迹。
宗教的起源來自於對於未知的思考和崇拜。人類歷史上總會出現很多巫師和巫婆,這些神職人員的地位有時候比國王還要高,一開始,崇拜或者宗教是儼然跟政治制度一體的,這就說明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統治人類思想的天然方法。通過種種儀式和故事,鞏固統治者權威,暗示人民不要犯上作亂。這是第一層,其次它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價值觀和原則。社會契約論相信社會的福祉必然是基於一套大家都奉行的社會規範和原則。而宗教在早期擔任了這一作用。宗教對於人的統帥能力是可怕的,在歷史發展中阿拉伯帝國時期我們能夠很明顯地看到政教合一和政教分離大帝國之間的不同之處。
在遠古社會,社會形式和結構較為簡單,人們忙於勞作,採集,狩獵。而且群居非常普遍,個人隱私的概念幾乎沒有形成,反思的時間並不多。然而在當今社會,人的生活更加私密,一部分人不再像原始人那麼忙碌,對於自身價值的思考和懷疑越來越普遍。對於宗教的需求其實是更加大的。但是科學把宗教推向迷信的領域,這也是無法避免的趨勢。現代人的思考方式通常過度重視真實與否,而不是效果如何。量子物理學的測不準原理把真實這一概念也推向了虛無。在《人類的符號與象徵》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電閃雷鳴不再是神的報復,森林不再是神仙和神獸的居住地,溪水裡不再有精靈…」。這其實就是現代人所面臨的一大精神危機。我們否定了無意識認知世界的形式,而用分子原子這些更加近似正確和理性,無情的理論,嘗試說服自己。
其實不如這樣理解,無意識認知世界的方式需要擬人化。所以才會把各種山川河流進行擬人,思考他們的處境和思想。這也未嘗不是人類創造力的一部分。如果有人在作文裡面寫到「魚兒在水裡遊動就像遊玩的孩子們一樣」, 就會被貶低為迷信,那就十分可笑了。而且,關於人類所使用的比喻,為什麼我們始終把太陽比喻為父親,把月亮比喻為母親呢?這些外在事物在我們內心的投影,彷彿很早就有了確切的定義。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對於父母和母親兩個詞的發音,卻是十分相似的。科學無法在這上面給出答案,如果非要讓科學給出答案,或許會得出「由於父親母親本身的角色性質以及大腦的結構關係,讓人類總是不謀而合地使用相似的發音」,而這樣的結論不久恰好證實了,原型,象徵是我們人類本能對於物質的性質產生的反應嗎?
宗教在當代對於我們來說的地位既尷尬又矛盾。表面上來看,宗教方面的工作和思考對於國家和人民來說至少有三種作用,第一,對於各種問題提出感性的相信,用信仰來抵消不安全感,這對於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有緩解內心價值危機的作用;第二,它提出了基本的行事原則和價值觀,有助於社會的穩定,防止惡性事件出現;第三,宗教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煽動能力,用來播撒一些正面能量,填補社會大眾內心空虛很有好處。
在科學的發展中,宗教和神話的地位變得十分微妙。一陰一陽為道,人類需要物質生活,也很需要精神生活來平衡,從許多現代人的夢中我們發現了許多掙扎和反思。如何面對宗教和神話,這些精神產物,會直接關係到人類未來的精神狀況和生存模式。
推薦閱讀:
※有哪些經濟學理論直接應用在了心理學領域中?
※心理諮詢師如何保證自身安全?
※人類的大腦有哪些天生的設計缺陷?
※童話創造之初的目的是什麼?是面對最深處的恐懼嗎?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