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加速分化,P2P平台該做加法還是減法?

行業加速分化,P2P平台該做加法還是減法?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當前,P2P行業正處於大分化、大變局時期,對單個P2P平台而言,則是關鍵的戰略選擇窗口期,戰略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未來幾年的生死存亡。近半年來,我們不斷看到一些P2P平台或進入某個領域,或退出某個領域,不斷地進行著戰略探索。整體來看,大型平台傾向於做加法,中小平台則傾向於做減法,當然,大多數仍在麻木地延續過去的模式,沉浸於曾經的美好而不可自拔。不同的選擇自然有不同的結局,那麼,孰對孰錯?又該如何抉擇?

行業加速分化,新形勢新戰略

根據股東性質,可以把P2P平台分為銀行系、民營系、國資系、風投系和上市公司系五大類。從單平台季均成交量(該類型平台季度成交量總額/該類型季末平台數,下同)看,民營系平台遠遠低於其他類型平台,屬於典型的中小型平台集聚區。2016年2季度,民營系單平台季均成交量僅為1.2億元,而銀行系平台則高達36.92億元,風投系和上市公司系平台也分別達到了13.28億元和11.59億元。

從各類型平台市場份額變動趨勢看,可以清晰地發現P2P行業中馬太效應一直在發揮作用。2014年1季度-2016年2季度,民營系平台數量佔比從99%降至89%,累計下降10個百分點。而季度成交量佔比則從86%降至45%,累計下降41個百分點。

從數據上看,2014年民營系平台成交量佔比出現了一波下降高潮期,累計下降15個百分點,平均每個季度環比下降5個百分點左右。主要原因在於2014年屬於風投高峰期,民營系平台獲得風險投資後變成風投系平台,導致市場份額下降。整體上,2014年屬於行業蓬勃發展期,大小平台均獲得快速發展,馬太效應尚不明顯。

行業馬太效應的轉折點始於泛亞事件的持續發酵。2015年4月開始,泛亞開始限制產品贖回,6月份開始徹底不能提現,引發投資者群體性上訪事件。泛亞事件涉及22萬投資者,涉案金額高達430億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成為國家著手打擊非法集資的轉折點。

2015年10月19日,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防範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到「當前非法集資形勢嚴峻,案件高發頻發,涉案領域增多,作案方式花樣翻新,部分地區案件集中暴露,並有擴散蔓延趨勢」、「一些案件由於參與群眾多、財產損失大,頻繁引發群體性事件,甚至導致極端過激事件發生,影響社會穩定」,並明確要求「密切關注投資理財、非融資性擔保、P2P網路借貸等新的高發重點領域」。

2015年12月1日,昆明等地公安機關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泛亞事件立案偵查。8日,e租寶事件拉開序幕,同月,大大集團、三農資本先後出事,4家平台涉案金額接近1500億元,在社會中引發軒然大波,P2P行業風險陡然上升,投資人避險情緒升溫。

這段時期,P2P平台進入風險集中暴露期,跑路平台頻發,造成惡劣的影響,投資人開始有意識地「逃往」大平台,加速行業馬太效應。2015年2季度-2016年2季度間,民營系平台季度成交量佔比累計下降24個百分點。同期,上市公司系平台市場份額累計提升8個百分點,銀行系提升7個百分點,國資系和風投系分別提升4個百分點。

在這次行業大分化過程中,大平台受到資金熱捧,以銀行系平台為例,單平台季均成交量從4.37億元飆升至35.92億元,增長7.22倍;中小平台發展速度明顯落後,民營系單平台季均成交量從0.7億元增至1.2億元,增幅最小,僅為72%。

面對行業分化的新形勢,我們看到,近半年來P2P平台在不斷探索著戰略轉型,力圖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保持甚至擴大競爭優勢。總體上看,大平台和中小平台的戰略選擇明顯不同,分別剖析之。

中小平台被迫戰略防禦,斷臂求生,或可得一線生機

在新的行業環境下,中小平台的競爭法寶正逐步失效,不變是等死,主動求變才有一線生機。

曾幾何時,或藉助高收益資產,或依賴股東補貼,遵循「高利率帶來高流量、高流量催生高估值」的循環模式,中小平台以高利率為切入點實現追趕和超越並不難,很容易躍升至大平台的陣營。然而,平台跑路的頻發打破了整個行業「剛性兌付」潛規則,投資者對高利率開始有了警惕之心,「高利率帶來高流量」的因果關係某種程度上失效了。問題在於,對中小平台而言,除了高利率,幾乎拿不出其他吸引投資者的亮點。產品體驗?拜託,誰也比誰差不了多少。安全性?抱歉,投資者更願意相信大平台。

