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這種快速崛起的公司背後,大數據做得怎麼樣?

上周一,來自武漢的直播平台鬥魚TV融錢了:騰訊和鳳凰資本領投的 15 億人民幣,距其上次得到騰訊領投的 1 億美元不到半年。如果考慮到起 2015年下半年的資本寒冬還遠未結束,鬥魚的姿態實在有種烈馬嘶吼,逆勢而動的態勢。

對大多數的非深度直播用戶來說,直播這個領域始終有種小眾細分和打擦邊球的灰色嫌疑。但上周和他們的大數據團隊負責人聊了一次過後,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

如同投資人對優步和滴滴的想想空間絕不止於出行市場,對直播其實也一樣,隨著整個行業的泛娛樂演進、用戶的下沉和使用場景的增多,資本對對直播的商業想像空間同樣溢出了細分的行業直播本身,已經跨越到直播帶來的流量入口和大數據商業未來。

一個典型的鬥魚直播間

一:高峰時接近淘寶 80% 的用戶量

最開始對鬥魚的數據團隊感興趣,是因為吳瑞誠在今年 3 月參加簡尋主辦的武漢首屆開發者峰會時,透露過一組數據:

這些數字是什麼概念?就是高峰時段,其訪問人數已經接淘寶網站高峰時段的80%。(如今已經又上漲了超過 10%)

而這些數據全都是從2014年至今,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快速增長積累起來的。心裡疑問是,鬥魚背後有一個怎樣的數據團隊,海量的數據如何處理,這些數據會指引鬥魚走向何方?

事實是,2014 年 8 月入職的吳瑞誠是鬥魚數據平台部的第一個人,發展到如今,整個團隊近 30 人,年齡區間分布在 21 到 30歲之間,其中三成來自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迴流。

吳瑞誠自己加入鬥魚前,曾在杭州阿里巴巴做大數據開發,具體負責的部分是淘寶歷史訂單和旺旺聊天記錄,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同樣以 PB 級別論。

但作為阿里巴巴大數據幾千人團隊中的一員,吳瑞誠的工作內容限於底層,負責存儲和提供介面,流程非常單一。他能想起來的跟自己的工作直接相關的最典型場景就是「和各個業務團隊對介面」,比如出現業務糾紛時提供阿里旺旺聊天記錄。

吳瑞誠談到剛入職鬥魚時,「老闆當時就對大數據有很大想法」。當時的大數據還沒熾手可熱到現在這樣,連路邊賣煎餅的都能跟你大扯一通大數據,在直播行業的應用也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吳瑞誠是因為自己在淘寶,見識了其十多年的大數據商業化經驗,因此看好大數據和直播的結合。

二:個性推薦的開端

經過從 0 開始搭建,鬥魚現在已經有比較清晰的大數據架構了,主要有數據彙集、處理、展現、挖掘等方面。這些積累的數據顯然對鬥魚的未來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除了以數據統計的方式為公司整體發展提供參考以外,個性推薦會是鬥魚積累的大數據在未來的最大用武之地。

2014 年上線以來,鬥魚攪動行業春水,令同行和用戶側目的,一直是新銳兇悍的運營手法,包括重金邀請英雄聯盟高水平玩家更名為「鬥魚tv+某某」,使得英雄聯盟的排行榜前列便鋪滿了鬥魚二字,迅速將平台在線人數從十萬級別拉升到百萬級別。

但也許直播深度用戶都很少注意的是,從 2014 年,鬥魚就開始嘗試做精細化運營,到現在,已經通過各種應用服務於用戶。

通常來說,在直播領域,一個基本判斷是,10% 的頭部主播會吸納平台 90% 的用戶流量,這是各直播平台對挖主播大戰的根源,也被認為在未來很長時間都不會發生變化。

但正如鬥魚的競爭對手,熊貓 TV 的投資人國民老公王思聰判斷的,「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那對直播來說,什麼問題是真問題?內容,當然也包括主播,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但某種程度上,內容和主播其實也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因此,我的一個判斷是,在未來,高度個性化精準貼合用戶的娛樂場景,將會成為錢也不能解決的真問題和真壁壘,因為這需要的是足夠大量且清晰的數據積累,優秀的演算法架構,進而長期形成高度智能化的推薦機制。

三:直播行業的大數據想像空間

這一判斷來自整個直播行業的泛娛樂演進趨勢。而泛娛樂也是鬥魚早就希望從細分領域和灰色地帶走出來佔領的更廣闊地盤。新一輪融資後,擴寬泛娛樂的邊界正在成為鬥魚在未來的重要戰略方向和希望樹立的壁壘。

