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數據圖表,揭示「小米模式」失靈背後的真相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瞬息萬變,也萬分殘酷:小米曾經為人追捧的套路,如今卻「淪為」桎梏。

沒有風,「豬」飛不動了

過去的一兩個月,可能是小米創業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去年年底還把持著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冠軍的它,今年上半年卻跌出了前三甲,Q2出貨量同比暴跌38%。一時間,全網都在熱議:小米怎麼了?

「目前是小米的一個谷底。」兩個月前小米手機的二次創業誓師大會上,董事長雷軍直言當前的困境。曾經他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如今卻不得不承認:市場的風向變了。

華為、OPPO和vivo,憑藉著著豐富的線下渠道經驗和「誰紅請誰」的營銷力度,把小米拉下了頭把交椅。向來靠互聯網營銷和口碑制敵的小米,近期也鋪天蓋地在市場上投放劉詩詩、吳秀波等人代言的廣告。

雖然這「很不小米」,但確實形勢逼人。

過去五年多的時間裡,風口上的小米順勢而起,打造出神話一般的「小米模式」。然而,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瞬息萬變,小米曾經為人稱道的「模式」,如今卻「淪為」桎梏。

DT君回顧過去5年中國手機市場變遷,用數據來幫小米號號脈:模式「失靈」背後,雷軍到底錯過了哪些市場風向?

1. 智能手機市場,已朝陽變夕陽

要弄清楚小米如今究竟為何消沉,先得弄清楚它是因何而興起。

首先從外部因素來看,小米入場時趕上了最好的時機。

第一台小米手機的問世是在2011年,此刻中國手機市場正面臨新老交替。

當年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冠軍雖然仍是諾基亞,但iPhone 4的流行開始把3.5英寸屏幕的風潮吹向中國。「換鍵盤機為觸屏機」,成為了諸多手機用戶的訴求。

這時市面上可選擇的觸屏類智能手機並不多,龐大的市場缺口下,以小米為代表的一批國產品牌崛起。他們填補了蘋果、三星之外的中低端消費需求,「幫助」數億中國用戶完成了智能手機的普及。

從小米2011年出道開始,中國智能機的出貨量每一季度都在飆升。但2014年前後,市場開始顯現出增長疲態;之後更是頹勢難掩,增速有增有減。

很明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趨於飽和。

從某種程度上說,小米遇到的問題,其實是整個中國智能機市場的問題。當市場需求陡然出現時,小米做到了適時頂上;可當需求飽和時,小米就顯得無所適從了。

2. 小米那套打法,早已被「掏空」

入場及時固然重要,但市場環境對每一家公司都是公平的,要殺出重圍,還得有乾貨。

小米創辦初期,曾是一家以套路著稱的公司,其中精髓,DT君覺得在於那句「年輕人的第一台手機」,其後的「性價比」、「用戶體驗」、「飢餓營銷」等打法,均是圍繞前者展開。

小米知道,年輕人既想擁有高品質,又囊中羞澀,蘋果三星雖然好用好看,但對他們來說太貴;年輕人又格外重視UI的流暢與美觀,喜歡「定製化」,但這些訴求是傳統國產廠商所沒能滿足的。

於是乎,小米先從「為發燒而生」的MIUI做起,建立口碑和「參與感」;具備一定群眾基礎之後,再從上游生產商那裡定製高規格的硬體,搭載自家的軟體做實體手機。連互聯網手機固有的產能不足問題,也或多或少成為了「飢餓營銷」的一部分……

總之,低成本+互聯網營銷的打法,進口品牌和傳統國產廠商從沒用過,這讓小米紅極一時,米粉遍布天下。

根據阿里大數據分析,小米的興趣用戶群體有70%是30歲之前的年輕群體,尤以25歲以下的年輕人更為偏愛小米;而職業方面,學生和白領居多,其中又以學生的偏好度為最高:

(圖片來源:阿里大數據)

事實證明,這套差別化的打法收效顯著,但時過境遷,目標群體的消費力也趨於飽和。

從eMarketer的智能手機滲透率數據來看,中國18-34歲的智能手機消費人群(也就是小米的目標客戶群),未來三年的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也就是說,小米想要吸引的那部分用戶,基本已經吸引完了。想要新用戶?從上圖看,最可行的是去挖掘更年長的群體——但這並非小米過去之所長。

因此擺在小米麵前的「重任」,是減少現有用戶的流失。

然而,憑藉「性價比」建立起的用戶群,品牌忠誠度通常是相對較低的。而如今市場上可選擇的同類品牌,又實在太多。

3. 國產手機高端潮,小米也沒跟上

假設你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購買力有限的情況下,你可能被小米「年輕人的第一台手機」的定位所吸引。

但兩年後有了經濟基礎考慮更換手機時,是會傾向於消費升級,還是繼續購買千元級的「性價比之王」?

