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設計中,總有人說有一個好故事很關鍵,那麼何謂一個好故事呢?

希望能聽到幾個完整的關於汽車的好故事。大品牌是如何依附一個好故事做設計的呢?希望多聽到幾個例子以供學習。


這個講故事的問題我覺得要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設計師自己講給自己或者是設計部門內部交流的故事,另外一個故事是設計部門裡會講的人講給高層或者市場部門的故事,然後市場部門或者PR再講給消費者的故事,大部分人會以為第二個故事是真故事,事實上那個只是童話。

先說說第一個

這些故事對於消費者過於抽象,有些時候你在它的image board里描述的故事中根本無法和設計出結果找到明顯的對應關係,我來給大家舉個栗子~Ps,就算你看懂了也沒用,這些image很有可能是設計完了,為了應付發布後來補充的~

下圖是Volvo Coupe Concept 2013

故事在這張圖的左下區域

看到了么?有什麼呢?Iphone5、法拉利的內飾、鏡頭、樺木貼面膠合板做的斧頭、拉絲不鏽鋼的一個不知道什麼東西的東西、BR的手錶、高光玻璃的電磁爐,上面有菜、鏡頭,強調鍍膜玻璃。

我覺得很多人在做設計的時候並不會套用一些很具體的物象,大多時候是追求的一些感覺,而如果想把感覺視覺化就涉及到一個符號的翻譯能力,如果把設計比作講故事的話,我覺得應該是嚴謹的議論文,你的論點是你想要的感覺,你的符號就是論據,名人名言多不多關係到是否出彩,,文章是否通順就是你設計上有沒有做到harmony~~~~所以說就問題中提到的「好故事」大家可以在上述類比中得到我想表達的意思。首先你要根據這個車型大概的定位(或者你自己想的定位)找出你想設計的性格,運動又優雅啊,強壯又動感啊,動感又有攻擊性啊。。。。等等等等,通常會多做幾種嘗試。然後設計師腦子就開始補洞了,什麼樣的符號特徵是動感呢?有攻擊性呢?輕量化呢?把這些東西視覺化,符號化就是開始做設計了。符號這個東西是視覺化形象的總稱(包括了經常被人掛在嘴上的比例啊,姿態,圖形啊,體量啊。。。等等等等)。

現在回到圖片里,如果是這個設計師自己找的圖,也比較用心的話,大概可以猜到這是什麼想描述什麼的故事----通過車邊金屬斜角產生材質的對比,突出體量的厚度、已駕駛者為中心的跑車運動感,、精密的金屬人造儀器、北歐元素的大殺器、不走精緻傳統設計路線的也不便宜的手錶、鏡面的優雅感又充滿生活氣息、經過特殊處理,透明的玻璃。所有這些故事都是為了這輛車服務的,這是一輛中高端品牌的運動SUV,之前的那些元素我覺得是對這個定位非常好的一個描述選擇。如果翻譯成故事是什麼呢?這是一輛用料考究的,來自真實材質的的內飾設計,而且由繁複精密的加工而成。金屬不是轉印的,飾條不是注塑的,屏幕不是亞克力的,鋼琴黑不是烤漆的。我們是用了真正的鋁和不鏽鋼,真正的木頭,真正的噴漆玻璃,真正的玻璃屏幕。同時我們又是很有野性的,我是一把鋒利的斧頭,一塊方方正正的大錶盤手錶。但我又有如同光學儀器一樣的精密構造------最後我還有點北歐味道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下面再來說說第二個「故事」。

由於把感覺視覺化是一個很虛幻的東西,有時候並沒有太嚴格的邏輯因果關係,大多數時候是根據大家的視覺聯想來得出的結果。大多數時候是「覺得這樣好看,合適」。所以你這樣跟決策層又或者一般消費者解釋你怎麼可以說「我覺得這樣好看」。有些時候出去調研也會被消費者問「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你的靈感是什麼?」我擦。。。。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啊。。。。我只是一個木訥的設計狗啊,我能跟他說「我畫了這麼多,領導選的這個,我怎麼知道為什麼」?這個時候我覺得需要一個故事,並且是可以讓消費者理解的故事,最好是能和他的消費訴求有共鳴的故事,來把「我們用心做了設計」這個情懷傳達給消費者。這個可以讓消費者理解的故事,最好是能和他的消費訴求有共鳴的故事,就是一個好故事。比如買那種有很多歷史的傳奇車型,你就要跟他講品牌精神和設計元素的繼承,例如【youtube奇趣精選】捷豹大片廣告!貝克漢姆領銜主演!震撼上映

想要買偏運動車的人,你就要跟他講豹啊鷹啊這種有速度感的動物之類的或者是具有攻擊性的一些東西。

想要買壕車的,就跟他講龍啊鳳啊,開車會漲幸運,人旺氣旺身體旺啊這種東西。


這個我作為汽車設計師可以說說!

其實不光在汽車設計需要好故事,在任何需要向別人傳達你的想法宣傳你的產品等都需要一個故事。典型的公司上市你需要一個故事,去什麼中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什麼世界最大的社交網路。找別人給你投資你也需要一個故事,講解你的盈利模式什麼的。

說到設計,這個我在大學學工業設計就體會到了。你一個設計方案出來了,需要給老師、同學等別人講解,但是設計講究元素的提煉,解構,在組合。這時候實際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你做的是一個什麼玩意這時候你就需要講解我是根據什麼什麼總結出來的什麼然後變化成什麼。說好聽就是闡述設計思路,難聽就是做的啥玩意都不是,但是又需要別人尤其是外行人認同你的想法,這時候就需要你去推銷你的設計,而這個推銷的過程就是講故事。當然講故事層次也不一樣,從簡單的外形到精神的提煉,這就看你怎麼去說服別人了。不過再說一句,真正的頂尖設計師設計的東西是不需要講故事的,是傳神的,就是外形不像但是有能感覺到是這個東西。

最後說到汽車設計的講故事。汽車是個龐大的產業,汽車公司的組織也是巨大的。在你一個設計師紙上還有設計總監,技術總監,項目經理,公司老闆等等。在做項目時是很多設計師一起做方案相互競爭,在評審設計時不但以上那些人會來參與,甚至什麼後勤的領導都回來。你怎麼樣這些內行,偽內行自己外行理解你,認同你,給你方案投票,你就需要一個故事。舉個例子,假如說設計要求你設計一款運動轎車,要求年輕,動感,有衝擊力。這時候你設計了一個你認為符合設計要求的方案。你就給別人講你看這個大燈,細長,流線型,像不像什麼獅子老虎什麼的,你看看車頭突出一塊像不像什麼。等你給別人心理暗示了,別人也確實覺得你說的就是那麼回事,那你就贏了。這幾年也許你確實總結了什麼,也許只是瞎編。但是設計就是這樣,只要能讓別人認同的就是好設計。而且這不光是你設計師在推銷方案時用的招數,也是廠家在向消費者推銷自己產品時需要的手段。

手機碼字不知道插入圖片是什麼樣。上圖是寶馬的鷹眼大燈,很傳神吧。頂級設計師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大家都會明白來源於哪。日產的小型電動汽車-leaf。英文翻譯過來是樹葉,代表了綠色,環保。這方面日本人更會講故事。

叨叨了那麼多希望大家能理解我說的是什麼,雖然我自己都覺得文字不能正確完整的表達我想說的。


兩年前我提了這個問題,沒想到便成了埋在心裡的一個種子,以致這兩年來經常思索這個問題,最終也變成了我畢業論文《汽車設計的敘事性方法》成文的契機。現在答辯結束,我貼上論文的部分,移除了一些冗長的基礎性闡述,也作為對碩士生涯的一個總結。

