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個毛病真是病,得治!不然會窮一輩子
作者:毛志傑(家庭教育很簡單)
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在自己身上花過多的錢,那叫節約;如果一個孩子不願意為別人投入一點點錢,那叫「小氣」。
對於任何人來說,「小氣」都是病,得治!
很多孩子都有「小氣」的經歷,比如說:不讓別人玩自己的玩具、不願意和他人分享「好吃的」等等, 這些都是小孩子們很正常的行為。之所以說「正常」是因為孩子還小。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還有這樣的習慣,那影響就大了。
「小氣」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首先,不願意「分享」的人,不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自然很難取得成功。人心是交換來的,先是「我為人人」,才可能「人人為我」,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其次,根據事物的內在規律來說,都會有一個「平衡」。「小氣」的反義詞是「慷慨」,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富有階層動輒將巨款捐助給弱勢群體,這種慷慨行為也是遵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原則,希望通過這種「付出」達到一種平衡。「慷慨的付出」反而有助於生活和工作的順利發展,如果一個人過於「小氣」,事業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另外,從心理和生活方面講,「小氣」的人會因斤斤計較而惦記過多,比常人背負了更多的精神和物質包袱。惦記財富、內心不安、感情不穩都會是「小氣」的後遺症,這樣的人生往往會過得很累。
那麼,怎麼治療「小氣」這病呢?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麼個經驗:和一個人接觸時間長相互了解後,就很容易「猜」到這個人的孩子的性格或習慣。俗話說「老子將軍兒好漢」就是這麼一個理兒,父母慷慨,孩子也會大度;父母小氣,孩子大都會吝嗇……
所以說,影響孩子幼年時期成長的關鍵主要有兩個因素:父母和生活環境。要麼是做父母的作出表率,要麼是給孩子換個的環境。總之,引導孩子學會「分享」、樂於助人、參加捐助慈善活動等等「付出」類的活動都是治療「小氣病」的良方。
因為,只有通過耳濡目染的切身感受才能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慷慨」的人。
「『慷慨』使人富有,『小氣』使人貧窮「這個道理,無論是物質或精神方面,同樣適用。
推薦閱讀:
※你父母有哪些優點,讓你覺得這輩子都很難超越?
※如何解釋部分優秀教育工作者無法讓自己的孩子優秀的事實?
※芬蘭父母的教養目標是?20000名芬蘭爸媽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