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為鑒,知識付費產品還可以怎麼做?

如果問2016年上半年那個項目是互聯網的現象級產品,由果殼出品的「分答」可能當之無愧。在上線僅僅 42 天之後就創造了融資上億、50 萬問答、19 萬次付費的數據。

分答迅速爆紅,點燃起互聯網圈內對知識付費時代到來的期望,一大波跟風者正在前來的路上。然而僅僅2個多月後分答就流星般墜落,突然停機!這給那些躍躍欲試做知識付費的跟風創業者們當頭一棒!

也許分答是因為「問了不該問的問題」或者「回答了不該回答的問題」而被叫停,但是從其發展過程來看,有火箭上升後迅速跌落的趨勢不可避免。如下圖分答百度指數趨勢,即使不遇到停機,持續下滑也是註定趨勢。實際上分答覆活後,其低迷的狀態也證明這個下滑趨勢。

另一個佐證的數據,是大數據研究團隊超對稱提供了一份分答檢測報告:下圖呈現的是分答5月12日至8月3日,其回答問題的數量(紅色)、問問題人數(藍色)、回答問題人數(綠色)趨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5月份開始,經歷一個爆發期,達到一個高峰,開始大幅回落,從7月份開始,總體平穩,但依然呈緩慢下降趨勢。

另一張圖呈現的是分答6月1日至8月3日的數據,顯示其收入(藍色)、新增用戶數(紅色)、偷聽次數(綠色)趨勢。從圖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收入、新增用戶數還是偷聽次數均一路下滑。

種種數據,都指向一個事實,分答正在爆紅之後迅速衰敗,這是一個繼「臉萌」、「足跡」之後又一個曇花一現的產品。但是與後兩者不同的是,分答的曇花一現,給知識付費產品的前景帶來一片陰影。

那麼分答有什麼優點,又出什麼問題,可以給知識付費產品什麼前車之鑒?

一、分答產品創造出的優點:

1、打通了知識付費的閉環

分答中一共有三個角色,分別是提問者,回答者以及偷聽者。提問者通過付費提出問題,回答者收費解決問題,偷聽者花費一元進行偷聽。分答獨創性在於「偷聽」功能,一旦被偷聽,該問題的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偷聽費。分答開創了一個三向閉環的優秀商業模式。

2、基於語音的人格化產品

不同於冷冰冰、標準化的文字圖片問答模式,語音是人格化。同一個字,比如一個「啊」,當用語言來說,不同語氣都能表達出更多意思,這個回答能讓用戶體驗到類似一對一的單向交流。語音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某些方面類似直播產品的效果。提問的人不僅知道問的人是誰,還能得到最直接的人格化服務——「XX親自為你解答」。

3、快速響應的互動性

基於微信這個最常用工具,分答可以做到快速響應,問了之後答主能夠收到提示,回答了之後題主能夠收到提示。這種快速的回饋機制,讓急需解決問題的用戶能夠快速得到答案。

這一點是傳統百度知道、知乎等被動被搜索產品無法比擬——這兩個產品更像字典的使用方法,你來查,查不到來問,但是精準性你沒有預期,問的人什麼時候能看到問題,什麼時候能回答你,你也不知道。

二、那麼分答的問題又有哪些呢?

1、追求爆款的去知識化

分答的定位是知識付費共享平台,運營中卻是去知識化的。實際看來,它更貼近於觀點付費平台。由於大V明星的觀點明顯具有話題性,能吸引更多用戶,分答一開始就使用大V明星追求爆款。

觀點因人而異不等於知識,過度追求話題性,導致分答實質上由知識問答變成身份問答 。用戶並不在意回答內容本身,而在乎這個人身份。這導致了分答的主題由「問題」變成一個個「大V明星答主」。知識被弱化,而身份被強化。

知識創造理論之父,知識管理的拓荒者Nonaka認為知識是這樣產生的:

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後,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後,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

分答上很多人靠著名氣在回答著他們根本不專業的問題:

