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該接近的三類人

我工作這幾年一個很大的體會是,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在某些需要堅持的地方,不要靠那些 GTD 工具和各種自我暗示,最好的方法其實是給自己製造環境。

健身的朋友很多都會有感觸。自己在家買一些器械,或者嘗試囚徒健身,都不如在健身房有效果——大家都這麼拼了,我在這裡偷懶太丟人。

比較邋遢的話,找一個愛乾淨的室友。即便是他不會給你收拾,你看到他屋裡那麼一塵不染,自己總是忍不住也要多在意點衛生。

許多產品經理對自己的成長是不敏感的,在很多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我會把以下三類人當成我工作生活中應當頻繁接觸的、最好成為朋友的對象。

1. 更有經驗的產品專家/行業專家

我經常說,產品經理應該有導師,這樣進步最快。不管是讀書看報,還是翻知乎,都只是學到皮毛。真有料的乾貨,很難找,而且別人也輕易不會分享。

我在職場中的每個階段,都確保自己身邊至少有一個能值得我學習的導師。他能在產品方面真的讓我心服口服。他讓我意識到,原來我現在的知識或者能力還遠遠不夠,別說張小龍馬化騰了,就是他們手下差幾個層級的產品經理,都比自己強得多。

如果你接觸不到這樣的導師、這樣的專家,那你總會有盲目的自信,覺得公開資料里那些產品大佬所說的自己都能理解,就代表自己就能成為他們了。

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職位和 title。現在不僅有些經驗剛剛一兩年的產品經理都可以扮老虎,甚至應屆畢業生都能去創業團隊稱霸王。到底是產品合伙人、產品總監還是資深產品經理都不能代表什麼,都可能沒有見過真正靠譜的產品經理。去認識下阿里的 P7、P8,認識下騰訊的 T3,認識下你很認可的產品的作者,看看他們都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

2. 更勤奮的工作狂

就像太邋遢就找愛乾淨的朋友來平衡一樣,如果自己對工作沒有熱情、太懶,身邊有個工作狂是很有效的。

產品經理這樣的特殊工種,工作內容和工作時間常常沒有清晰的邊界。記得好像是@鄒劍波Kant 在某個群里提到的,跟技術和設計不同,既然選擇了產品經理,就要承擔更多零碎的工作。

有的產品經理按點下班,一到時間,就「卸下所有擔子」,完全屏蔽掉所有信息。我親身經歷過很多在一些微信群里,有人跟某產品經理抱怨他們的產品問題,反被責怪的情況。這樣的產品經理,在大部分時間裡根本沒進入工作狀態,也就很討厭這時候用戶和同行的反饋——我是來群里閑聊的,不是來處理你問題的。

但工作狂可以給你完全另一種啟示,你可以做更多。工作狂未必是加班狂,但對工作足夠用力的人,主動去解決問題、處理矛盾、梳理流程,都讓自己在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變強了。他們時刻在思考產品和用戶,考慮功能和業務,能夠完成很多人工作時間兩倍的產出。我現在做眾包物流,有的同事甚至會跟每個電梯里碰到的配送員閑聊,不管是自己平台的還是競品的,都能得到很多一手信息。

每個人選擇不同,不是每個產品經理都會是工作狂。不過我會至少跟一個工作狂相處或者共事,至少做到他努力程度的 80%,才算是能夠擔得起負責的整個產品。

3. 對生活充滿更多熱情的人

我記得看過一篇心理學的報告,說人的精力和意志都是有限的。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需要補充,至少不要去消耗。所以我會遠離那些負能量的人,不斷抱怨房價、抱怨工作、抱怨同事,聊的都是無關自己的八卦和小道消息。

我會更願意跟充滿熱情的、樂觀的人相處。這些人往往都很有趣,會發掘生活中的各種趣味、認真對待自己的愛好。他們平時都是上班族,下班後則是業餘的 BL 作家、酒吧合伙人、德撲冠軍和美漫專家。

對生活的熱情會反哺到產品之中。那些成天盯著 KPI 和績效的產品經理,難免會做出不那麼正能量的產品來,經常成為純業務導向和純運營導向的產品經理。只是盯著數字看變化去調整功能稱不上是好的產品經理(一個難以拒絕的設計需求 - 鎮雷的設計小作坊 - 知乎專欄)。

道理很簡單: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跟什麼樣的人相處。大家可以沿著這種思路,考慮下自己身邊的人,究竟是在提供給你動力、助你成長,還是在單純地消耗你。

封面:攝於上海靜安寺的「木十九」眼鏡店。

推薦:VSCO,濾鏡 APP 的話,只用這一個就夠了。


推薦閱讀:

【可能性 | 產品與大設計】推薦閱讀(039期)
滿足需求,要警惕過度
硬體產品經理如何做產品市場分析
改變用戶行為的設計模型——BJ Fogg行為模型

TAG:产品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