引言

敘事性設計源於文學中的敘事學,在文學中是研究「說什麼」、「如何說」的方法。在設計中,敘事性設計通過建築設計影響至工業設計和汽車設計,將一個事物的某方面屬性或特徵映射在另一種事物上。

敘事性設計方法在汽車設計中的運用實際上是汽車與人的心理及生理互相作用的結果,同時也是設計師展示設計精神、內核和態度情感的一種方式。汽車設計包含消費者對於汽車造型的複雜心理認知,由多個因素協同作用,影響著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認知與情感。敘事性設計風格的引入可以幫助設計師利用汽車所處環境與造型本身喚起用戶的相似性情感和記憶,通過研究汽車形態、特徵、機理和特徵傳遞其隱含意圖,賦予汽車造型互動式的內涵表現。

汽車造型敘事的組成

汽車是一個符號傳播的集合與媒體,是集合了設計元素與非語言符號的消費文化。這些符號種類繁多,包含運動符號、科技人文、歷史文化等。而諸如「阿爾法羅密歐」等汽車品牌,其符號意義已經遠大於單純的高科技功能與技術,而上升為了一種消費文化,一種歷史情懷,消費者購買的不僅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對於這個品牌的認同與深層印記,這也是汽車深厚的文化屬性。汽車的文明是一本人類文明歷史與理想的書籍,記載著一段璀璨的人類工業史,講述著動人的故事和地域的歸屬,以及人和人,人和機器乃至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本書由設計語言和品牌共塑。

1.設計語言。同人類的自然語言一樣,設計語言(design language)是閱讀和書寫的載體與媒介,是賦予汽車用以交流情感和信息特定內涵的符號,組成具有上下文關係的內容與意義。汽車造型設計有其獨特的語言文字與行文結構,同時,也擁有段落間的起承轉合,前後呼應。在設計師手裡,汽車的喻義在造型的字裡行間展開,時而引經據典,時而畫龍點睛,不僅名詞介詞形容詞搭配俱全,更有舶來詞的出現豐富語言表達,組成了一篇飽含情感的文章。汽車造型的體量、形面和圖形是汽車敘事中的基本語素,形態、顏色和材質充當形容詞與狀語,這些元素有機地排列組合構成了語句,語句交織穿插變成了段落,勾勒出汽車造型設計所處的客體與本體情境,最終轉換成造型意象與造型實體。

2.品牌。汽車的品牌則是兼具外延性與內涵性的符號,其核心任務是獲得消費者的認同感。品牌將單一的產品串聯起來,形成特定的集體觀念,使之成為堅固的整體,品牌中的象徵與交換互相暗示著更高檔的產品,使消費者產生更複雜的動機。同時,品牌的意義也非一塵不變,品牌是對商品的標識,其符號化表意,是一個名和物的動態轉換過程。正如法國結構主義符號學家格雷馬在其著作《結構語義學》所提到的,任何正項與負項可同時衍生出相應的反向,四者之間相互連接,構成符號方陣,。這個方陣在符號學中稱為格雷馬矩陣,語言學和敘事學中多有應用。

格雷馬矩陣

在汽車的品牌中,品牌的敘事性意義通過格雷馬矩陣展開。任意汽車品牌的表意,均是從汽車車間量產出的裸車(物)開始,而由品牌名稱(名)推向其第一對應面。依據格雷馬矩陣,物與名兩項對應,公式中非物與非名則可對應汽車品牌(具有獨立價值的非物)與豪車品牌(不再只是起指示作用,而是具有自我價值的「非名」)。品牌敘事性的意義的一般性生成包含如下四步:從汽車到品牌名稱的指示化過程;從品牌名稱到汽車品牌的精神化過程;從汽車品牌演進至豪車品牌的象徵化過程;以及從豪車品牌通過「神話化」回至汽車本身。品牌通過媒體和廣告等媒介進行敘事性活動和否定性演變,形成一個進化的完整系統。

品牌敘事性意義

綜上,設計語言和品牌作為汽車敘事的重要載體,是符號化的傳播元素,為消費者講述精妙的汽車故事。同時,消費者對這些符號所構成的故事含義可以有多重解讀,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觀眾對於汽車這個故事的理解和認知是不同的。

汽車造型的敘事性

1.敘事的定義

敘事是文學、符號學等領域的重要的概念,所謂敘事,指的是故事的描述,是一種表達人類思想的手段,既可作為一個事實存在,源自於名詞的「Narration」,又可以是其動作本身,源於「Gnarus」,意為「專家」或者「了解」。綜合來看,敘事既是所描述的內容,也是其講述方式本身,既是一種過程狀態,也是一種結果性的經過修飾的歷史事件。

世界上的敘事作品千萬,不計其數,種類繁多,題材不盡相同。對人類來說,敘事的媒介並不局限於語言文字,任何材料都適宜敘事。敘事的載體可以是精美的畫面、手勢、口頭或書面的音節語言,也可以是空間、顏色或是結構,以及以上所有材質的有機混合體;敘事的題材也甚是廣泛,遍布神話、小說、寓言、史詩、電影、繪畫、雕塑、日用品、汽車、建築等各個方面。而且,這些敘事的形式幾乎是無限的,敘事是與人類社會共存的。所有的人類種族均出現過自己的敘事作品,並且經常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共享。所以,敘事作品超越國度、歷史與文化,是可以被所有人類共同享受的生命體。

當敘事性思維引入至設計時,設計師便成為了敘述者的角色,通過對產品以及設計所處環境的合理組織,建立起滿足消費者情感需求和人文韻味的敘事性設計(Narrative Design)。敘事性設計作為後現代設計的一個流派,受文學領域的敘事學影響,發展於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的流行時尚。敘事性設計所形成的敘事性風格的興起,與後現代文學理論的引用關係密切,但更多得益於材料科學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廣泛運用。敘事風格從大眾的喜好出發,反映了平民大眾的審美趣味與價值觀念逐漸發展成一種高品位的設計風格。運用大眾化的造型語言,使裝飾性的造型風格與時代精神情景渾融,並深蘊理致。「情」指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包括:視覺的饕餮(新穎、豪華、吸引人);回憶的共鳴(懷舊、仿古);品牌故事(如法拉利與飛行員的故事);用戶與參與產品互動發掘和聆聽自己的故事(大眾自造活動)。

格雷夫斯與他設計的迪斯尼水壺

圖片來源:http://michaelgraves.com

大眾自造

敘事性設計的過程可視為對敘述方式與敘事對象的選擇。在汽車造型設計中,汽車的使用者則是敘事的接受者,則敘事性設計又可視為通過汽車這個敘事媒介向汽車使用者傳達敘事的過程。因此,汽車設計師若以各種方式將故事巧妙蘊藏在汽車之中,通過汽車的造型或使用過程建立起汽車使用者行為與感情的聯動關係,則汽車便成為了可被賦予更多敘事內涵的設計載體,便可稱之為具有了敘事性。

2.敘事理論發展概述

敘事是文學中的一種活動,早在人類出現後便已存在。西方傳統文學中,敘事以神話、史詩、戲劇、小說等樣式不斷進化,傳播著鐫刻著社會文化與傳統的人類記憶。作為對於時間與因果形成有機事件的符號再現方式,敘事理論涵蓋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最早的理論可以追溯至Aristotle的《詩學》。但現代敘事學的研究,僅不過剛剛開始半世紀而已。法國評論家茨維坦·托多洛夫在其1969年的著作《〈十日談〉語法》中第一次提到敘事學(Narratologies)這個術語。