作為一個讀過很多書的編劇,史航也頗為苦惱這一類問題——網友喜歡問他「潛規則」、對女演員的看法等。但關於作家的問題很少,「其實我對很多作家都有閱讀心得,都有看法。」

他們其實只需要對一種訊息表明觀點,而往往不是知識。所以這些大V明星的回答,僅僅停留在資訊(information)層級,還沒有能成為知識(knowledge),這些回答不滿足知識的三個特徵: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2、社群圈層固化,無成長性生態

分答階層分化固定而明顯:頂層是大V和明星,他們吸引了90%以上流量和收費,狂歡地收割了知識付費的第一桶金。中層是普通答主,表面上分答對於普通答主是開放上升通道,但因為流量集中到頂層,他們門庭冷淡無人問津。而下層的大多數普通網友只有付費提問和付費偷聽的份。

分答並沒有提供一種成長性的的生態,階層是固定。於是中層普通答主無人問津而離開,下層普通用戶也沒有社群的認同,用完即離開;隨著中下層離開,頂層大V也隨著用戶離開而接著離開,這種不斷自我疊加的惡性循環加速了分答的沒落,分答還沒有來得及成為一個生態化的社群,就隨著流量的消失急劇奔潰了。反觀知乎,一直不斷有大V離開,但是社群並沒有崩潰,社群交互和成長是維持產品健康度一個重要制度。

3、非標準化知識產品的可靠性並沒解決

知識經驗是最非標的產品。在這個模式下,賣方和買方雙方都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對話的質量、對話的結果都是很難衡量的,答案的可靠性不高。

當你去醫院問醫生的時候,醫生根本不會根據你的口頭問題,就診療疾病,而是要用醫院的檢查技術、醫生的經驗、醫學的標準。這樣的答案才能經得起被證實的(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

但在使用分答的時候,回答往往是答主單方面盲目提供的,可佐證的依據不足,是否錯誤並不可知。

如果只是明星大V的觀點類問題,這並無不可,因為這樣的錯誤不能帶來什麼災難性後果,分答負責人姬十三認為粉絲和知識並不矛盾。「有粉絲你才有注意力,你說出的話才能更好地產生價值,這應該是每個知識人都應該嚮往的結果。」,「知識經濟+粉絲經濟」才是分答想要做的事情。

然而如果知識問答要去解決實際問題,粉絲經濟就然並卵了,答案並不因為你是大V就可以在現實中正確發揮作用。分答的回答可靠性問題一直沒能解決。

4、價格的難題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在分答上做了一個有趣的社會學實驗,每天將提問價格隨機設定為100元以內的一個數字,分析提問次數與價格的關係。

結果非常有趣:大部分提問都是在20元以下的價格,而且主要集中在10元左右。在這個價格區間,提問的次數和價格沒有明顯的關聯,除了1元驚爆價。

張雙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價格在10元左右,提問者想問就問了,基本上不會考慮幾元錢的區別。到了20元以上,提問者就比較慎重了。除了早期標杆性大V明顯的幾千元的超高價,正常的分答價格並不高,這是人人都能負擔得起的價格——因為負擔得起,答案就算令人失望也不會有啥不滿。就像淘寶上的蘋果解鎖騙局,通常價格在20以下,就算上當,顧客只能作罷。

低價這是一個雙刃劍,一方面這讓更多人願意參加,在知識付費的早期,破冰意義重大;另一方面,這讓答案的可靠性可信度大大降低。

原本用付費的方式,就是對高質量內容的有效篩選機制,因為對回答問題的人來說,我通過回答問題能夠賺到錢,我就不需要通過其他的廣告什麼的干擾我的內容質量。但是低價,使得答主顯然不認真對待這些問題,很多答主將答題本身作為一種樂趣,更為隨性,如王思聰、史航。史航說「我不會為這個事兒費特別多的心血。」

