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知道辣么多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你有想過到底是為什麼嗎?

小安剛從大學畢業,憑藉自己的優異成績拿到了一家500強的offer,她進入這家公司從行政文員干起。

真正工作後她才發現,學校學的那些東西都沒什麼用,學習成績好只是敲門磚而已,工作之後要學的東西簡直太多了。

於是,她又開啟了學霸模式:早起一小時讀書、通勤時間看各種公眾平台文章、晚上聽各種免費的微課、周末參加線上線下的各種收費課程,她感到很充實。

但很快她發現:即使這麼努力的學習,仍然沒有成長,工作中仍然會拖延、被老闆批評、丟三落四、考慮事情不全面、彙報工作邏輯不清晰。問題出在哪裡呢?

原因:陷入學習的沼澤

小安的成長模式是這樣的:

她像海綿一樣不斷的吸收新的知識、新的技能,卻不知道這塊海綿早已經到了存水的極限__,一邊在吸著水,另一邊在漏著水,所以根本沒有留存下多少,只留給人一種「很愛學習」的假象。

除此之外,小安對成長的理解有所局限,成長應該是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死循環

成長螺旋和學習圈差別在於:成長螺旋有反思點,這是從平面學習到立體成長的關鍵原因,而小安之前學習的密度太大,來不及反思,並且學習只是為了記住,那麼學到的是信息,而沒有內化為知識,這樣應試教育下產生的學習習慣,適合考試,並不適合個人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在學東西,然後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然後產生新的問題,進入新高度的學習,這樣才進入了螺旋上升的通道

想要更有效的成長,小強有幾個建議:

建議一:「心成長」模型

小強回過頭去看自己個人成長這條路,發現了「心成長」模型,我覺得這個模型讓我保持非常穩健的成長,如圖:

我們成長的過程,或者說改變自己的過程無非就是兩步:

- 從不知道到知道

- 從知道到做到

我自己又加了第三步:

- 從做到到不知道

小強用自己學習番茄工作法的過程跟大家分享「心成長」模型如何運作:

1、從不知道到知道,常用的方法是學習,也是包括小安在內的很多人擅長做的事情,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比如:看書、上課、各種文章,等等。但如果陷入到這個小循環,結果就是:學了辣么多,卻依然做不到。所以當別人在網上搜索各種番茄工作法文章拿來看的時候,我只看了一本《番茄工作法圖解》,然後搜索了創造者奇列洛的信息看了看。我喜歡從經典和源頭學習。

2、從知道到做到,我們需要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大部分人不會這麼做,因為這意味著要捨棄各種學習的慾望,轉而專註在某一個知識點上,他們覺得番茄工作法不錯,可能淺嘗輒止的嘗試一下,然後注意力很快又被另一個「很牛」或「很流行」的方法勾引走了。我在這個階段會把番茄工作法實踐,並且是從最簡單的開始實踐,比如說番茄工作法的每天檢視是比較麻煩的,並且和我GTD每天的檢視如何融合還不知道,所以我就只實踐「選擇事情-25分鐘專註-休息5分鐘」以及「如何應對打擾」這兩個部分,這讓我收穫很大。

3、從做到到不知道,當真正去做之後才發現,腦袋裡很產生很多的問題,有太多的東西書上並沒有寫,或者有些東西並不適合自己,實踐番茄工作法的時候我就產生疑問:每天吃多少個番茄才算合適呢?__這個時候我會把問題拋到兩個地方:一個是番茄工作法愛好者的社群,豆瓣、知乎都有,另外一個地方就是拋給自己__,最終通過不斷的請教和摸索,終於找到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答案,同時對蘇格拉底的一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很多人逃避實踐和提問,因為相比這兩點,學習竟然是最輕鬆的方式。這就是我用「心成長」模型學習番茄工作法的過程,請大家多多指教。

除此之外,關於有效成長,小強還有幾個建議,一併分享給大家。

建議二:減少輸入

有人問:我也發現每天輸入太多,輸出太少,決定要減少輸入,那我如何減少輸入,如何做這個取捨呢?

其實很簡單,把解決你最痛苦問題的方法留下,其他都可以先放一放。

比如現在我感覺到最痛苦的問題是上班精力不行,晚上總是睡不好

那現在就把什麼時間管理、知識管理、番茄工作法都放一放,開始學學如何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

你放心,減少輸入省下來的時間,很快就會被增加輸出所填充。

建議三:增加輸出

那如何增加輸出呢?

我們常用的四種跟外界互動的方式是:聽、說、讀、寫,

其中「聽」和「讀」是輸入方式,我們可以適當減少,「說」和「寫」是輸出方式__。

也就是我們可以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跟別人分享,比如聊天的時候說:我最近看了本書,蠻好的,講的是……,或者專門做專題分享,比如說在社群里分享「如何提高睡眠質量」,這對學習的東西是個固化和梳理,很多老師都說,我是怎麼學會這些的?都是在給別人講東西的時候把自己講會的。 如果有些人不太擅長說,可以用寫的方式,就像我寫博客,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寫出來,也是梳理和內化,還能給看這篇文章的人帶來幫助,何樂而不為呢?

這和學習金字塔也是相互印證的,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轉教別人」和「立即應用」是學習效率最高的方式

建議四:勞逸結合

這是我從實踐番茄工作法中體悟到的,有些人覺得一直工作是效率最高的,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人不是機器,人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降低,效率也會跟著降低,而且不是緩慢的降低,是「墜落式」降低,你可以回憶下早晨剛到公司和快午飯時的工作狀態。

另外,休息的5分鐘往往能產生更好的想法,比如25分鐘埋頭寫策劃案的時候,開始很順利,後面就卡住了,5分鐘休息的時候,其實腦袋裡還在想著策劃案的事情,這時候往往突然「bingo!」一個絕妙的主意冒出來,卡點迎刃而解,在接下里的25分鐘又是順暢的寫了,絕妙的主意都不是在辦公桌前產生的,都是在散步、洗澡、發獃這种放松的時候產生的,而這些「絕妙的主意」,會是效率的一個拐點。

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留白的藝術」

結語

我們都渴望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是在學東西,然後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然後產生新的問題,進入新高度的學習,其實我們最終都是在修鍊自己的那顆心而已

推薦閱讀:

整理與人格心理學的聯繫初探
「個人成長」告訴你自信的「秘密」!
為什麼你這麼害怕跟大老闆接觸?

TAG:时间管理 | 个人成长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