敘事性設計對於汽車領域的影響要更早一些,由於美國汽車業的年度換型計劃的實施,造型與敘事的影響較工業設計領域更為明顯和迅速。譬如20世紀50年代初的流動殼體設計,緊湊的空間和時尚的比例關係,將車輛的競賽性能與日常生活聯繫一起,講述汽車與速度之間的故事。而如果流動殼體設計還可以說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那20世紀50年代末的火箭造型,則便單純地成為一種符號和象徵,戰爭中迅猛發展的航空工業將人們的喜好和趣味引導至未來與科幻之中。

《Harley Earl and The Dream Machine》圖書封面

圖片來源:Automobile In American Life and Society

時至今日,各大汽車廠商都將敘事的手法應用於汽車的研發與銷售之中,為汽車講一個好故事成為汽車設計的線索與主題。例如豐田品牌採用的「KEEN LOOK」家族式前臉,造型來源於「緊繃的絲帶」,設計師通過隔柵和大燈的圖形設計,刻畫出一張具有上揚的眼角,緊縮眉頭的目光和因為緊張抿緊的嘴唇的專註的前臉。又譬如Smart品牌推出的概念車Smart Forrail,在英國倫敦長達10英里的Bluebell私營鐵路上變身全世界最小的火車系統,此舉意在通過嘗試汽車與周圍環境的配合,為當地的交通的擁擠尋找解決方案。

3.視覺藝術敘事領域中的汽車

敘事作為傳遞訊息和表達文化的重要方式出現在人類藝術的各個領域。而汽車,往往是文學、繪畫、電影、雕塑等視覺藝術領域重要的敘事主題。

(1)文學敘事中的汽車

汽車從誕生之日起,就是文學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作為映襯主人公性格的劇情道具,亦可作為故事的發生地點,甚至汽車本身也可以作為故事的描述對象。

在Amazon圖書門類中搜索Car這個關鍵詞,顯示出104515個結果,拋去汽車的歷史、百科、科普讀物,在科幻小說、浪漫故事、驚悚懸疑甚至宗教門類中都可以找到相應書籍。這說明汽車本身所蘊含的隱喻多種多樣,可以是神秘可怖的,如在Stephen King的《神秘別克8》中,老式的別克車作為鏈接神秘世界的中介,在不了解這輛車的人眼裡,汽車化身成一個吃人的怪物;在Sara Ney的《車內擁吻》中,汽車又成為了開啟一段情感的浪漫場所;在J. G. Ballard的前沿科幻小說《碰撞》中,汽車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新技術的壞的影響被放大,令人深思;而在Group Publishing《如果什麼事情都可以通過上帝解決,那為什麼找不到我的車鑰匙?》這部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汽車已經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通過汽車生活的一些小事,思考了宗教與人的關係。

汽車社會的出現,讓大眾普遍享受了汽車文明給人們的便利,極大地擴張了人們的生活半徑,同時也改變了社會的產業結構、生活與生產方式。使得文學作品在進行現實描繪的過程中,無法越過汽車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從法國19世紀小說家凡爾納描述燃氣動力汽車和高速高架開始,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將汽車作為不可或缺的元素或者主題,而故事又成為了人們反之了解汽車的一扇窗戶,汽車可以作為工具載著人們進入不同的場景以推進故事的發展,亦可作為重要道具輔助主角進行劇情的展開,而這一個個故事,又賦予汽車新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譬如,在看到雪佛蘭科邁羅汽車時,多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變形金剛》中大黃蜂的相貌。而在《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出現的蝙蝠戰車,已經成為汽車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一位叫凱西·普特徹的賽車手粉絲,就曾煞費苦心地用五個月時間使用航空材料和聚碳酸酯等材料製造了一款蝙蝠戰車。

手工打造的蝙蝠俠戰車

(2)繪畫敘事中的汽車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1911年至1915年廣泛流行於義大利。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等等在未來主義者的眼中充滿魅力,因為這些象徵著人類依靠技術的進步征服了自然。義大利未來主義畫家Luigi Rossolo在1912年繪製的《一輛樂觀的汽車》,表達了未來主義宣言中「必須掃除全部已經陳舊之主題,作為表達我們的鋼鐵、高熱、驕傲及速度」的觀念,這幅畫中,他以造型藝術來詮釋動態美的速度,中間逆光的橢圓形深藍色律動里隱藏著汽車形象,加上連續不斷紅尖角形的造型節奏背景,就像強而有力的馬達,在振動的迴響中,擴展在其四周圍的空間來象徵速度,急遽前進的機器在熾熱及冰冷色調的衝擊下,迸發出一種完全抽象的繪畫形式,展現出新紀元的速度、光線和強而有力的建築形式。

一輛樂觀的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Rossolo同時也是一名音樂家,在他主辦的一場未來主義音樂會中,大量使用了嗡聲器、爆炸器、雷鳴器和消音器發出的噪音,歌頌所謂的機械文明,表現都市生活。節目由「四個噪音網」組成:1. 首都的覺醒;2. 汽車和飛機的會戰;3. 賭場陽台上的晚餐;4. 綠洲中的衝突。

而另一位未來主義畫家Ugo Gianattasio1920年繪製的《無題》,也同樣將汽車作為主題。未來主義的藝術家們主張表現運動,在他們的筆下,切割空氣的疾駛的汽車作為新時代的象徵。他們對人類的未來科技社會充滿信心,並認為人類過去和現存文化都是腐朽與過時的,與現時代的精神不相容。汽車在這裡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符號,藝術家們借用汽車的速度感,描述著對新時代的憧憬。同時,這種流動的藝術反之影響了汽車的設計。BMW設計師Chris Bangle就曾說過,他在未來主義藝術家Boccioni的作品中汲取了靈感,他從作品動感的線條中觀察到了流動的四維存在,並運用在汽車的設計之中,使汽車在靜止時,也蘊含奔跑的動勢,構成了一篇篇流動的故事。

無題

圖片來源:JungleKey.it

(3)電影敘事中的汽車

電影與汽車都發明於19世紀,作為電影中的重要道具,汽車與電影有著緊密的聯繫。西班牙塞維利亞設計師赫蘇斯·普魯登西奧曾經整理了電影中的經典汽車,將他們繪製成海報。1990年Tiger Aspect出品的《憨豆先生》(Mr. Bean)是由羅溫·艾金森的英國喜劇的時裝喜劇。該劇中,傻乎乎的憨豆先生駕駛著一輛黃色的Mini cooper過著倒霉而又樂趣的生活的故事。這輛舒適性和實用性並存,並富有駕駛樂趣的小車,成為了這個系列影片的標誌性道具之一,同憨豆先生傻乎乎的笨拙性格完美搭配,講述了一個個幽默的小故事。《計程車司機》是1976年由馬丁·斯科西斯執導的寫實主義風格美國劇情片,亦為美國電影史中最具爭議性的影片之一。男主角是退伍軍人,患有嚴重失眠症的他,以開夜班計程車維生。這輛橙色的計程車,成了主角見證大都會的腐敗與黑暗的起點,故事以此展開,為他從一個受害者變為加害者埋下伏筆。1967年上映的《邦妮和克萊德》是根據美國歷史上著名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的真實經歷拍攝的公路劇情片,影片的開頭,邦妮與克萊德一見鍾情,此時克萊德正在偷邦尼母親的汽車。之後,二人從此結伴浪跡天涯,開著汽車穿越美國,搶劫銀行、商店和沿途的加油站,最終被擊斃。汽車在這部影片中,既是開始故事的引子,也是貫穿整個劇情的線索。

視覺衝擊力和故事情節是電影藝術的兩個重要方面,除了演員的精彩表演,汽車由於其速度感和文化內涵,在電影中也擔任了重要角色,具備了一定明星效應,在使電影大賣的同時,電影本身也成為了汽車的最好廣告,促進汽車商業的發展;而電影技術的進步,虛擬界面、無人駕駛等科幻想像,也大大激發了汽車設計師的靈感,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4)雕塑敘事中的汽車

