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考古日報Vol.23] 周原考古新思路和新發現—2015年社科院考古所田野考古成果(十)

  一、新思路

ntn  從2014年9月起,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三家單位聯合組成周原考古隊,對周原遺址啟動了新一輪考古n勘探與發掘工作。基於對周原都邑性聚落的理解和以往工作的反思,我們認為,以往發現的大型建築、鑄銅作坊、制骨作坊、窖藏、墓地等重要遺存都是孤立的點,n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繫。這種狀況影響了對一些重要遺迹的性質判斷和遺迹間關係的把握。所以在工作啟動之初考古隊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具體按照兩個方向逐n步展開:一是在賀家北區域以鳳雛建築群為中心,對該區域進行儘可能的全面揭露,以期在整體布局中考察具體遺迹的性質;二是以釐清周原遺址內的水網系統、城n牆等大體量「框架性遺迹」為目標,了解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建立遺址內諸如城牆、建築、手工作坊、墓地等重要遺迹之間的有機n聯繫,探索都邑性遺址田野發掘的新方法。周原遺址是一處都邑性聚落。從2015年3月至今,主要開展了一下幾項工作。

  二、賀家北區域的工作收穫

nt  賀家北區域的工作有以下幾項:

nt  1、F3的繼續清理與解剖

nt  1)院內祭祀坑的確認。經發掘,去年認定的祭祀坑為晚期地層的殘存部分。

「祭祀坑」K11解剖發掘

nt  2)立石坑的發掘

nt  經發掘,確定立石是豎立在一個直徑為1.55米的桶裝坑內,而該坑疊壓於鋪石之下。桶裝坑打破商周之際的地層與灰坑。

nt  3)柱洞的解剖

nt  對D3和D5進行了解剖,並將解剖溝下挖至生土,發現存在柱洞,且建築的地基處理方式是將灰坑清理後夯打與生土平,再分塊夯築而起。

nt   2、北城牆區域的試掘

nt  1)「北城牆」的發掘

nt  在鑽探所示為城牆的區域進行了探溝發掘,發掘結果表明此處的城牆可能已被破壞,其下為西周晚期的淤土帶在淤土帶的地底部發現多條東西向規整的溝槽。溝槽的寬度為20厘米左右,槽壁光滑。我們推測可能為木頭埋在水中所致,但木頭因何而來尚不確定,還需進一步開展工作。

nt「城壕」剖面

nt  2)「城壕」的發掘

nt  對判斷可能為城壕的溝狀堆積也進行了發掘。結果表明,溝的使用年代始於西周早期,終於西周晚期,隨後被西周晚期鑄銅作坊所覆蓋。

nt  3、賀家北墓地的發掘

nt  對2014年董家普通居址墓葬區東側未發掘部分繼續進行清理,目前已確認有四座西周晚期墓葬,清理工作正在進行中。其中M30南北長4.4,東西寬3.0米。已發現三個盜洞。西二層台上發現銅器6件,其中鼎4、盨2;陶器6件,鬲1、豆1、簋2、罐2。

三、水網系統的工作收穫

ntn  在2014年勘探與發掘的基礎上,考古隊繼續在鳳雛、賀家、禮村等區域針對水網系統進行大規模勘探。目前共完成重點勘探面積約67萬平方米,池渠遺迹n的抽樣勘探面積108萬平方米。共探明發現大面積淤土遺迹1處、溝渠遺迹11條、灰坑遺迹376處、墓葬64座、陶窯1座 。

nt水系鑽探總圖

nt  為了確定池渠遺迹的形制與流向、建造和使用年代、以及堆積性狀等基本信息,我們對大面積淤土遺迹和4條人工溝渠遺迹進行了解剖發掘。

ntn  大面積淤土遺迹位於遺址核心區的西北部,地處山前坡地的前緣。長約2200米,最寬處逾500米,平均寬度約300米,總面積約66萬平方米。中央淤n土最深,約8.5米,四周較淺,為2~3米。在淤土底部發現有西周時期夾砂聯襠鬲口沿殘片,說明了淤土遺迹的年代上限不早於西周。還發現了漢代灰坑疊壓且n打破淤土的現象,因此淤土的年代下限應早於西漢。另外,周原遺址西周遺存的北界恰好位於大淤土以南,而其北側為山前坡地,基本不見西周遺存。據上,初步推n斷該淤土遺迹的年代極有可能處於西周時期。