這個例子,代表的是數億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新一輪的購機需求。

IDC最新的報告指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幾近飽和,目前市場的發展,就主要是依靠換機用戶驅動。

也許是考慮到用戶換機時可能會產生不同價位的需求,目前華為、OPPO和vivo這三大廠都做了兩手準備:既給用戶準備了1000元以下的低端機型,也提供3000元以上的高端機型。

而追求「性價比」的小米,定價上仍堅守在相對低位:

國產手機品牌的高端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廠商們對市場的共同判斷,客觀上也打破以往人們對「國產就只能便宜」的刻板印象——但這一波新節奏,小米似乎沒有跟上。

4. 當線上不再「輕資產」

過去,小米能夠很好的控制「性價比」,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做線上,不做線下。

線下渠道,因為物流、人力、租金等成本高昂,一直是被小米這類從互聯網起家的公司繞著走的。

雷軍曾在各種公開場合說,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輕資產。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小米營銷手冊《參與感》一書中也提到,小米建立參與感的三個戰略就是做爆品、做粉絲、做自媒體——這三點,都離不開線上傳播。

小米誕生初期的2011年,剛好是中國互聯網創業潮的萌芽期,線上傳播的成本還很低。可如今幾年過去,互聯網不再是一塊待墾的荒地,隨著各路新軍的不斷湧入,駐場成本已經越來越高。

2016年一季度,微博的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千人成本)價格為15元/千次曝光,是三年前的3倍,而微信朋友圈廣告位的CPM價格,更是高達60元/千次曝光。

當下的互聯網,和線下店一樣寸土寸金,想要得到更多展示,就要付出相應的報酬。在這個背景下,只做線上的「輕資產」優勢就沒了。

再加上各路手機大軍重金向線上襲來,小米在線上的優勢地位已面臨失守。

從艾瑞監測數據來看,近一兩年,華為、步步高(vivo)、中興、蘋果、OPPO……甚至連魅族的網路廣告投放力度,都比小米大得多。以2016年6月的測算為例,小米的網路廣告投放費用排名,連前十都沒有擠入:

5. 線下渠道回溫,小米你在哪兒?

更不幸的是,當前智能手機的戰場,正在向小米所不擅長的線下轉移。

既然線上已經這麼貴了,線下渠道反倒能給消費者更直觀的手機體驗,還有助於售後服務。如今,OPPO、vivo能逆勢而上,把小米從第一拉到第四,其遍布全國的實體店網路功不可沒:

在這張品牌手機體驗店的分布圖上,小米明顯是立足於一線或准一線城市,而OPPO和vivo的觸角,則伸得更遠。

其中,vivo走的是人海戰術,以數量密集取勝;而OPPO在選址上則更為用心,把西北、中部等相對偏遠的地區也給覆蓋到了。

對於已經趨於飽和的中國智能機市場來說,二三四線城市用戶在當前更具挖掘潛力,也更適合實地作戰。在這一點上,小米相較OPPO和vivo,落後太多。

小米看上去也挺捉急……

今年6月,雷軍宣布要加快「小米之家」計劃,擴張線下銷售渠道,意圖建成覆蓋全國範圍的線下自營門戶網路,並強調「以每月新開5-10家小米之家的速度擴張,計劃三年內做到1000家」。

現在入場晚不晚?只能待時間來檢驗。對於這家估值450億美元的公司來說,新的戰役才剛剛開始。

(聯繫本文作者王珏:wangjue@dtcj.com)


推薦閱讀:

如果某人回到唐朝,利用哪些科技與知識,才能在唐朝小批量造出類似毛瑟步槍的近代步槍和彈藥?
2017年世界最貴戰機排名是怎樣的?
假如現在發明了超光速引擎,並且能穩定的運行,那麼會對現在的社會產生怎樣的變革?
現在民用領域什麼電腦最好?
為什麼日本要來中國招碼農?中國編寫代碼技術在世界上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TAG:科技 | 小米科技 | 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