雕塑有很多種類,其中人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可數城市公共雕塑。城市公共雕塑是一門特殊的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被城市和公共的文化所決定、所制約和所選擇的。以色列藝術家 Gideon Amichay用撞毀廢棄的車建造了一座20米高的雕塑,高聳的廢棄車輛蔚為壯觀,以形式感築起成一座沉重的警示牌,其背後是一個個壯烈的事故和悲慘的事故,藝術家用這樣的手段提醒人們,不要酒後駕車。巧合的是,德國藝術家Dirk Skreber也運用了同樣的手段警醒人們,事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這兩件作品中,雕塑就像是長篇小說,而被毀壞的汽車充當了故事的情節,人們閱讀碰撞給汽車帶來的傷痕,就像是閱讀其背後的驚心動魄。

而另一方面,汽車在城市公共雕塑中,充當了紀念汽車本身及宣傳汽車文化本身的作用。汽車文化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車與品牌背後的故事也是充滿魅力並值得大書特書的。設計師Gerry Judah曾在古德伍德速度節為多個汽車品牌設計過紀念雕塑,其中為蓮花汽車建造的一座白色的環形賽道雕塑,示意無限的速度感和蓮花品牌的無限生機。而為捷豹50周年設計的巨型鋼雕,運用優雅與靈動的鋼管,將超現實的巨大車輛與藍天融為一體,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古德伍德速度節紀念雕塑

此外,汽車的文化不僅只與城市有關,同時也是大多數男孩的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倫敦的一座由Lorenzo Quinn設計的巨大的手形雕塑抓起菲亞特500小汽車,像是正在玩耍一樣,記錄了汽車在人的成長軌跡中的美好瞬間。藝術家通過這一件件雕塑作品,將汽車的魅力傳達給一個個路過的行人,當人們閱讀這些雕塑背後故事的時候,汽車的文化也就融進了城市的血液之中。

菲亞特500雕塑「轟轟」

汽車造型的敘事性

結構主義敘事學對於敘事形式的研究,建立敘事所包含的三個不同概念進行區分的基礎上,即敘事、故事和敘述。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在《敘事話語》中對這三個概念進行了進一步劃分。熱奈特認為:敘事的第一層且最核心的含義,指承載一個或一系列陳述的,口頭或者書面的話語,即「能指」;敘事的第二層指陳述的內容,即真實的或虛構的事件,及事件之間的聯繫、重複與反襯,熱奈特稱其為故事,即「所指」;敘事的第三層含義指敘事行為本身,是「產生性敘述行為」與「行為所處的總情境」的統稱,熱奈特稱之為敘述。

1.汽車敘事的語言組織

1.1 敘事的時序

(1)自然時序

自然時序是最古老的敘事方式,敘事者按照時間發生的本來順序將故事娓娓道來,故事中的時間線與真實的時間相一致,又被成為順序。採用自然時序進行敘事,容易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明晰,易被人理解。

在汽車設計之中,自然時序有著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汽車的正向開發,即從概念開始,一步步地進行汽車設計、製造、直至組裝成成品的開發過程;第二層含義指,在汽車的設計過程中,以品牌和車型演變為依據,設計一款具有時代感和歷史傳承的車。

下圖是寶馬造型的進化過程,作為前臉視覺中心的雙腎格柵,在一代代汽車設計的基因遺傳之中,被保留了下來。從這種歷史演變中,狹長的豎型雙腎的高度不斷被降低,被拉長,並由圓形不停演變至帶有稜角的矩形,隔柵的鍍鉻件也變得銳利,片狀化,富有變化。這與汽車的技術進步和社會審美的變化息息相關,而在寶馬i8車型的格柵中,還加入了藍色的原件,這代表了新的電動能源在汽車上的應用。寶馬的設計師們在每個時代都運用了當下的先進汽車工業技術,並綜合了多種藝術形態處理手法,在品牌的進化演變之中,不知不覺地講述了一個有開端、發展、並高潮迭起的故事序列。

寶馬格柵進化

(2)逆時序

逆時序注重故事架構的重新安排,對於情節的補充和節奏感把握較好,易引人入深。一些對現象學有所研究的學者家們認為,敘事作品是一個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的圖式結構,敘述者們打斷了故事的自然時序,以片段與隱含文本串聯起整個故事,構建起一個濃縮的敘事格式塔。這種敘事形式構建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使得讀者們通過反映參照和補充想像對敘事作品加以整體的理解,使無序的形式變得有序,達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逆時序在汽車設計中同樣有著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汽車的逆向開發或從某個研發節點開始的設計過程,分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汽車研發過程中的逆時序,指從汽車樣車或實車出發,反向推導汽車主要參數和設計並進行創新的逆向開發,類似於逆時序中的倒敘;第二種情況是以某種車型為原型,進行改良或創新設計的設計研發,改良過後的車型起到了完善汽車生產線,豐富品牌內涵的作用,類似於逆時序中的補敘;第三種情況指汽車和不同品牌的跨界合作,跨界的結果可以是汽車,也可以是其它產品,譬如在2015日內瓦車展上,蘭博基尼與時尚服裝品牌d Avenza展開的別具聲色的跨界合作,聯手設計打造了三款不同風格的成衣休閑西裝,通過蘭博基尼授權經銷商在全球範圍內精選的品牌店發售,以及迪斯尼和一汽大眾合作在2015上海車展推出的奧迪TT《復仇者聯盟2》特別限量版,都是品牌跨界的經典範例,這種跨界豐富了品牌的故事情節,屬於品牌敘事中所插入的「特別事件」,對整個敘事故事來說起錦上添花的作用,類似於逆時序中的插敘。

蘭博基尼Collezione品牌與時尚品牌d Avenza展開跨界合作

奧迪TT《復仇者聯盟2》特別版

逆時序在汽車設計中的第二層含義指,在汽車的設計中,以某種經典的特定車型或品牌故事為依據,設計出的含有復刻經典或致敬意味的車。譬如著名博格瓦德(Borgward)、邁巴赫(Maybach)、世爵(SPYKER)品牌的復活,既讓消費者產生懷舊感覺,又賦予品牌看上去是全新、充滿活力的故事。而馬自達在2015年設計的概念車RX-VISION,又一次重啟了曾經是其品牌招牌技術,囊括無數大獎的「轉子發動機」,獲得了車迷們的熱烈追捧。

1.2敘事的視點

當我們敘事時,會採用某種(心裡或感知)的視點呈現被述,通常由敘述人的角度決定,傳統敘事學歸納為:第一人稱敘述、第二人稱敘述、第三人稱敘述及非固定人稱敘述。而按照感知範圍劃分,又可分為三種類型,即非限制性(非固定)視點、內視點和外視點。

(1)非限制性視點

非限制性視點對於敘事者能夠描述故事的哪些方面沒有任何限制,如諾曼·弗里德曼所說,選擇這個視點敘事,被敘就可以從任一角度隨意觀看,從超出時空之外的上帝視角觀看,從中心看,從四周看,從前往後看。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敘述者選擇其中任一角度,或者按照個人喜好或頻繁或偶爾地轉換視角。

因此,非限制性視點也被叫做全知性視點,敘事中常用以展現廣闊場景與畫面,自由剖析人物心理,因此,這中敘事視點多被宏大的作品採用,在設計領域中常見於建築、景觀設計,譬如法國早期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凡爾賽宮與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北京故宮。兩者均採用對稱式的中軸線,富有邏輯地將恢弘的單體建築空間上依次排開,體現了一種人文的秩序和倫理的規定,象徵了君主帝王的絕對權力。這種敘事視點在汽車設計中並不常見,但也有採用此視點進行敘事的特殊情況,譬如車聯網 (Internet of Vehicles)、汽車社交(Social Car)、無人駕駛等,便是將汽車群體作為一個整體考慮並進行設計,需要設計師站在更高的全局的視點上宏觀性地把控。