根據吳瑞誠提供的數據,在鬥魚目前的千萬級別的用戶中,有很大比例用戶每天在鬥魚的觀看時長會超過 2 個小時以上。可以佐證這一說法的是,簡尋的運營同學曾小樣本調查過一些直播用戶,對這些這些年齡集中在 20 到 30歲的男性大學生或白領來說,直播正在成為電視機一樣的存在,無聊時就開著,沒有明確的娛樂目的,而是作為背景音和宅居暖場器。

這可能超出了大多數非深度用戶對直播的印象,因為大多數人對直播的印象要麼是遊戲和色情,要麼是「不知道為什麼會有人看直播,跟風吧?」

但事實可能是,對一些真實用戶來說,直播的使用場景已經深度融入各種生活場景,這也顯示了這個群體對視頻的需求不再僅僅是娛樂和觀看,而是陪伴和社交——人們在宅居的空蕩蕩的房子里,參與主播製造的事件,和其它觀眾交流。

這和各平台邀請明星大腕帶來上千萬的現象級流量截然不同,明星本身不可能長期關聯在直播平台上,其帶來的流量更偏向熱點效應。而真正沉澱下來的,將會是上述對直播產生陪伴和社交需求的深度用戶,並通過陪伴和社交進而滿足這些人的其它娛樂需求。

與此同時,老一代人因為娛樂匱乏,即使娛樂節目千人一面,依然趨之若鶩,但對成長在互聯網和娛樂信息過剩的年輕一代來說,尤其是對鬥魚借風勢收割起來的移動用戶來說,需要的是更個性化更豐富更細分的內容滿足。

鬥魚埋頭試和做的基礎是什麼?隱藏在數據中的魔鬼可能比個人判斷遠更豐富直接。一個被經典引用的案例是,「麻雀搭窩」這類深度無聊事件會受到意外追捧,引入大量流量。

目前,只要在鬥魚網站和移動端APP上觀看直播,鬥魚會根據用戶偏好推薦相應的主播。而未來,吳瑞誠說,鬥魚的目標是在個性推薦上不斷積累和優化,做到屬於每個用戶自己的鬥魚直播,以大數據的形式驅動和支撐起鬥魚的泛娛樂未來。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鮮有人關注大數據對直播行業的大盤影響,但那只是行業發展階段、數據和技術的積累都還處於早期混戰的原因。就像今日頭條出現之前,少有人預見到數據對新聞行業的攪動。

而現在,可以毫無疑問可以預見的是,高頻率出現的現象級數據事件,豐富而多樣的數據樣態,架構搭建階段的靈活成長,極具想像力的應用場景,這大概是一個有志於大數據的程序員所能找到的少有挑戰和完美戰場。

ps:

對於如何從 0 開始搭建一個實時計算平台,吳瑞誠也有過詳細的分享,純技術乾貨,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鏈接查看:吳瑞誠:鬥魚實時計算平台的演進

pps:鬥魚也是簡尋服務的優秀又土豪的公司,各個技術崗位都很缺人,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簡尋官網鏈接)關注 or 通過微信公眾號聯繫簡尋的業務同學(公號id:jianxun-fuwu)

ppps:在起於 2015年下半年,延續得格外漫長的資本寒冬里,裁員正在成為互聯網創業領域最沉重的頭部主題,科技媒體 36 氪在一篇裁員主題的文章中統計,百度搜索裁員的新聞條目,38 頁新聞里,其中 30 頁發生在2016年。毫無疑問,互聯網創業公司為這 30 頁貢獻了很大比重。

據(常常不靠譜的) 媒體預測,這一輪資本寒冬也許要延續到 2017 年,甚至2018 年。所以,資本寒冬看起來毫無短期內結束的跡象,但優秀的公司永遠缺人,充滿想像的前沿領域對願意挑戰的高端人才需求也永遠處於饑渴狀態。

在約鬥魚數據平台部負責人吳瑞誠聊一聊的時候,他的第一需求是「能幫我們招到人嗎?」感想就是,為了招人,套路也是深 TAT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熊貓tv請多名韓國頂級星際選手直播?
如何評價2016年8月4日,熊大在微博發的《我回家了》?
如何評價鬥魚主播魔音糯米在九月十二號發的sks壓槍視頻?
在鬥魚直播寫代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鬥魚王師傅王阿姨分手事件?

TAG:大数据 | 网络直播 | 斗鱼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