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周成
武王去世,周誦尚幼,其時周政初立,局面複雜,武王臨終,囑弟周公旦攝行政事。為大局計,周公主政稱王。
其先,武王曾欲營建洛都,成王新立,願遂父望。周公將建政之初的穩定擺在頭等位置,此時對營建東方新都並不熱心。然而,武王行分封之時的考量與安排,全然是基於新都營建後的格局。新都不立,一個直接的影響是原本地位關鍵的各方封君一下子變得遠離政治中心與決策核心,尤其是親往封地的文王三子鮮、五子度、八子處,在武王時代備受信任與倚重,如今卻面臨邊緣化的尷尬,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關於周公欲取代成王,行篡亂之事的流言,也在此時不脛而走。周公,及其所掌控的新生政權,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太公、召公對自己所抱持的態度,更令周公倍感壓力。周公主動向太公、召公剖白心跡,闡明自己的考量,以爭取信任。太公乃外姓功臣,召公雖為同姓,也只是公室,周公則是武王的親兄弟,因此,太公、召公這時對於周公,也就不便過多糾纏什麼。不過,對於同為武王親兄弟的叔鮮、叔度、叔處,周公顯然不容易擺得平了。
大家各持己見,無法達成一致,「三監」中叔處仍司其責,叔鮮、叔度起兵勤王。
與此同時,祿父也並未安分,叔處一人顯然無法發揮足夠的震懾作用。支持祿父的東方國家奄、薄姑等更進一步認為,武王過世,周誦幼弱,周公兄弟相爭,正是殷人舉事復興良機。於是,一波未平之時,祿父一波又起,殷人叛周。
一時間,兩股勢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周公挾周誦之名出兵,經過艱苦的戰鬥,基本消滅了兩位兄弟的軍事力量,叔度被生擒。叔鮮自知敗局已定,不願作為一個失敗的叛亂者來面對自己的弟弟,毅然選擇自我了斷。這以後,周公全力進剿殷人,並最終成功誅殺祿父,徹底平息了叛亂。祿父謚武,稱武庚。平叛後的周公,則並未止休,他乘勢東征,並且同樣收穫了巨大成功,一舉將奄、薄姑等國滅掉,並將周的勢力一氣推進至淮河流域。
戰事平息,周公將叔度流放,廢叔處為庶人,延請帝辛兄長啟繼承殷統,封建於宋,今河南商丘,為公爵;同時令武王九弟封管理殷民,將其國由今河南禹州的康改封至殷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稱衛,為伯爵。以此為契機,周公以周誦名義,進行了建政後的又一次大規模分封。在這一次分封中,周人進一步構建了核心統治區的多層次防禦體系,同時將統治力量進一步向邊疆地區拓展。魯的建制東遷曲阜,由周公長子禽受封;呂國建制則遷至營丘,今山東臨淄,建齊國,由太公長子呂伋受封,來治理殷之遺民。周誦之弟周虞受封於唐,今山西翼城,為侯爵。召公子克受封,為燕侯。除此而外,周公子嗣在此次分封中集中獲封,次子周羽封凡,今河南輝縣,為伯爵;三子周齡封蔣,今河南獲嘉,為伯爵;四子周苴封邢,今河北邢台,為侯爵;五子周翂封茅,今山東金鄉,為伯爵;六子周翅封胙,今河南延津,為侯爵;七子周翔封祭,今河南鄭州,為伯爵。這些封國所在,環伺衛國周遭,並對鎬京構成有效的屏障。周公另將部分東方戰俘遷至楚地,作為發展生產的補充力量,並封其首領熊繹為一方諸侯,為子爵。這次分封是分封制建立過程中規模最大,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次分封活動,也正是通過這次分封,形成了封建71國,其中兄弟之國15,姬姓同姓國40餘的基本格局。
風波平息,大行分封之後,周公制禮,對社會秩序的運行做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及嘉禮五大類計十七項,基本涵蓋了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鍵領域,同時大力推行德治、德政,優待戰俘,禁止酗酒,促進生產,發展經濟。譜制雅樂,緩和由禮所衍生的等級、秩序所帶來的疏離感,潤滑社會運行。周公制禮是中國先秦歷史中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系統頂層設計,更是一次影響至為重大、至為深遠的國家治理實踐,後世孔子的社會理想,乃至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大多能在其中找到根源。可以這樣說,周公以其睿智卓絕,為我們這個民族,植入了一枚重要的基因。