(2)內視點

內視點指嚴格通過一個或幾個人物的知識、看法和感知來進行敘事。這種情況下,敘述者僅僅告訴讀者一個或幾個任務可感知或可講出的情節。內視點的視角可以是固定的,由一個人物的講述貫穿到底;也可以是變化的,輪流採用不同人物講述事件的不同環節;甚至可以是複合的,由不同人物角度將同一個故事進行多次敘述。由於內視點敘述中只允許當前視角人物行使全知的權利而敘述者無權超越其視野,因故敘述的話語可信性與親切性超過非限制性視點,容易引起作者的共鳴。

汽車設計中常採用內視點進行敘事,設計師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進行設計,更容易找到貼合其使用場景的共鳴之處,以目標消費者群體的日常生活以主線,串聯起他們與汽車的情感故事。譬如吉普自由光的廣告所述,「城市中,我們日常的活動半徑不超過20公里,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單調的兩點一線而並不需要那麼專業的城市SUV。可是,下周郊區的草綠了。」以消費者情感和視角串聯起整個駕駛行為的設計,使得消費者感同身受,產生共鳴,SUV也許不光是在城市所用,而在與家人一起郊遊的情景之下,更能發揮其最大作用。而寶馬的3系以同一車型推出的風尚版(MODERN)、運動版(SPORT)和豪華版(LUXURY)三種完全不同風格設計的套裝,則是以不同人物視角描述同一故事的經典範例。

寶馬3系不同風格套

(3)外視點

使用內視點進行敘述的敘事者嚴格地從外部表現一切,表現出客觀化與行為化。這種敘事方式冷靜地記錄人的行為與事件,但絕不描述人物的思想與情感,讓讀者自己進行理解,是一種客觀的敘述視角。在設計領域中常見於工具、機械等要求邏輯性的產品類別,這種品類往往追求卓越的性能和簡單易用的效果,採用客觀理性的設計手法,一切服從於功能而不是形式,同具有消費性和追求產品溢價與附加值的手段相悖。

汽車設計中,工程車的設計滿足於特定場景(救援、探險等),需要精準地針對場景本身進行設計研發,要求安全高效地達到使用目的,故常採用外視點敘事的手法進行設計。同理,進行比賽的專用賽車,由於追求速度、抓地力等性能,也摒棄了無效的裝飾(鍍鉻件等)與重量(採用重量更輕的桶椅等),以求達到更好的成績。

1.3敘事的組織

敘事的組織分成時間關係、空間關係和因果關係三種。

時間關係指事件時間線的先後組織,先前已在敘事的時序中對敘事的整體進行過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具體的事件,其敘事時間組織不僅可以是動態的線性陳列,也可以是靜態的事件節點。靜態敘事在攝影和繪畫作品中較為常見,描述某一特定時刻所發生的故事,下圖是1937年5月,德國「興登堡」號飛艇順利飛躍大西洋,正要在美國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基地著陸時,因撞擊建築物而爆炸的照片。在20世紀20年代,飛艇曾經是一種力量的象徵。它意味著將來人們可以毫不費力地駕馭天空。當時,這一事件被22架電影攝影機和許多攝影師拍攝下來,因為大家早就架好設備,對準天空,要拍攝它成功著陸的鏡頭,卻未曾料到拍下這一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頭腦中仍牢記著這個畫面,這驚心動魄的瞬間。由此也可以看到攝影化瞬間為永恆的獨特魅力。

德國「興登堡」號飛艇爆炸瞬間

動態的時間敘事在設計中表現為持續性關注產品整個生產周期的品質與使用方式,在2002年威廉·麥克唐納和德國化學家邁克爾·布朗嘉特(Michael Braungart)合作出版的《「從搖籃到搖籃」:重塑我們的生產方式》一書中指出,工業產品及包裝在設計的時候應消除產生廢物,即使用完後的產品及其包裝應變成營養素,這種營養素可回到生態系統中,成為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也可變為原材料以作其它品類產品生產。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將6萬顆種子藏在主體建築之中,將展館比喻成一朵盛開的蒲公英。而在世博會結束之後,展館並未結束他的生命周期, 這些種子將會散落在世界的各地,孕育出新的生命。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

空間關係指被敘的事件可以發生在同一空間或不同的空間中。不同空間的敘事設計中表現為同主題下的不同形式的呈現,即本土化與國際化。如Uber公司2016年發布的新的ICON,設計師希望Uber在各個地區看起來都像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企業,而不是一家帶著外族血統的,高冷的跨國公司。為了體現其本土性,設計團隊為不同國家提取出認為合理的圖樣、背景線條以及顏色,將代表科技與現實物理結合的「比特」圖案置於前景,講述同一主題下,不同空間呈現不同內容的設計故事。圖2.22為中國的設計情緒板,設計師從建築、環境、傳統、藝術、紡織以及時尚這六個維度詮釋了中國的文化。

Uber品牌重設計——中國的設計情緒板

圖片來源:http://newsroom.uber.com

因果關係指敘事時將事件以因果邏輯排列敘述,這種聯繫可以反映出心理學秩序、哲學秩序、政治秩序、社會秩序等。美國歷史上「肌肉車」的興衰是一個典型範例,「肌肉車」的興取決於汽車文化的流行和工程的進步,其衰落取決於經濟能源背景下汽車工業的趨勢。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一種名為Drag Racing( 1/4英里或1/8英里直線加速賽,通常只允許兩輛賽車參賽)的汽車比賽在當地日趨流行起來。在這一背景下,擁有強大馬力,硬朗外觀的美國「肌肉車」應運而生。為了追求性能但讓普通人負擔的起,「肌肉車」一般價位較低,並搭載大排量V8引擎,他的出現象徵了美國人民追求自由的熱情和豪爽,設計上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肌肉車」形式的外形。然而正當美國「肌肉車」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大放異彩的時候,卻好景不長,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及美國政府推出的燃料經濟法規,使具有極高油耗缺點的美國「肌肉車」曇花一現,逐漸退出了美國汽車的歷史舞台。

美式肌肉車

2.汽車敘事的故事內容

2.1敘述的主題

主題一詞源於德國,最初指樂曲中最具代表性和處在顯著地位的主旋律。樂曲中的樂章會圍繞主旋律展開敘事,通過反覆、對比、強調等方式演繹出中心思想。文學敘事作品中的主題又稱之為主旨,是敘事者基於現實生活及環境的觀察與分析所凝聚成的思想結晶,對於個人可抒發己情,對於集體則可針砭時事。

設計領域中的主題是設計師的設計意圖的體現,是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的綜合體。理性認知基於設計主體的工程約束、工藝、品牌、材質、定位等客觀屬性的認知;感性認知基於設計對象的形態、色彩、圖案等主觀屬性的認知,兩者共同作用,讓消費者產生類似於靈巧、威武、運動、時尚等心裡感受。而在汽車設計中,敘事的主題廣泛,通常可以分為:

(1)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指設計師以自然界中的景物與動植物的形態、顏色、行為模式為研究對象和靈感來源,進行思考與設計。自然界蘊含無窮智慧,是最優秀的設計師,人類的造物活動和發明創造很多都源自於對自然的學習與模仿,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成為人類建設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重要課題,師法自然也涉及了設計學、生物學、工程技術等學科的綜合思考,形成了仿生設計、可持續設計、綠色設計等設計理論。

