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這麼早選擇住校,家長您捨得嗎?

作者:毛志傑

以前,家長只有在孩子上大學時才「不得不」選擇讓孩子住校,獨立參與到集體生活中。隨著教育觀念、條件的變化,如今高中、初中乃至小學都開始了住校生活。

對於孩子住校的早與晚,很多家長意見不一。有的人認為過早住校會淡化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交流;有的人認為早些住校可以鍛煉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不同的觀點背後也源自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那麼,究竟孩子在哪個階段住校最合適呢?我們不妨從情感交流、生理特點,以及對孩子的成長影響三方面進行分析,或許可以為猶豫不定的家長提供個參考。

無論是哪種意見,我們應該明確一個原則: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成人、成材而考慮。

絕大部分家長的意見都比較傳統,都認為:上大學的年齡才是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年齡。而「過早住校會影響家庭感情的交流,不利於掌握孩子正確的發展方向」是這些家長們最大的理由。

也難怪,這和長期形成的事實有很大關係。由於因距離的原因,孩子上大學「不得不」離開家庭,家長才「不得不」接受這種現實。如果說,大學都開在家門口,估計很多家長仍會選擇「不讓孩子住校」。

當然,這只是家長的意見,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意見。所以說,「上大學才住校」對於孩子自身來說,只能是一個被動接受的方式。

再說了,孩子都長得比家長還高了,還沒有過獨立生活的經驗,的確是有些晚了。

然後,我們從「生理特點」方面進行一下分析。

做家長的都知道,孩子一進入初中就呈現出了叛逆期,和家長交流明顯出現阻礙。對於這種情況,很多的家長選擇就是「不放手」,希望以更多的交流來拉住孩子的心。殊不知,越是這樣「不放手」,這個年齡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強,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都生氣鬧彆扭,家庭氛圍也被破壞。

其實,這一特有的「生理特點」就暗含著「孩子要離開父母一定距離,相對有自己獨立空間」的意思,這也是人生長發育的必然過程。那麼,做父母的就不妨順應這一「自然規律」,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

一方面,在合適的年齡鍛煉了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也通過「距離產生美」的原理拉近和孩子的情感交流。畢竟,過了這一叛逆期,孩子反而會認識到父母的付出和辛苦,加深與父母的情感聯繫。 況且,現在的初中住校大都是每周回家一次。並不會影響到家庭交流和對孩子發展方向的把握和引導。

那麼,我們再從對孩子未來成長方面進行一下分析。

我們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與父母感情再深,也是獨立的一個人,將來是富貴還是貧窮,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孩子自身的素質、運氣和能力,要他自己去承擔一切。如果做父母是因為害怕「影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而不願意過早放手讓孩子感受獨立的集體生活,就顯得有些自私了。

人的各方面能力都需要鍛煉才能獲得,尤其是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只要孩子在生理各方面具備獨立的能力,就不妨讓孩子儘早感受離開父母的集體生活。

因為,家庭教育做得再好,也沒有在集體生活中能鍛煉人。家長不捨得讓孩子做的,集體生活會逼著孩子學習;家長不捨得讓孩子吃苦,集體生活會教會孩子如何面對......

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意味著將孩子留在身邊自己教育,更好的家庭教育觀念則是「捨得」放手給孩子獨立面對挑戰歷練自己的機會!

我的孩子今年剛上初中,就選擇了住校學習。之前也是反覆考慮衡量了很久,不過,看到孩子興奮喜悅的表情,我知道,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請「關注」!)


推薦閱讀:

有哪些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電影?(收集儲備中)
LED紙賀卡,跟孩子一起做個聖誕小禮物
兒子因為不是北京人而受到老師歧視,如何安慰?
如何看待孩子被父母干涉人生、職業規劃?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