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才/財不修道。 無才/財不養道 請問該如何理解?


無財不養道,法侶財地,皆有內外之分。不以外財而修道,不以清名而行法。

內積法財方能養道,修道人一旦踏上此路,一切財情用度,師資修行,功行進度皆由法財而生。外人所說之財,不過是支持修行所需之物。這不是你求來的,而是你一心修行,自然需要,必有所資。明初王靈官傳下一句話:「君若有三分修持,某必七分護持。」其義甚明。若明了心志,真實信仰,下心修行,人心頓安,無人心惟危之嬰,有道心惟微之寧,祖師感其心,自有庇佑指點,神將感其志,護持左右不絕。出家為此,苦行為此,立信安心亦為此。七真所倡皆本於此義。自稱玄裔者不可不知。

法財幾於德行,重積德無不克。求財則志紛,志紛則德散,用志不專則不誠,至誠無息,不知而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也。此為真法財。無此財,即便富有天下,位高權重,名動海內,舌燦蓮花,仍是無根之木。算不得修道。外求名利以謀長生者,不知培根而拔苗,焉能開花結果。修道者不可不知內外本末之別。

外財夠用即可,何為夠用?用必以簡,簡者儉也,天道運而不積,惟儉能養。為道者自知。多藏厚積那是人心不安,貪心作祟,不管如何自我安慰,自說自話。也無用處。自古道士皆稱貧道,並非僅是謙稱。貴以賤為基,道士以不積為稱,從天之道也。今世那些羨慕旁門金碧輝煌香車豪宅,世人景仰,萬眾尊崇而宣稱要成為富道名道者,自古不絕,隨他們去。個人追求,不關我等是非,但倘若動心以此誘人入道者,以名壞實,敗壞教法,自有罪衍,三官問罪,不可不慎。

修行途中根據身體需要,居處,衣著,飲食等等都有變化,自然而然,並無強求。能如此者,方謂知之修練。外人之論,風過而不留,不足動道人心也。

--------------還有兩天------------

此文是針對立志求真成道者所寫。絕大部分朋友實際上並沒有開始真正的修行之旅,所以也不需要在乎上文中所講。一個人最大的德行,就是叫自己對這個世界有用,那麼善待自己,家人,努力工作,好好生活,這本身就是積累德行。最起碼不愧於天地,這樣久而久之,積小成大,慢慢來。專心於一事,自然成於此事。


謝邀。

道士有各種各樣的生活、修行方式。現在很多人看到白白胖胖的道士、和尚,首先在心裡就把人否定了一半,認為一定是在廟裡好吃懶做大魚大肉才長成這樣,出家人不是很清苦的么?要是再被看到拿個蘋果手機,那完蛋了,他們一定會做出一副三觀崩塌的表情,然後偷拍,傳到網上,配上幾句諷刺言語。在這些人的眼中,那些蓬頭垢面,風餐露宿,受凍挨餓,十步一叩頭的才是真修行人。

道士也要生活。積功累行、磨練意志是需要的,但「仙道貴生」作為道教的基本教義,更注重珍惜,保養生命,而不是自我折磨。修行的方式也應與當今時代相適應。

功課經中有一句:道力資扶,法葯相助。法葯從何而來,必然要一定程度的資於錢財,修行不可能完全不假外物。「法財侶地」作為修行的四大要素,也強調了財物的重要性。所以財只是修道、助道、證道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重陽祖師說:「有錢須得使,不使太憨痴。莫待荒郊里,臨風咬齒兒。」


前面幾個答案都很好,已經把該說的都說了,我就補充幾點。

第一,道士應不應該有良好的物質生活?

當然應該。修道也好,信道也好,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但沒有說選擇求道就是選擇困苦、貧窮。有的道士選擇清修、苦修,不染紅塵,這是他自己選擇的修行方式,沒有問題,但是不修苦行不等於精神墮落。道士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的生活,享受這樣的生活。非把自己搞得慘兮兮,憑什麼?這個世界發展變化這麼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進步,道教也肯定要變化發展,適應現代生活。胡錦濤總書記曾經說過,要讓全體民眾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道士也是民眾,憑什麼不能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第二,總認為道士不應該有良好的物質生活,是一種什麼心態?