汽車設計中,設計師不僅可以將觀察與認知道德自然元素與生物原型進行藝術化抽象,進行汽車色彩與形態上的再創造,譬如雪佛蘭科邁羅轎車以大黃蜂為設計原型,黃色的車身和黑色的塗裝與格柵,讓人輕易便聯想到大黃蜂的兇猛與動感。同時,師法自然也可以是採用環保生態的能源與材料,以構建環保有機的生態汽車,譬如賓尼法利納2016年發布的概念車H2 Speed,採用了一套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同時搭配製動能量回收系統一起工作,是世界上第一款高性能氫燃料汽車。師法自然賦予汽車以生命的特徵,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情感與熱愛。

雪佛蘭科邁羅轎車

賓尼法利納H2 Speed概念車

(2)文脈內涵

義大利設計師Fabrizio Giugiaro曾說過,「文脈是設計的內涵」。設計呈現著人類的先進文化,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文化。從仰韶文化時期的「人面魚紋盆」到20世紀50年代的火箭型汽車,時代文化對於設計的影響無處不在,以文脈內涵為主題的設計不僅增加了產品的內涵與時代地域氣息,也對文化的傳承與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汽車造型中的文脈內涵越來越受到重視,取得成功的經典車型也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其地域文化內涵。例如,同技術精良、結構嚴謹、造型沉穩剛健的德國車相比,多採用曲線與小圓弧過渡造型風格的英國車便顯得華貴高雅和含蓄傳統。敘事需要語境,汽車設計也需與歷史與文化相結合,特有文脈內涵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文化底蘊去呈現想要敘述的故事,設計師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將文化元素與汽車造型相結合,使得消費者可以更自然地接納設計的意圖與內涵,也使敘述的故事變得更為生動。

下圖是作者為KIA設計的2020年概念跑車,這是其中一個以文化內涵為敘事主題的設計,造型源於韓國首爾的神獸獬豸,方案嘗試將其形象融入到跑車的前臉之中。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是非曲直,是勇猛與公正的象徵。

KIA2020年概念跑車草圖推敲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該方案希望能夠從韓國的文化內涵出發,挖掘其在設計中的價值。方案總體把握跑車靈動與流暢,與獬豸的威嚴與霸氣結合。通過對在獬豸上提取的特徵線條,以草圖進行快速推演,並逐漸發展成完整方案,將獬豸如意、威武的文化內涵賦予跑車。

KIA2020年概念跑車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情感化

情感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汽車設計中的重要趨勢。設計師應該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情感化設計,創造出以情感化為主題的設計,使汽車不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而賦予其更人性的內涵,尊重並滿足消費者對於物品的情感需求。情感化的設計讓汽車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溫柔、兇狠、乖巧等情感元素。情感化的主題賦予汽車新的生命,讓其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且是生活中的重要夥伴,帶給我們生活的情趣與樂趣。

情感化主題在實踐應用中,往往通過汽車前臉的表情、車身姿態與動勢進行情感表達,並將汽車所蘊含的精神意義與用戶的情感訴求相聯繫。譬如無印良品的設計師原研哉與日產汽車合作的一款概念名為「微笑的汽車」的概念車,原研哉利用「SENSEWARE(感性體)」設計理論指導設計,使用感情刺激人類感官,喚醒使用的記憶,將冰冷的汽車賦予更多的人情味。使用情感化作為汽車的主題,需要設計師善於觀察和理解情感與造型的關係,合理地將情感轉化成造型風格。

NISSAN概念汽車「微笑」(SenseWare展覽活動展品)

圖片來源:www.sentientdecisionscience.com

(4)科技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了設計的變革,為人類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科技發展讓人們認識到了更為廣闊的宇宙空間和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也為設計師帶來了諸多創作素材。高科技的全方位應用,使汽車慢慢變成信息娛樂中心。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及物聯網的普及,要求設計師術需建立起一種具有科技尖端嗅覺的全球性的價值體系,尖端的技術賦予了設計更為廣闊自由的空間,汽車的功能也進一步擴展,使汽車成為了新時代的開端和象徵。

以科技化為主題的汽車敘事設計,就是要在理解了高科技深層次涵義的前提下,探索人類新的生存方式,通過利用超前的技術或未來符號,將未來生活與用戶的感情訴求相結合,帶給消費者超前的心理感受,設計出符合大眾趣味的汽車,實現科技以人為本的目標。

科技化的敘事主題,在概念汽車的設計研發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高科技的應用代表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與思路,也表現了設計師對未來的豐富想像。下圖是城市未來交通系統通勤車設計方案,隨著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人類將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建造於水上,未來的城市交通系統將是一個水陸空立體的交通體系,所以該款概念通勤車可以在船與車之間自由切換。在城市的網路中,它以懸浮的方式疾駛,進入水路網路當中,又變身船舶乘風破浪。該方案採用科技化敘事主題,運用高科技的手段,探索未來城市交通的通勤解決方案,詮釋了藝術美與技術美融合的魅力。

Geely城市未來交通系統通勤車概念設計方案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2敘述的環境

敘述的環境包括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一般所指環境,相當於指涉同一時空或背景下綜合體的命題。同文學敘事描述中環境的多變不同,設計敘事中的環境一般是穩定的,具有時代性和持續性。

狹義的敘述環境在汽車設計中表現為汽車所處的光線環境、溫度環境與地理環境。在不同的光線中,汽車的曲面會出現不同的光感效果,強光下通透明亮,視覺衝擊較強;弱光下汽車曲面顯得平和柔順,視覺衝擊較弱。在不同溫度環境中,汽車的色調冷暖對於人體對冷熱的視覺感知有關。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暖色對於多霧地區來說穿透力較強,更為合適;沙漠、戈壁或其它荒蕪地區,綠色給人愉悅感和生機感;熱帶雨林地區,綠色反而成了保護色,對於工程用車或經常穿越林區的車輛,暖色顯得更為搶眼。

廣義的敘述環境在汽車設計中表現為汽車所處的人文環境和使用環境。譬如在土地資源環境稀有的日本,美國式的大氣、大排量、大尺寸的車輛就不那麼贏得消費者的青睞;而在熱情如火的義大利,德國車的嚴謹、刻板甚至有點無趣就不如法拉利、阿爾法·羅密歐的熱情如火更受歡迎。而從使用用途來說,日本人更喜歡側窗傾角更小、內飾空間更大的車型,中國人喜歡軸距更長,顯得更穩重的車型。

2.3敘述的人物

人物指敘事作品中共同話題或共同邏輯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們被賦予人的某種自然或社會屬性,如思考、說笑、許願等。通常敘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基於現實所塑造出的虛擬人類。但如果一個物體或動物被加以哲學化的描繪,被塑造成一個會思想、會說話,那它們也屬於人物。

汽車設計中的人物有兩層含義,在認知層面,如果將汽車作為一個認知整體,當作一個完整的故事來看,敘事的人物指的是構成汽車造型本身的形態。形態由「形象」與「態勢」構成。前者指汽車造型的顏色、圖案、特徵線、特徵面等造型特徵和圖形特徵共同形成的形象實體,屬於一種結構性要素;後者則指比例、姿態等體量特徵構成的形式感,屬於一種形式性要素。汽車造型形態作為視覺加工對象,其生成、表達與傳遞是造型的震蕩演化過程。形具而神生,形態塑造對於消費者認知汽車十分重要。

在行為層面,汽車敘事中的人物指的是參與講述汽車使用行為的真實的人。以一款2025年基於緊湊型SUV平台的跨界車型設計為例,隨著中國家庭成員普遍呈現「421」結構,空間大、通過性良好、安全係數較高也成了消費者購車的考慮因素,雖然市場上有很多全尺寸的SUV可以供選擇,但是隨著購車人群的年輕化並且城市通勤的需求,小型SUV越來越受到青睞。通過對於汽車使用者的用戶模型分析,可以得出該車的使用群體。

