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道

前兩天在微信群里和人聊天, 一言不合就說起來吃。 於是我開始顯擺家裡有各種飲食的書,表示自己略懂。聊完隨手撿起小山裕久的日本料理神髓翻了翻。一翻就沒放下手,基本從頭到尾又讀了一遍。好書要重讀是真的, 人生閱歷不同,心境不同, 同樣一本書,能看出非常不同的味道。當年看這本書,看到了日本師傅做料理如何細緻,怎麼炫技。如今再讀才明白原來人家早已上升到道的境界。

論起餐飲。口水話題最著名的一個就是中西方餐飲那家高? 因為中國人一直覺得自己的美食之國,中餐高到不知那裡去了, 一出國就想念家的味道。 以至於很多學子回國都是因為胃。然而在放在全球視野下,卻不是如此, 賣輪胎的米其林搞的餐館排行榜才剛剛進入中國, 在上海挑出來的也是西餐,日料為主。 世界各地的高級餐館,都是法餐,日料。 很多最貴的其實是日料館子。基本沒見過中餐。錢是沒有偏見的, 因此光從錢的角度看, 中餐確實沒有抓住世界人民的胃。 為什麼?

小山裕久這邊講日料的書前半部分分階段說了十幾個日料的要點,後半部分主要是幾個大廚的談話記錄。 書開頭有兩篇別人寫的序。其中一篇談到日料與法餐的差別,著重突出了小山先生的看法:說日料有如書法,粗看起來不複雜, 只是簡單的幾筆幾劃,然而真正動手,從第一筆開始就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有半點差錯。 同時,每一筆都要技到神到。既要講精準,又要講神韻。必須經過多年苦練基本功,才能掌握基本寫字的技巧,再加上多年的實踐,悟出道理,才有自己的書法/料理風格。而法餐彷彿油畫, 各種色彩顏料,塗塗抹抹,有點小錯沒關係, 可以抹上一筆把出錯的蓋住,最後整體效果不差就行。

這個比喻真是精到, 那反推中餐是什麼。 當然是中國畫。等等, 你是說中國山水嗎?中國有八大菜系, 當然不只是文人山水畫。那種追求淡雅意境的做法類似淮揚菜。還有更多不同的畫派,比如粵菜如工筆花鳥,魯菜有似楊柳青年畫等等。中國菜五花八門,多彩多樣,口味雜,風格多變。然而並不追求極致,略有追求的淮揚菜也是淺嘗即止。出國了別人不是太待見你也是應有之意。有人不服, 說中餐館開遍全球,老外一見中華料理就不要命。 我說那個叫做俗,世上畢竟俗人多,迎合大眾口味,紅塵之氣當然也可以。 麻辣燙吃調料紅遍大年南北。並不是有多高,遊戲紅塵,切莫墜入其中無法自拔。

回頭再說書, 書中提到日料因為簡單,所以要追求極致, 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這種追求,從選料開始,強調經驗積累,掌握原料的各自特點。之後從菜單的準備,高湯,刀工,蒸,炸,燉,煮,米飯等各個環節,娓娓道來。即講操作,更多的是講背後的道理。 比如高湯,只有幾種最基本的材料:小山師傅卻說 「每一天熬煮的高湯都是不一樣的,。。。,柴魚是很特別的食材,每一條魚都有不一樣的滋味,即使是同一條魚,部位不同,也有不同的影響,甚至是給魚刨片的方式,刨片之後放置等待的時間,搭配的昆布品質和部位,柴魚片放入熱水的瞬間,。。。,聽上去很簡單,這可是我花了5年時間才找到的現在的方法」。 「還有生魚片,沒有因為是生的就叫生魚片,這麼簡單的事情。重點在於:想盡辦法留住素材本身的美味和水分,切的時候要了解食材,講究方法, 將刀刃對魚肉本身的壓力降低,不用刻意施加壓力就可以輕鬆的將肉切斷」。 是不是讓人想起來了莊子,庖丁解牛? 人家不光是嘴上說說, 真的是這樣練習的。

小山在書的開篇自己作序,原文並不長,寫的十分精彩,因此我全文抄錄如下,作為這篇小文的結尾:

所謂做料理,對我來說像是走進偌大的森林,進入森林後為了找尋出口前進,一路上也許會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偶爾結伴同行,時而有大石擋住去路,時而迷失方向。而我們則是在料理的房間里前進。 森林和料理的房間還是有差異的,雖然兩者都會有人引導到出口附近,但是料理的門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雙手推開。如果想以做料理為目標的話,其實取決於任何相關的事物究竟能不能很明確的用自己的意思表現。或者是如何可以很精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種標準,從古至今沒有任何的改變

簡單說,料理的三大定律就是: 仔細看,注意聽,審慎思考。

第一章「料理的思考模式」中,透過許多先進的經驗積累,以他們的所見所聞,思考心得為基礎,再加上具體的參考實例進行說明。第二章「名師的金玉良言」,則是我本身與一些知名的料理達人,名師的對談。如果這些經驗的分享能夠對現在投身料理界的後進們有所幫助的話,將是我最大的榮幸。

能夠在物資富饒的德島,將受過鳴門海峽激流旋窩千錘百鍊的鯛魚做成料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今後得更加努力才行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小山裕久

推薦閱讀:

誰是中國第一個吃巧克力的人
美國有哪當地人覺得是美味,亞洲人卻覺得是黑暗料理的食物/菜肴?

TAG:美食 |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