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種不同的道路

此世間有三道,一為覺者之道,由每一尊正自覺佛開啟,又因為因緣聚散,最終隱沒;二為瑜伽之道,不論正法住世與否,此道都存在;三為苦行之道,種類頗多,與瑜伽之道一樣,古老綿延。

此三道有一共同特點,即是「進化」,然側重點不同。造成側重不同的原因,乃是對真理的了解程度不同。倘若,對此世間,對生命的流轉,對此世間與生命流轉所遵循的真理,了解程度不同,則在「進化」之路上,自然會走向不同的方向。

覺者之道,由佛陀開啟,稱為「不死之門」。不死者,即不再有生,因「生老病死」之後亦是緊接著的「生老病死」,故而,不再死者,亦不再有生。故而,佛陀老人家,其最後一世的壽命盡時,不再稱為「死去」,而稱為「般涅槃」。一個覺者的壽盡,和一個凡夫的壽盡,從表面觀之,差異不大,都是肉體腐朽,然而不同之處在於,覺者不會再進入下一個「生老病死」的循環,而凡夫則已然開始新的一輪「生老病死」。凡夫這種被迫進行「生老病死」循環的客觀事實,使得對於尋求從輪迴中解脫出去的方法有了意義。故而,佛陀將其教法定義為「苦與苦的止息」,此「苦」即是被迫生死之苦痛。覺者之道,即是了解生命的「被迫生滅之苦」,以及止息此生滅之苦。佛陀老人家的教導,也就只有這個主題,無有其它。此佛陀的教導,可稱之為原始佛教,秉承佛陀的教誨,以滅苦,最終證悟涅槃,不再輪迴為目標。後世有「原創佛教」,亦冠以「佛陀的教導」之名義,令正法隱退,也便是上文所言「因緣聚散」,難以倖免。

覺者之道,重信,且重慧。

瑜伽之道,甚為古老,乃至在覺者之道出現之前,隱沒之後,亦存在。此道以瑜伽為核心。瑜伽者,合一也。自上古時,便有賢者,探尋身心歸宿,性命流轉的真理。乃至上一尊古佛滅去後,正法亦隱沒後,此等尋道賢者便存在。瑜伽行者通過止禪的修持,成就四禪八定,在此基礎上成就五種世間神通。然後,由於觀禪的知識,乃是佛陀之智能夠教導的領域,於是瑜伽行者的成就多在禪定神通上精深,而無有可能再成就觀智而證悟涅槃。聖山喜馬拉雅,多有隱士,他們修習瑜伽之道,精通三摩地與神通,倘若遇到佛陀出世,則亦有可能得證涅槃。再有耶穌,宣講奉愛道,亦是瑜伽一支,實為瑜伽士之路。重於體術延展的哈他瑜伽,只是「瑜伽」一詞的一部分,故而若非細究,世人多以坊間修身體操認知瑜伽的全部內涵。再有華夏一族傳承「氣功」一脈,也是瑜伽之道,其或以「心」引導氣,或以「行」引導氣,乃是心識之力對於物質精微引導的運用,亦秉承瑜伽身心進化的宗旨,只是後世多訛傳,沽名釣譽者豐,亦壞了名聲。

瑜伽之道,重信,略重慧。

苦行之道,或可說是瑜伽之道的小眾版本。古曾有瑜伽行者,成就天眼神通,可觀察眾生死生流轉,一日見得食草之牛過世,投生為天人,頗為震驚,便因此偏執相信,只要如牛般生活,便也可投生天界,於是便有了那如牛一般俯身裸體的修習者。此只一例,其它如裸行者,認為以此可捨棄物慾執著,乃至一絲不掛,片衣不沾。苦行之道,多偏執於對肉體的嚴苛對待,堅信以此法,終究可得生命的進化。

苦行之道,重信。

此三道,菩薩皆在最後一生嘗試過,六年苦行,瑜伽禪定的修習,以及最終的覺者之道,成就道果,證知涅槃。眾生因各自因緣而習得其中之一二,然從客觀機遇而言,能夠在此生遇到覺者之道,乃是極為難得。
推薦閱讀:

問:輪迴挺好,有生老病死高興悲傷才算有意義,脫離輪迴有何意義?
未斷無明的菩薩如何出離輪迴,又不入涅盤?
欲讀阿含經,諸賢友有何建議?
如何理解「自知不受後有」?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