汽車設計中的人物畫像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在目標群體的行為過程中,通過研究其日常行為活動,又可分析得出,該群體平時車內空間的利用率並不是很高,一個人開車走和開車回的次數基本上佔了一半時間。如何提高空間利用率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汽車目標用戶車內空間利用率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經過調研和討論,提出通過皮卡車跟SUV跨界的手段,增加車內空間利用率,更好地服務基於汽車的家庭生活。在這輛車的設計故事中,人物的參與給設計師提供了靈感與憑證,對完成最後方案起到了至關的作用。

皮卡與SUV跨界車最終方案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汽車敘事的敘述行為

敘述行為是指講述故事這一行為本身,敘述行為會在敘事中通過各種方式影響讀者的評價與態度。敘述行為中的三個要素是:敘事者、敘述媒介與受述者,三者的關係是敘述行為的主要研究對象。敘事通常被視作是敘事者通過語言等敘述媒介完成敘事者的主觀意圖呈現,而實際中,受述者對於敘事的理解才是敘述行為的中心目的,敘事者的認知,使敘事的方向更為明確有效,使故事可以順利展開。汽車敘事中敘述行為的三要素分別是:設計師(敘事者)、汽車造型(敘述媒介)及消費者(受述者)。

敘述的行為並不是單向的由敘述者講述給受述者的單向行為,在許多情況下,受述者會按照自己的意願理解和詮釋故事,所以敘述行為本身是雙向的。汽車設計中的敘事也是如此,用戶依靠於自身的思維慣式、知識背景、使用經驗等,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通過類比的方式將故事原型的本質屬性抽取並概括構成符合用戶心理需求的原型,即用戶主觀獲得的理想汽車類型[60]。雖然設計師無法將用戶的全部思維限定在某種框架之中,但基於目標群體,設計師可以使用敘事性設計的方法,利用象徵、隱喻或加強特徵的方式將故事傳達給用戶,使其建立起對汽車本身的獨特體驗與理解。敘事性設計的過程可以分為敘事者的表述過程與受述者的解讀兩部分。

(1)敘事者的表述過程

敘事者的表述過程分為三部分:1.確定主題。汽車的設計主題是豐富多彩的,是設計師設計意圖的外顯,是設計方案的靈魂與核心。設計主題的語意來源可以是設計師的生活經驗與態度,也可以是對自然界的模仿,或者是哲學概念的外顯。設計主題的形成往往與社會人文與歷史有關,設計師通過研究與分析設計問題並結合產品實際功能,整理出主題所要表達的精神意義並創造出符合主題的具體形態。2.拆分主題。運用聯繫的方式,將主題分解為獨立的事件(特徵)與意象,使得獨立的事件跟意象進行初步對應。3.意象轉換。意象轉換是設計意圖的實體化,是主題的對象化和外顯。汽車形態作為設計意圖的載體,將所有獨立的事件(特徵)按照主題組成具有一定結構與層次的空間序列。

(2)受述者的解讀過程

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認知與解讀則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消費者(受述者)通過三部分接受汽車作品中所描述的故事。1.實體層面的解讀,即汽車的光影、形態、顏色、材質等。2.表層語意的解讀,即理解汽車設計中符號、圖形、特徵等表達的單個語意,進而理解它們間的邏輯含義。3.深層語意的解讀,即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各語意間的秩序,被作品感動或說服,達到理解汽車作品的設計意義與情感體驗的目的。這三個層次依次加深,是一個從表層至深層的遞進關係。

敘事性設計的過程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同敘事文學作品需要有相應語言能力的讀者解讀相似,對汽車設計的解讀力與理解力的不同使得不同消費者對待同一輛車會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設計師需要理解消費者的認知,並採用相應的敘事設計手法,才能設計出符合消費者情感訴求的好的作品。

汽車設計中的敘事性策略

1.汽車設計的敘事性策略

(1)隱喻的敘事策略

隱喻是一種語用現象,是一種在一定語境中,通過意義轉換來賦予事物新的意義的敘事策略,是違背語意、語法和邏輯正常規律的描述手段,目的在於產生新的意義。隱喻同時也是一種認知現象,即將人類的某一領域經驗用以詮釋或理解另一領域活動的認知行為,通過事物具有的典型性及經驗性的意義映射至另一個事物而產生喻義。

隱喻的認知不僅包含語言現象的解釋,還包含了對於概念的思辨性認知過程,因而在人類的藝術活動中廣泛可見。在設計領域中,隱喻並非僅具有表淺的修辭意義,而是通過設計方法,將隱喻對象與設計元素的真實聯繫相對應,在特定的結構關係中呈現出一種隱喻意味,並展開文化內涵與精神感染力。隱喻是後現代主義和敘事性風格的重要表現手法,設計師們利用隱喻將設計意圖隱含於設計敘事之中,使設計作品帶上了文化或歷史痕迹,易於理解與表述。實現隱喻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比喻、擬人、拈連、借代、雙關等。譬如Maxim Velcovsky設計的Little Joseph燈具,就是用一種擬人的手段達到趣味化的效果。汽車設計中,賓士的SLS AMG使用了鷗翼門的設計,使用比喻的手法將汽車與海鷗相聯繫。而吉利熊貓則是運用了雙關的手法,無論造型和車型,都呈現出憨態可掬的熊貓隱喻。

Little Joseph燈具

圖片來源:www.qubus.cz

賓士SLS AMG

圖片來源:www.chinese-luxury.com

吉利熊貓

圖片來源:http://carros.ig.com

(2)誇張的敘事策略

誇張是敘事中的重要修辭,是建立在現實世界基礎上敘事性情感表達。誇張作為一種設計手段,憑藉對事物的理性分析下的激情創造,通過想像與聯想的手段,建立起對事物表象的表達性超越。具體來說,誇張手法將產品某方面的屬性特徵著重縮小或是放大,甚至變成產品的主要形態,使新的產品造型與原有造型間的強烈對比對消費者形成極大地心理衝擊。誇張是情感在產品表象中產生的一種設計語言的變形,是一種設計語意的真實體現。

下圖是設計師Erwin Wurm在2005年以保時捷為原型設計的「胖車」,設計師通過誇張的手法,重塑了汽車的「重量」,使其看上去像一個大胖子,以此為線索探討財富、權力和肥胖之間的關係,並且對於現今社會的價值體系進行批判性思考。

保時捷為原型的「胖車

圖片來源:http://carros.ig.com

(3)排比的敘事策略

排比指將意義密切相關,結構相似或相同、語氣一致的句式並排陳列,以達到一種加強語氣的目的。汽車設計中,排比表現為將功能或是特徵相同的一系列元素進行分批設計,並排列組合,即模塊化定製。模塊化是對平台化生產的延伸,使得同平台車型可以共享更多資源並體現更多差異,同時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機會。隨著消費者對於汽車個性需求的日益增長及汽車生產加工產業的日益發達,模塊化成為了一個既能滿足消費者對於購買車輛獨特性的需求,又保證生產利益最大化的解決手段,由每個消費者講述汽車自己的故事。如寶馬一年就生產130多萬輛定製轎車,模塊化的靈活性在定製生產上得到了充分體現,自選配置種類繁多,以至於裝配線上的工人若干月都不會碰一輛配置完全一樣的汽車,實現了真正的市場細分多元化。

譬如羅馬智慧大學與沃爾沃等公司合作設計的Progetto HOST汽車,其中Host的意思是Human Oriented Sustainable Transport,即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運輸。該項目採用排比化的敘事性策略,利用了模塊化的設計方法,旨在改善城市的人及貨物的運輸,用多功能的組合方式,使車輛執行簡單的多任務,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Progetto HOST汽車