G6剖面圖

ntn  G6位於水網系統的最北邊,西端可能與大淤土遺迹的東緣北部相連,目前發現已向東延伸約1900米。勘探顯示溝口寬6~10米,溝底深3.8~5.0n米,地勢為東高西低,初步推測其流嚮應為自東向西。解剖發掘顯示,該溝打破西周晚期地層,溝壁斜直、溝底近平。溝內堆積明顯可分為兩大層。上層為紅褐色細n膠泥層和黃色粉砂層交替分布,在該層堆積的底部和間歇層中都出土典型西周晚期陶片。下層堆積為混雜大量礫石的沖積層,其內出有較多的西周晚期陶片。據此,n可以初步判斷該溝的年代為西周晚期。

G5剖面圖

ntn  G4、G5位於大淤土的北側,北端起於西觀音山南側山麓,可能與此處的山泉相接。兩溝東西相隔約40米,大致呈南北走向,近乎平行。中途匯合後和南側n大淤土相連。據勘探,兩溝均寬5~12米,深2.5~4.7米,南北長約2100米。試掘發現,溝壁斜直,溝內堆積有明顯的人工「清淤」跡象,尤其是東側n的G5,能看到多次較大的「清淤」行為。另外,兩條溝走向較直,且地勢較兩側稍高。以上特徵為判定兩溝系人工所為提供了證據。雖然兩條溝內未發現可斷代遺n物,但藉助與大面積淤土遺迹的相互關係,初步推測年代可能為西周時期。

nt  G9東西長1940米,現地表為東高西低,海拔落差約21米,寬8-14米,深4.0-6.2米。廢棄於西周晚期。 目前發掘仍在進行中。溝內發現一座西周晚期墓葬(M6)。

nt  以上五處遺迹內的堆積形態各不相同,可能存在功能上的不同,目前僅依靠田野考古學已不能獲得明確認識,我們計劃開展多學科合作來獲取相關信息。

  四、學術意義

nt  1、賀家北區域的城牆,城壕,大型建築,各種等級墓葬的墓地,既顯示了該區域的重要性,也表明了工作的複雜性,有必要長期開展工作,釐清各重要遺迹間的時空關係和各自的性質。

ntn  2、周原遺址內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進一步強化了以往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迹之間的有機聯繫;加深了以往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係的認識;與n豐鎬遺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為探尋聚落結構在田野作業中提供了一條比較切實可行的途徑。

nt  3、結合2009、2011、2013年對周原遺址內的池渠遺存的考古成果,可以初步認為周原遺址內存在著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乾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水系遺存,它們共同構成了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

nt  五、存在問題和需要加強的方面

nnt  5處池渠遺迹的堆積形態不同,既有同一條溝內堆積的不同,也有不同溝之間溝內堆積的不同,其性質可能為引水渠、排水溝或環壕等,所以周原的田野發掘必須在地層學之外明確地引進埋藏學方法,同時開展多學科合作,最終才能確定每個遺迹的性質。

ntt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ntt  領  隊:王占奎

ntt  參加人員:種建榮、陳剛、李彥峰(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ntt       孫慶偉、雷興山、曹大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ntt       徐良高、宋江寧(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ntntt       李伸前、魏進合、李宏斌、楊久明、呂少龍、趙國峰、趙勇、董博華、高小龍、許甫哲、劉啟良、奧西泉、張萌(技術工人)

ntt  執筆:宋江寧、徐良高
推薦閱讀:

博物館裡的很多文物都會註明「複製品」,為什麼不捨得把真品拿出來展覽?
鑒定文物為何不使用碳元素檢測?
地產開發商在興建新樓盤時發現古墓群怎麼辦?
如何評價《如果國寶會說話》紀錄短片?

TAG:考古 | 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