下意識將宗教等同於腐朽落後的意識形態,下意識將宗教信徒與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對立起來。這是標標準準的文革意識。這種觀念才是落後的、過時的、不與時俱進的。抱著這樣的觀念,不承認自己的偏見,反而對正常享受生活的道士嗤之以鼻,這種自大的心態才是最可笑的。

第三,是不是所有有錢的道士都不應該受到批評?

當然不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教講究法侶地財,更講究行善積德,做正人,行正事。據我觀察和了解,現在確有不少打著道教旗號,行斂財之事的人,其中有騙子,也有墮落的道士。這種人應該得到懲罰,受到譴責,但並不是因為他們有錢,而是因為這錢來路不正。因此,面對有錢的道士,還請諸位仔細區分,不要冤枉了無辜之人。


前幾天忙,也給朋友們回答過類似問題,我這裡回答下吧:

道教修行有個說法,叫做法、財、侶、地,意思是修行,要有相關的傳承或者方式,要有維持修行所需要的資金,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要有合適的空間和時間。


無財不養道就是從這句話中衍生出來的,修行也是要吃飯睡覺打豆豆的,不是說只要你修行,就可以天上掉下來金銀珠寶,天上掉下來餡餅砸在你頭上,讓你不吃不喝不勞動就逍遙自在了。


這個提問我覺得有個誤區,有錢人的說法,修行不是按照有錢沒有錢衡量的,無財不養道是看你的恆心你的發願,如果說你要在廟裡清修,每日青燈蒲團,誦經打坐,一個月幾百塊錢就夠了,不用手機不用電腦沒有其他要求,只是參悟自己的心,我想很多廟宇都能提供這個條件。


關鍵是有的人想要修行,想要好的條件,想要逍遙自在,想要得到更多,那麼,就需要更多的錢財,這個錢財不是別人白給你的,是因為自己的慾望而產生的;在這裡慾望不是貶義詞,而是中性詞,你要是有拯救全世界人民的慾望,那麼你就要有相應的財力和勢力。


很多人修道,出家就應該逍遙自在,別人就應該敬畏我,因為我是修行人,因為我是出家人;要反問一句,憑什麼呢,哪怕供養你,也要我樂意啊,無財不養道,但是也不養邪道和廢道啊。


因為個人的修行方式和慾望不同,需要的資金就不同,就需要不同方式的努力,現在包括我們在做的事情,也需要資金,因為我們還有讓更多人認識道教認識傳統文化的慾望,還有讓道教不泯滅的慾望,不在於錢多錢少,而在於錢如何去用,如何去花。


如何對待金錢,是將金錢作為一個目標還是一個手段,這個世界上比我們有錢的人有錢的道士多的很,但是錢用到哪裡去,才是一個問題,如何養道才是一個問題,不僅僅是個人修行,也是整體修行的問題,印個經書沒錢不行,造個神像沒錢不行,哪怕我跟你們交流,沒錢交網費也是白搭。


無財不養道,不要僅僅看到財這個字,要看到道這個字,錢財多少,都有修行方式,當然,經歷更多了會讓自己更明確,我覺得最應該思考的是所養的道,無論他人或者自己,你要養的道究竟是不是正確的,先思考道,先思考養的意義,究竟要養什麼樣的道,究竟什麼才是養道。


連吃飯都吃不上了還修行什麼,做人都做不成了還修什麼?


法侶財地,修道是一個也不能少。修道要的是能活的更久更好更明白,苦修那是苦行僧


推薦閱讀:

大雄在中國是不是很火?為什麼到處都是Ta的寶殿?
到香火旺的寺廟當幾年和尚,賺一些錢,然後再還俗回家娶老婆。操作上可行嗎?
假如佛祖和上帝開戰,哪一方會贏或佔上風?
各宗教教職人員(或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佛祖是個大胖子咯?

TAG:人生 | | 道教 | 宗教 | 宗教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