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觀——火山學家帶你親臨世界火山之王,喀拉喀託大王。。

近日,我團看到一組2012年的火山攝影,其景象令我團回憶起初來地球考察時(數十億年前)的地球景觀,雖然地球已經較當時冷卻很多了,卻仍有不少活躍的火山,其中最著名者如「喀拉喀托」。

此山深深吸引了我團,為此,我們請來了專研此山的火山博士lwr 同學來為我們講講喀拉喀托的故事。

英國攝影師於2012年6月拍到的喀拉喀托火山

火山界有一種「親密關係」——『相依為命』的母子火山島。

打開世界地圖,把目光移向地圖中央的赤道,很容易就會注意到一個東西方向跨度很大的狹長國家: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這個夾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遙望歐亞大陸和大洋洲的"千島之國",其島嶼數量之多,多到竟然只能用「大約」來形容:維基百科上顯示為「大約」17508個島嶼。

正是這個陸地面積為中國的五分之一的「千島之國」,擁有著全世界數量最多的火山,其中,超過130座為活火山(即近10000年來,發生過噴發)。如此數量眾多的火山,與「印尼處在板塊交界處的俯衝區這一地質背景密切相關。單單是印尼一國的火山,就值得寫出好幾篇文章,這裡不再贅述,今後會一一道來。

說本文的主人公「老喀拉喀托」(Krakatau)和「喀拉喀托之子」(Anak Krakatau),正是印尼這一萬多座大小島中,非常不起眼的兩位。它們藏身於印尼首都雅加達以西約150公里的巽他海峽中,坐標南緯6.1° ,東經105.42°,北鄰蘇門答臘島,東望爪哇島。

在這茫茫大西洋中,這「母子「倆的存在感之弱,如果不是因為1883年那次造成超過三萬人遇難的超大規模噴發,誰也不會注意到這裡。

俯瞰喀拉喀托島群。中間面積最小的是喀拉喀托之子,圖片下側馬蹄形的島為老喀拉喀托。

Krakatau的名字來自於爪哇語,也有人寫作「Krakatoa」。據稱,Krakatoa這一寫法來源於1883年噴發後,當時時代周刊的記者想要將這一新聞通過電報傳回國,然而意外拼寫錯誤,寫成了Krakatoa,這一錯誤拼寫卻隨著報道傳開了,一直延續至今,也勉強被世人認可了。

其實早在17世紀,一位荷蘭地理學家隨遊船經過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喀拉喀托島,便根據當地人的敘述,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krakatau」這一爪哇語名字。當時,喀拉喀托家族還只有「老喀拉喀托」一位成員,島上分布著三個火山口,由南向北依次為:Rakata,Danan和Perboewatan,三者沿著北北西-南南東(NNW-SSE)破裂帶的方向分布。「老喀拉喀托」的附近還住著兩個鄰居:小島Verlaten和小島Lang。

1883年劇烈噴發之前的喀拉喀托島

根據爪哇酋長錄(Pustaka Raja)記載,「老喀拉喀托」成形於公元416年的一次大規模噴發,噴發規模和1883年噴發相當。劇烈的噴發使山體塌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破火山口。然而,這次事件的噴發時間仍存在爭議。地質學家們認為,這次大規模噴發影響了全球氣候,根據年輪以及冰芯中的氣候記錄,噴發應該發生在公元535年(Wohletz,2000)。

無論成形於哪一年,」老喀拉喀托「島上的三個火山口,在接下來的1000多年中,輪流發生著一些小型的噴發。雖然該島處於地質活動非常活躍的俯衝區(subduction zone),但「老喀拉喀托」真是本本分分,完全沒給當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任何危害。

從17世紀到1883年之前,這裡異常平靜,甚至無法在任何歷史記載中,找到噴發過的痕迹。而這種平靜,可能正暗示了災難的到來。

1883年5月,老喀拉喀托開始了小規模的噴發活動,隨後噴發越演越烈,直到當年8月,噴發類型發展為「普林尼式」(最劇烈的噴發類型),噴發活動達到頂峰。

這場持續三個月的噴發事件,產生了體積巨大的火山碎屑流、酸性氣體,以及火山灰。漫天的火山灰遮住了陽光,「黑雲圧城」,持續數日,彷彿世界末日一般。噴發產生的氣柱高達幾十公里,直衝雲霄,進入平流層,火山灰隨之升起,被風帶到約840公里以外的新加坡。

同時代的畫家在大約1888年繪出了1883年噴發時的景象

除此之外,噴發時的聲響之大,連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澳大利亞、模里西斯,都有人記載了當時驚天的巨響。噴髮帶來的劇烈震顫,引發了大規模海嘯,海浪撲上陸地,導致距島40公里以外爪哇島(下圖Java)和蘇門答臘島(下圖Sumatra)約36000名村民罹難。由於噴發發生在海中,岩漿與水汽形成了能量巨大的火山碎屑激浪(pyroclastic surge),破壞性比火山碎屑流更大(pyroclastic flow),對南蘇門答臘島的很多地方造成了災害(下圖米色區域)。