沒了高利率的法寶,中小平台的流量增長後勁明顯不足。沒有高流量甚至流量還在下降時,高估值無從談起,融不到錢,中小平台開始真切感受到生存危機。與此同時,監管趨嚴、不良飆升都在加重平台的運營成本。此時的變,不得不以減法為主。P2P業務可分為資金端和資產端,資金端的引流成本太高,於是平台選擇專註資產端的運營。那麼,這種斷臂求生的戰略成功幾率有多大呢?

筆者認為,只要運營得當,專註資產端反而有很大的機會活下去、甚至活得很好。在金融領域中,信貸(即資產端)並不具有顯著的馬太效應。只有最優質的一部分客戶群適用全線上的信貸流程,大多數信貸客戶和信貸場景都分布在線下,且很分散,無論是客戶獲取還是貸後管理都需要大量的線下布局,線下布局是存在物理局限性的,再大的企業都有邊界,為無數小的資產獲取方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截至2015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4,262家,從業人員380萬人;小貸公司8910家,從業人員11.7萬人,此外,還有2000多家P2P,數百家分期公司。不妨問一下,這麼多的從業機構苦心經營這麼多年,個人消費金融的空間挖掘了多少?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又解決了多少?顯然,專註資產端有的是機遇。

大平台信心爆棚,忙著做加法,小心陷入戰略陷阱

與中小平台做減法不同,大平台的戰略選擇是做加法。具體操作上,一些平台繼續深挖基礎業務,或拓展資金來源,如進軍企業理財,或拓展底層資產,如進軍汽車信貸、校園金融、農村金融等。還有一些平台則跳出P2P業務本身,向著大而全的金融機構轉型,最具代表性的是轉型一站式理財平台。

在筆者看來,在此次行業大分化中,大平台的根基並未站穩,盲目擴張很容易摔跟頭,尤其是第二種轉型思路,無疑會耗費大量資源,競爭前景堪憂。

在此次行業分化過程中,大平台市場份額快速提升。究其原因,更多地是投資者基於安全性考慮,將資金由中小平台轉移至大平台的客觀結果,所有的大平台都是受益者,都活的很好,大平台之間尚未真正拉開差距,未經歷真正競爭的考驗。如下圖所示,當前P2P行業市場集中度並不高,以2016年7月成交量來看,前十家企業佔比僅為22.37%,前50家企業市場份額未達到50%,前100名市場份額未達到60%。與今年2月份相比,行業的集中度甚至還出現了下降。

大平台之間的群雄爭霸時期才剛剛開始,這個時候,與其盲目追求大而全陷入戰略的泥潭,白白浪費了戰略窗口期,倒不如圍繞主業深挖深耕,提高未來巨頭之爭中的勝算。

以轉型一站式平台為例。當前,P2P平台目前所處的階段基本是在發行P2P產品的基礎上,推出了活期理財產品、公募基金代銷等產品,僅此而已。要轉型一站式理財平台,尚需引入信託、資管、私募等高門檻大額理財產品,甚至還需要布局家族財富管理、全權委託管理、另類投資、海外資產配置等理財服務。問題在於,互聯網理財平台強調輕資產、純線上運營,在高風險複雜金融產品的引進上,必然會遭遇到產品代銷資質、風控、財富管理隊伍建設、高凈值客戶獲取、線下財富門店建設、非保本保息投資理念轉換等一系列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要耗費大量的資源,而且還未必會奏效。放眼現在的P2P平台,具有這個實力的屈指可數,更多的平台只是在盲目跟風,錯失了真正該做的事情。

最後啰嗦一句,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簡單地為某種戰略貼上某一標籤並無意義。戰略本身並無對錯,所謂「制無美惡,期於適時」,與平台自身的資源稟賦、文化基因等有著莫大關係,真心建議每家平台在行業變革的窗口期多進行戰略思考,謝絕跟風,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戰略。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

互搏術
金融科技的養分:互聯網金融的科技再進化
比特幣中國暫停交易,互聯網金融出路在哪?
從銀行發展歷史看,互聯網金融發展應遵循的基本路徑是什麼?

TAG:P2P | 互联网金融 |