對提問和偷聽者來說,同類問題那個答案更可靠,在一堆相同價格的答主面前,無從選擇也無從相信,他們往往全都各花1塊錢偷聽一遍,然後繼續陷入茫然。

價格對答案的篩選區分的失去意義——正如網路知識都免費供應時,優劣良莠的差別就消失了。不像高價物品或者服務(如醫院的普通挂號和專家號),價格證明了其價值。價格付費篩選出高質量回答是最簡單直白的方式,這其實是分答付費問題成立的一個基礎——收費得到最可靠的答案不用再甄別,不該像免費的知識,需要你付出了大量的時間甄選。

另一方面,按照天朝的國情,分答的偷聽模式,會吸引一批網路騙子,自問自答,然後坐等用戶上鉤分成。騙子們深諳用戶的心理,知道什麼樣的問題能吸引他們來看答案,而答案的正確與否他們根本就不會關心,能掙錢就夠了。 一旦這種垃圾問題泛濫起來,分答立刻失去付費知識的意義,付費還要被坑,驅逐用戶離開。

5、審查風險

8月10日分答停擺,直到國慶前才恢復正常,業內人士分析稱,極有可能是分答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問了不該問的問題」或「回答了不該回答的問題」,這種內容違規的理由或許還不是通常所見的涉黃那麼簡單。普通的涉黃不會導致整個平台遭遇長時間的、全面的、嚴格的審核。

這也給知識付費產品提出了一個重要生存前提:你的內容是否能經得過審查?國內最早的微博是飯否、嘰歪等,都因為審查問題而停擺。新浪微博解決了審核問題才後來居上。視頻類節目,國內直播平台都有專門的審查人員監管直播間違規行為,最新的要求視頻的彈幕都需進行審查監管。

分答作為一個知識銷售平台,所有人可以問所有人,這可能就是停擺的根源。

早在2010年,青年作家韓寒主辦了一本雜誌名為《獨唱團》,在這本雜誌中有一個欄目就叫「所有人問所有人」,該欄目的定位就是:無論你是誰,來自哪兒,做著什麼,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問,提問任何問題。所謂雜誌代問的產品形態如果在互聯網催化下就和現在的分答幾乎如出一轍。後來《獨唱團》僅出版一期既成「絕唱」,外界紛傳概因內容審查之故,這其中「所有人問所有人」這個欄目是否也被圈紅?我們不得而知。

分答是音頻內容,相較於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其審核難度和成本會更高。如果要審核內容現階段只能是人工,這會是巨大的成本。平台如果沒有專門的內容審核人員,一旦出現敏感信息,輕則被相關部門責令整改,重則像飯否被關停505天。

三、知識付費產品未來在哪裡?

企鵝智庫做了一份關於知識付費的研究報告:「知識付費經濟報告:多少中國網民願意花錢買經驗?」,報告中指出:

  • 超過五成網民有過不同形式的為知識付費的行為,滲透率最高的是訂閱付費諮詢和付費下載資料(50.3%)。

  • 「功利性」知識的付費意願遠高於「非功利」知識。

  • 由權威機構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個性化「乾貨」相對最能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 對於已經有過知識付費體驗的消費者,有38%表示滿意,還會嘗試。

  • 近八成人經常或者有時會有對於想獲取的知識/資源無從入手的情況。資源獲取能力與收入、學歷和城市級別等因素有關。

我們也認為知識付費是一個確切的趨勢,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分答這樣追求爆款,回歸知識付費的初心:以金錢縮短追求知識的時間,換回準確可靠的答案。

未來這三種知識付費會得到發展:

1、針對專門門類的垂直化知識付費,尤其是「功利」類的考試、教育等門類,會更受歡迎。

2、知識權威和知識精英的背書的生態圈層,比如「得到」。

3、知識範圍具體,已經存在現實的生態圈子的社群,變成網路化付費產品。如學生中的筆記黨,考研群。

最後,切記知識付費產品的安全邊際,一定要在安全區創業,千萬別像姬十三那麼遲鈍。

推薦閱讀:

一遇到厲害人物,你就喜歡「封神」么
豆瓣境外上市的前景如何?其《年中業務調整》的內部信中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分答,註定是一場匆忙收場的鬧劇?
按不下暫停鍵的知乎,和知識變現的前塵後路

TAG:知识变现 | 付费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