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5個娃,還上著班,居然還考上了哈佛!這個神級媽媽是怎麼管理時間的?

身邊很多職場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

  • 既要照顧孩子、家庭,又要打拚事業,時間不夠用

  • 一方面覺得沒時間,另一方面又花很多時間在微信和淘寶上

  • 有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都沒有時間做

那有個女人,是位婦產科醫生,生了5個孩子,還拿到了哈佛的學位,你信嗎?

不信的話去看看這本書:吉田穗波寫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麼都能辦到》,你就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

如果你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書裡面的要點,那小強來跟你分享幾個,都是特別打動我的理念。

「目標低一點,不要百分百完美,能包容小混亂」

不要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為這種平衡不會是常態,而是一種動態平衡,也就是有時候你覺得挺平衡、挺舒服,有時候又覺得很糟糕,這是正常的!!!只要你感覺舒服的日子多一點就好了。

想像一下蹺蹺板,兩頭分別是「工作」和「生活」,我們站在工作這頭,就會不平衡,站在生活這頭,也會不平衡,然後我們不斷的嘗試往中間位置挪動,可能蹺蹺板還是會一上一下的晃動,但這已經是所謂的「動態平衡」了。

達到這種平衡的狀態就要包容,包容一些小混亂,比如說:

  •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看書,那就能包容叫外賣

  • 為了能多陪孩子一會,那就能包容不那麼完美的演講稿

  • 為了能做好工作,那就能包容打掃家裡衛生從三天一次到一周一次

真的,這些包容的決定都不好做,但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舍·得吧。

「用錢買時間」

你上班的時候有兩個通勤方案可以選擇:

  • A:用時45分鐘;票價50;人多

  • B:用時60分鐘;票價80;人少

你會選擇A方案還是B方案?

這本書的作者選擇B方案,雖然它票價貴,用時長(意味著出門要更早),但卻一定會有座位坐,這樣上下班的時間就能被利用起來看書、寫東西。

有了這個理念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比如我們想學習演講,兩個方案你選擇哪個:

  • A:老師口碑好,價格800

  • B:老師口碑一般,價格400

價格差一半,但是和你花的時間成本和收穫比起來,不值一提(可能你學完B老師的課感覺不滿意,還要再進一步學習,花的錢和時間會更多)。

企業主一個人做不了那麼多的事情,所以就用錢買僱員的時間,所以想真正時間自由,需要擺脫僱員的身份。

「草率計劃,立刻行動」

這是小強一直信奉的原則,「瞄準-射擊」,對於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太適合,「射擊-瞄準」才是順勢而為,包括「精益創業」、「快速迭代」、「Just do it」,都有這個理念的影子。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不喜歡某個詞而拒絕某個理念,比如說我們不喜歡「草率」這個詞,就覺得「草率計劃,立刻行動」不可取,那你想想這樣的情景:

一個人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去,在那裡糾結、猶豫、迷茫、困惑,一天過去了,他仍然還在原地。

另一個人走到十字路口,也不知道該往哪走,但他選一個方向試試看,覺得不是自己要去的地方,再換另一個方向,最終,雖然他走了不少彎路,但總歸是走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做決定之後大腦會自己找到出路」

人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但又總是在追求期望和現實的一致性,這中間的落差就會產生焦慮。

比如說排隊買包子,我們的期望是立刻拿上包子走人,但現實是得排半天隊,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的焦慮。

追求期望和現實的一致性還會產生一種動能,這個動能會幫助我們想盡辦法實現期望,就比如說拖延症,我們的期望是把這些事完成,但現實是自己不想做,這個過程中就產生焦慮,但最終不管是加班熬夜,總是能把事情完成,這股「把事情完成」的動能,就來自於我們對期望和現實一致性的追求。

上著班、生5個娃,還考上哈佛,她是怎麼管理時間的?如果只能跟大家分享一個絕招的話,我覺得是:設定目標。

當作者設定了「考哈佛」的目標之後,遇到的任何難題,比如說工作、帶孩子、精力調整,等等,她總能找到應對的辦法。

那麼我們在抱怨時間不夠用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我們擠出時間做什麼呢?」這個問題比「我們如何才能擠出時間?」更重要。

結語

「你眼中的高牆,其實是道沒有把手的門」,這是書裡面和我共鳴最強烈的一句話,明知道是面高牆,還努力的想翻過去,那就證明我們對高牆那邊充滿了渴望,有了這種熱情,需要調整的就是思路,今天分享的這4個思路,可以借鑒。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高度自律的人?
上班族如何利用下班時間系統地學習?
如何避免在自習室打盹?
沒有自制力怎麼辦,老是學一會就玩手機,而且比較迷茫,不知道該幹什麼,怎麼辦?

TAG:妈妈 | 时间管理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