圖片來源:www.hostvehicle.eu

(4)通感與移情的敘事策略

通感,又稱移覺,是一種常見的敘事性策略,指在思考溝通過程中,使用一個器官刺激所能得到的印象範疇去表達另一個器官所屬的印象範疇,即五官感覺的彼此貫通與轉化。錢鍾書曾這樣形容通感:「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通常通感作為文體或語言現象出現在文學敘事當中,譬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書:「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便將琴聲比作珠子,彷彿用視覺「看到了」聽覺。設計領域中,通感作為一種敘事手段,不僅具有客觀的生理基礎,還有主觀的心理依據,各個感官之間互相溝通、表達、轉移所形成的效果多種多樣,十分動人。例如BMW在2008年發布的GINA概念車,採用了新型的織物材料,讓人看上去就產生一種「被包裹著」的柔軟觸感,是一種視覺與觸覺上的通感。

BMW GINA概念車

圖片來源:http://fans.qiche-china.com

移情是另一種重要的敘事性策略,與通感類似。移情與通感的本質區別在於,通感是感覺之間的互相轉移,而移情則是將主觀感情賦予客觀事物的一種敘事方式。下圖是奧地利公司Marchi Mobile設計的世界上最昂貴的房車EleMMent Palazzo。這這款豪華房車以德國天才設計師盧吉·科拉尼(Luigi Colani)設計的「科拉尼卡車」(Colani Truck)為原型,配備了超豪華的客廳、卧室、廚房和衛生間,甚至當車輛的頂部升起,還可以打造出一個20平方米的天台,並配有吧台和遮陽設施。這種豪華房車的出現,正是設計師打破固有思維,將家庭生活的宜人性、舒適性和實用性移情至汽車之中,通過敘事性設計方法,實現了消費者對於「背著家旅行」的訴求,體現了變通性與舒適性的結合。

EleMMent Palazz房車

圖片來源:www.marchi-mobile.com

(5)設問的敘事策略

設問作為一種常見敘事性策略,常用於表示強調作用。在文學敘事中為強調某部分內容,敘事者會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而在設計領域,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設計的具體過程之中,提出問題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新結果的新穎程度,設問法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一點,以提問的形式來啟發創新設計的思路。

2014年「東風夢想車」大賽前40強作品Elaphe採取了設問式敘事性設計策略,發現了城市中車輛日常空間的浪費,提出了「拼貨物」這個概念,在平時車空閑的時候,通過車聯網的概念,可以將空閑的時段的車租賃出去,變成貨物的運轉車輛,節省社會資源。

Elaphe概念電動車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汽車設計敘事性策略的選擇

汽車敘事性設計之中,汽車造型設計的內容是設計師思維層面的引導與感性材料,而敘事性策略則是實際設計過程的客觀引領。在確定了汽車造型設計的內容的情況下,敘事性策略的選擇合適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設計質量的好壞,可以在基於對設計對象的客觀屬性認知上醞釀出的設計的主導思想與敘事感情。設計策略的正確選擇十分必要,應以設計對象實際狀況與設計需求而選擇。

敘事性策略的選擇牽扯到各方面的約束,造型約束比較大的項目,通常為改款車或換代車設計,造型創新的空間較小,設計過程會相對理性,適合選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設問式敘事性策略,解決當前車型或上一代車型中沒有滿足的用戶需求,如車內空間或車身尺寸等。也常採用強調個性定製模塊化的排比式敘事性策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而設計師在利用隱喻進行敘事性設計時,則要經過幾何的抽象和提取,變成汽車用戶所能接受的設計語言。

對於造型約束比較小的項目,如概念車等,造型創新的空間較大,設計過程會相對感性,適合誇張、通感等表達激烈情緒的設計策略,隱喻設計策略運用時也會較為大膽。這時主題的選擇要求比較寬泛,只要能夠符合產品特點的主題都可以嘗試進行應用。

所以,敘事性策略的選擇性應用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在綜合汽車設計流程並基於其造型特點的前提下進行的。

敘事性策略的選擇性應用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汽車設計敘事性策略的造型表達

以一款2025年MG前瞻性概念跑車為例,該項目要求設計一款2025年傳承MG品牌個性的未來跑車或GT跑車,紀念MG品牌90周年。前瞻性的概念車設計通常用於市場探索,設計約束低,以表現概念和探索未來為主。

(1)敘事策略分析

基於對設計任務書的分析,為體現品牌的個性及激情,設計綜合了MG經典車型2009 MG 3SW和最新的跑車車型展開設計。敘事內容從環境、人物、主題三方面進行考慮:汽車的使用環境是中國,由於中國環境的問題嚴重,為追隨汽車發展趨勢,選擇純電動汽車主題。契合固定人群,緊扣任務書主題,定位為出生90年後,未來十年意味著年齡層在25-35歲之間的年輕人,具備敢於冒險,勇於創新,追求純粹的駕駛激情,心態年輕化等特點。設計主題選擇師法自然,以蝠鱝為原型,MG品牌有復古的英倫風格,而蝠鱝早在中生代侏羅紀時便出現在海洋中,它在海中的游姿優雅飄逸,非常契合MG品牌的優雅。

MG概念車敘事策略分析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設計師根據造型敘事所要表達的內容,綜合選用隱喻和設問敘事策略,將蝠鱝的意象賦之於汽車造型之中,並解決汽車設計中面臨的環境問題。

(2)設計形態發散

設計的形態發散指在確定敘事策略與設計內容之後,設計師在主題意象圖的靈感激發下,繪製出能夠符合汽車設計特點與滿足使用功能的造型形態。設計形態發散以草圖的形式進行推演,通過對於原始意象的不斷發散、推敲與收斂演變出可以使用在設計形態上的設計元素和確定基本的姿態比例。

激發設計師造型靈感的通常是一些主題類的圖片、人文歷史片段和科學技術等,由具象抽象而成的形態特徵不僅要符合一定的美學形態,也要解決消費者對於產品的需求以將設計背後的故事內涵喻之於形態之中,譬如解決充電方式以及車內空間布置等。

MG概念車設計形態發散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3)設計形態收斂

形態的收斂過程是指將基於敘事內容而發散的形態轉化為具體的造型形式,即將設計語言符號化的過程。形態的收斂轉換分為尺度固化和語意固化兩方面,前者將草圖繪製中的「可愛」、「小巧」、「速度感」、「肌肉感」等設計意象融入汽車形象實體;後者指根據造型形態和車身工程布置,處理硬點、比例、姿態等客觀存在的空間關係。

(1) 尺度固化

汽車造型形態蘊含豐富的尺度信息,尺度固化過程將形態部分與整體的尺度與比例進行調整和重構。正交視圖是尺度固化中的重要工具,是一種特殊的三向投影視圖,可記錄汽車的車型和尺寸信息並以二維描述三維對象及其位置。正交視圖的側視圖通常作為正交視圖的繪製起點,承載車高、車長、軸距、最小離地間隙等決定汽車姿態、空間、比例的信息,強烈影響用戶對造型的感知。

MG概念車設計尺度固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 語意固化

汽車作為當代很重要的工業產品,不僅是代步工具,也蘊含語意情感等內涵性信息和汽車品牌等外延性信息。汽車的語意形成了連貫的認知整體,通過造型特徵的相似性記憶的視覺信息加工,完成對汽車形態的認知。對品牌而言,這種記憶和加工是形成品牌家族感及品牌用戶認知的關鍵,前臉的樣式不僅跟MG已有品牌相符合,也融入了意象語意的元素,譬如保險杠樣式就跟蝠鱝的口器十分神似。

MG概念車設計語意固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知乎貼圖實在是麻煩,最後一章是概念車、整車、改款車設計的三個應用實例,如果文章看得人多再貼,這麼長的文章估計也沒什麼人想看,所以先不貼啦。謝謝大家能看完。


推薦閱讀:

TAG:汽車 | 汽車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