1883年噴發的災害示意圖。紅色箭頭代表火山碎屑流的移動距離,藍色箭頭代表海嘯的波及範圍,米色區域為受到碎屑激浪衝擊的區域。

1883年8月,噴髮結束了,災害卻未終止。

噴發時釋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在空氣中形成了氣溶膠,於平流層中「織」出了一塊巨大的屏蔽陽光的「反光板」。據記載,噴發後的第二年,全球氣溫下降1.2攝氏度;直到噴發後的第六年,當地氣溫才逐漸恢復正常。

「老喀拉喀托」宣洩了怒火,也毀滅了自己。

1883年噴發使得老島被岩漿「沖」毀,只剩下南端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老島彷彿失去了「生命力」,從1883年至今,再也沒有發生噴發。

1883年噴發以後,老喀拉喀托島只剩下了原有的三分之一的面積。

一切又恢復了平靜,直到四十四年以後(1927年),在老島以北約4公里處,岩漿再次由洋殼下湧出,炙熱的岩漿在海水中快速冷卻,形成岩石,大量岩石又從海底逐漸堆積,探出水面,而這個「新生兒」被稱為」喀拉喀托之子(Anak Krakatau)「,Anak是印尼語「兒子」的意思。在形成初期,新島曾發生多次水下爆發,又數度被海面淹沒,直到1930年才真正成為一個穩定的島嶼。

2008年地質學家繪製的「喀拉喀托之子」和「老喀拉喀托」。紅色虛線代表公園416年噴發的破火山口的可能範圍。藍色區域代表1883年噴發前破火山口的位置。

自1930年起,年幼的子島開始學習「如何噴發」的技能,大約每1-2年噴發一次。子島的性情溫和,噴發形式多為斯通博利式(Stromboli),噴發產物主要為火山灰,玄武質的熔岩流(lava flow),釋氣作用產生的硫磺,以及一些飛行距離不遠的火山彈。

白色及淺黃色的塊體是硫磺,黑色及深棕色的是噴發形成的玄武岩。

子島噴發形成的火山彈,落在距火山口約700米遠處(頭盔為比例尺)

子島距今最近的兩次噴發,分別發生在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和2014年3月。雖然未曾發生巨大噴發,沒惹過什麼亂子,子島卻在默默地成長。自20世紀50年代起,子島便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續地向上增高。

英國攝影師於2012年6月拍到的喀拉喀托火山

出於對災害的防禦準備,印尼政府及當地的火山觀測機構已經在喀拉喀托島上,安裝了GPS實時監測儀器。一旦GPS記錄異常,而且指示有噴發跡象,政府將會組織那些可能被災難波及的居民避難撤離。

常見的安置在火山周圍的GPS監測站,用於監測火山周圍的地表活動。

所幸,子島至今為止仍然保持著它的好脾氣。正由於它如此溫和,印尼政府便考慮將它發展為旅遊景點,供人們近距離接觸火山這一神秘的自然造物。

1991年,喀拉喀托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自然遺產」。近年來,首都雅加達已有多家旅行社組織「喀拉喀托」旅遊項目。如今去子島上遊玩,仍然可以看到2012年噴發產生的熔岩流,正是這些冷冰冰的黑色岩石,在剛剛噴出地表時,溫度能達到約1000攝氏度。

子島上如龍骨般的巨型熔岩流,向畫面的左下方延伸(形成於2012年噴發)

筆者於2015年10月,在嚮導的帶領下,坐著快艇,去過喀拉喀托島。雖然曾經到過很多火山,死的、活的、正在噴發的都見過了,卻從未在活火山腳下露營過。那次的經歷算是彌補了這一缺失:我們的帳篷就搭在「喀拉喀托之子」的山腳下,搭在由黑色火山灰組成的海灘上。

搭在活火山腳下,海灘上的帳篷

在日暮時分,我們登上了子島的頂峰。後來在月光下一路跑下山,烤著嚮導捕來的新鮮的魚和蝦,喝著冷藏箱里的冰鎮啤酒,幾個朋友談天說地,再在海浪聲中入眠。

在喀拉喀托子島頂峰看月亮

第二天我們搭快艇離開了喀拉喀托。雖然遊客來了又走,母島與子島仍然相互陪伴著,生活在茫茫印度洋中。除了鮮有的噴發,其餘的時間,這兒都十分安靜。這種讓人惴惴不安的平靜,應該就是自然隨手「拋下」,卻令人類感到無比珍貴的饋贈吧。

推薦閱讀:

Describe the 1883 eruption of Krakatau.

Anak Krakatau (Krakatoa) Volcano

Simkin, T., and Fiske, R.S., Krakatau 1883: The volcanic eruption and its effect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Washington, D.C., 464 p

歡迎關注我團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推薦閱讀:

我去年在旅遊景區買了一大塊硫磺,我應該怎麼用或者處理掉?
如何促進火山爆發?
地球形成幾十億年了,為何還沒穩定下來?為何還有地震和火山噴發?
請問這是蛋化石嗎?
大洋之心(1)

TAG:火山 | 印度尼西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