禮樂、分封、宗法相配合的周政權,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國家實體的治理階段。營建洛都之議也再一次甚囂塵上。由於周公對於此事始終並不積極,因此,召公奉周誦之命承擔起查勘規劃工作,自此始,洛都的營建工作不可逆轉的進入實施階段。趨勢既定,周公遂亦參與其間,行占卜、祭祀事,並在瀍水兩岸各建一城,一城收容殷人,駐軍兩萬餘人,稱殷八師,一城擬作陪都,同樣駐軍兩萬餘,稱成周八師,納貢賦,會諸侯。於此之際,周公適時結束近七年的攝政,正式返政於周誦。
經過不到一年的施工,洛都正式落成。洛都建成後,舉行了盛大的典禮,周王誦親臨,大會諸侯,正式決定遷都洛邑,自此,鎬京被稱為宗周,洛邑則被稱為成周。鎬京駐軍近兩萬,稱宗周六師。同時,王誦作出了新的權力平衡,使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以陝原,今河南陝縣為界,其西由召公協助管理,其東由周公協助管理,同時授予齊人在東部地區更高的征伐決策權力。長期以來,周公無意於政治中心的遷移,矢志經營宗周地區,這些權力再平衡的部署,實際上進一步削弱了周公的影響力。
為消除王誦戒心,以明心跡,周公無奈選擇出奔。為免引起更大的誤解,他沒有選擇擁有雄厚實力的國家,而是前往被視為南蠻的楚國。楚國獲封,正在周公攝政時期,周公更將部分東征戰俘遷楚,極大扶持了楚國的發展,因之,楚國也同樣給予了周公極大的禮遇。君主與宰輔之間的關係,自古便微妙如此。早在武王時期,周公便已進入統治核心,發揮巨大作用。武王代商後不久曾染惡疾,周公更是禱以身代。在古早傳統的歷史時期,先民對於神祗之事,是十分嚴肅和重視的,周公的這一行為,顯然不是今人眼光所見的政治表演所能揣度。在周初的政權建設過程中,周公更是絕對的功勛人物,他不畏爭議,為大局計,稱王以定天下,自始至終付出著自己的全部能量,更留下了為求賢才「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的佳話。然而,想必周公自己也能理解,作為一個政治家,王誦對於自己,始終心存芥蒂。
周公禱以身代的禱詞,作為重要的國家檔案,被封存在金縢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王誦看到了這個禱詞,極為震動。而此時的周公,已是楚地的垂老之人。王誦誠意迎請周公歸朝,並親自至郊外迎候。至此,這一幕叔侄君臣的錯綜故事,也算是勉強收穫了完滿結局。王誦安排周公至豐養老,不久以後,周公去世,謚文,稱周文公。周公五弟蔡度獲罪,周公爵位,由六弟曹振鐸襲得。周公臨終,曾言欲下葬成周,以示不棄王誦,永保天子。王誦明示自己對周公的敬重,不敢以之為臣,將其安葬於文王葬地畢。
親政後的王誦,原原本本的繼承了周公「以德慎罰」的原則,厲行節儉,著力緩和階級矛盾,以完善的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建設,為建政初期的國家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有「憲聖」之譽。
nn王誦執政晚期,同樣對於其子周釗的統治充滿擔憂,將其託付給召公奭、畢公高兩位輔臣。王誦正妻王姒。公元前1021年,王誦崩,享年35歲,在位22年,執政15年。謚成,稱周成王,葬畢。周成王子釗繼位,為第三代周王。
推薦閱讀:
※鬼神在商朝時熱心人間事務,為什麼到周朝卻變得相對冷漠了?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可以隨意交換,贈送城池?
※商周時期人們主要的論題
※周平王究竟是不是周幽王的嫡長子?為何褒姒之子名為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